图书介绍

山西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山西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
  • 周永昌,郭晓峰,赵小平,徐永胜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774371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26页
  • 文件大小:173MB
  • 文件页数:864页
  • 主题词:地下水资源-资源开发-研究-山西省;地下水资源-资源利用-研究-山西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西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1

第一章 地形地貌1

第一节 地形地貌特征1

第二节 地貌类型5

第二章 气候气象13

第三章 河川水文21

第一节 水系分布21

第二节 径流量与水资源量21

第三节 含沙量与水质22

第四节 河流开发利用22

第四章 地层岩性22

第一节 太古界(Ar)23

第二节 下元古界—滹沱超群及相当地层(Pt)24

第三节 古生界(Pz)26

第四节 中生界(Mz)29

第五节 新生界(Kz)31

第六节 岩浆岩33

第五章 地质构造33

第一节 形成断块的重大断裂33

第二节 断块地质构造特征37

第三节 新裂陷地质构造特征44

第四节 结晶基底地质构造特征49

第六章 地下水类型特征与分区51

第一节 地下水特征51

第二节 水文地质分区55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概况56

第二篇 松散岩类孔隙水62

第一章 天阳盆地62

第一节 自然地理62

第二节 地质结构63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63

第四节 分区描述63

第二章 大同盆地65

第一节 自然地理65

第二节 地质结构66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66

第四节 分区描述69

第三章 忻定盆地73

第一节 自然地理73

第二节 地质结构73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73

第四节 分区描述75

第四章 晋中盆地81

第一节 自然地理81

第二节 地质结构81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82

第四节 分区描述85

第五章 临汾盆地95

第一节 自然地理95

第二节 地质结构95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95

第四节 分区描述96

第六章 侯马盆地99

第一节 自然地理99

第二节 地质结构99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101

第四节 分区描述101

第七章 运城盆地103

第一节 自然地理103

第二节 地质结构104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105

第四节 分区描述105

第八章 芮城盆地107

第一节 自然地理107

第二节 地质结构108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108

第四节 分区描述109

第三篇 碎屑岩类裂隙水与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110

第一章 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与地下水分布规律110

第一节 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与特点110

第二节 地下水分布规律111

第三节 地下水动态及水质特征115

第二章 左平盆地119

第一节 自然地理119

第二节 地质结构120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120

第四节 分区描述121

第三章 宁静向斜盆地124

第一节 自然地理124

第二节 地质结构124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124

第四节 分区描述125

第四章 离石向斜盆地125

第一节 自然地理125

第二节 地质结构126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126

第四节 分区描述127

第五章 沁水向斜盆地127

第一节 自然地理127

第二节 地质结构127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128

第四节 分区描述128

第六章 河东斜地131

第一节 自然地理131

第二节 地质结构131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131

第四节 分区描述133

第七章 霍西盆地135

第一节 自然地理135

第二节 地质结构135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135

第八章 西山斜地139

第四篇 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141

第一章 岩溶水形成规律与水文地质特征141

第一节 裂隙岩溶的形成及分布141

第二节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149

第三节 岩溶大泉的形成151

第四节 山西岩溶大泉155

第二章 娘子关泉159

第一节 基本概况159

第二节 泉域及岩溶水盆地160

第三节 泉水成因及形成时代163

第四节 岩溶水动力特征164

第五节 泉域岩溶水水化学特征165

第六节 岩溶水水质污染现状167

第七节 岩溶泉水动态特征169

第八节 泉域水资源系统及水资源评价175

第九节 泉域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179

第三章 辛安村泉186

第一节 基本概况186

第二节 泉域和泉的成因类型187

第三节 泉水流量动态190

第四节 岩溶地下水水位动态192

第五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与动态预测194

第六节 泉域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状况217

第七节 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220

第八节 结论与建议223

第四章 三姑泉及丹河排泄带225

第一节 基本概况225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227

第三节 岩溶地下水补径排条件230

第四节 岩溶地下水子系统230

第五节 岩溶水动力特征232

第六节 含水层组234

第七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236

第八节 泉域岩溶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237

第九节 岩溶水资源240

第十节 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及保护244

第五章 延河泉及沁河排泄带247

第一节 基本概况247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形成类型247

第三节 岩溶水动力特征248

第四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249

第五节 泉域岩溶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250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252

第七节 岩溶水资源开发253

第六章 坪上泉254

第一节 基本概况254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254

第三节 泉水补给及水动力特征256

第四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256

第五节 泉域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257

第六节 岩溶水水资源评价259

第七节 泉水的开发利用及保护261

第七章 广灵泉262

第一节 基本概况262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263

第三节 泉水补给及水动力特征264

第四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264

第五节 泉域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265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及开发利用266

第八章 红石楞泉266

第一节 基本概况266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266

第三节 泉水补给及水动力特征268

第四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268

第五节 泉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状况269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及开发利用270

第九章 兰村泉与晋祠泉270

第一节 基本概况270

第二节 岩溶水系统构造特征270

第三节 岩溶水系统或岩溶泉域的划分296

第四节 岩溶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298

第五节 泉水成因及类型299

第六节 水化学及水质特征300

第七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304

第八节 岩溶水资源306

第九节 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310

第十章 洪山泉314

第一节 基本概况314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315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316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316

第五节 泉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状况317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319

第七节 泉水的开发利用及保护320

第十一章 广胜寺泉321

第一节 基本概况321

第二节 泉域和泉的成因类型321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321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323

第五节 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状况324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326

第七节 泉水开发利用及保护327

第十二章 郭庄泉327

第一节 基本概况327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328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330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331

第五节 岩溶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状况332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334

第七节 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335

第十三章 龙子祠泉340

第一节 基本概况340

第二节 泉域和泉的成因类型340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342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342

第五节 泉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343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345

第七节 泉水开发利用及保护346

第十四章 古堆泉347

第一节 基本概况347

第二节 热储盆地的形成条件及泉水成因348

第三节 泉水水化学与水质特征349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350

第五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351

第十五章 神头泉351

第一节 基本概况351

第二节 泉域及泉水成因类型352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354

第四节 泉域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354

第五节 泉域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现状356

第六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359

第七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360

第八节 岩溶水开发利用362

第十六章 下马圈泉363

第一节 基本概况363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364

第三节 岩溶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365

第四节 泉水动态特征366

第五节 泉水水化学与水质特征366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368

第十七章 柳林泉371

第一节 基本概况371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372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374

第四节 泉水的动态特征375

第五节 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376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379

第七节 泉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议381

第十八章 天桥泉384

第一节 基本概况384

第二节 泉域及泉的成因类型384

第三节 泉水的补给及水动力特征386

第四节 岩溶水动态特征386

第五节 泉域岩溶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现状387

第六节 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390

第十九章 老牛湾泉393

第五篇 变质岩及岩浆岩裂隙孔隙水396

第一章 丰稔山区396

第一节 自然地理396

第二节 地质结构397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397

第二章 五台山区397

第一节 自然地理397

第二节 地质结构398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398

第四节 分区描述398

第三章 吕梁山区400

第一节 自然地理400

第二节 地质结构400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400

第四节 分区描述401

第四章 中条山区403

第一节 自然地理403

第二节 地质结构403

第三节 水文地质特征403

第五章 新生代玄武岩地下水研究专题404

第一节 玄武岩地质基本特征404

第二节 玄武岩的结构构造特征409

第三节 玄武岩孔隙地下水特征410

第四节 玄武岩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416

第六篇 地下热水423

第一章 马圈庠地热田423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423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27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429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432

第二章 孤山庙地热田433

第一节 热田地质环境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433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34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435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438

第三章 浑源汤头地热田439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439

第二节 热田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41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441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热水资源保护443

第四章 大营地热田443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443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46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447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450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450

第五章 定襄汤头地热田451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451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53

第三节 资源概算455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456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457

第六章 奇村地热田457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457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61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463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467

第五节 地下热水医疗效果综述468

第六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469

第七章 顿村地热田469

第一节 热田地质环境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469

第二节 热田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71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472

第四节 热矿水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473

第八章 林家坪地热田473

第九章 寺坪安地热田475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475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76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477

第四节 热矿水医疗效果综述479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水资源保护480

第十章 平泉地热田480

第十一章 王村地热田481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481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83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484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486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486

第十二章 汾阳岭地热田487

第一节 地质环境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487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90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490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491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492

第十三章 海头地热田492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492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94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495

第四节 资源概算495

第五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496

第六节 热矿水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496

第十四章 高显地热田496

第一节 地热田地质环境概况496

第二节 地热田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498

第三节 资源概算499

第四节 热水动态特征499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500

第十五章 仁和地热田500

第一节 热田地质环境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500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502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505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507

第五节 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508

第十六章 九原山地热田508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508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和水化学特征510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511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512

第五节 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513

第十七章 西马地热田513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513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515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518

第四节 热矿水动态特征519

第五节 热矿水医疗效果综述519

第六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519

第十八章 北池地热田520

第一节 热田地质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520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521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526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527

第十九章 闻喜新仪张、北关地热田527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527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529

第三节 热矿水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531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532

第二十章 北景地热田532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532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533

第三节 地热资源概算533

第四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534

第二十一章 吴王地热田534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534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535

第三节 地热资源概算536

第四节 热矿水的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537

第二十二章 临猗城关地热田537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537

第二节 热田的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539

第三节 热矿水的赋存条件及资源概算543

第四节 热矿水医疗效果综述545

第五节 地热田开发利用前景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545

第二十三章 南山底地热田545

第一节 热田地质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545

第二节 热田地温场及水化学特征546

第三节 地下热水资源计算550

第四节 热矿水的医疗效果综述550

第五节 热矿水开发利用前景551

第二十四章 太原市神堂沟地热田551

第一节 热田地质环境概况551

第二节 地热田地球化学特征552

第三节 地热田热储层温度计算与气体成分555

第四节 地热资源评价555

第二十五章 山西省展览馆地热田559

第七篇 矿泉水564

第一章 大同市饮用天然矿泉水564

第一节 大同镇川堡玄武岩区西村含锶矿泉水564

第二节 塞北雪(锂—锶—偏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566

第三节 大同市饮料厂天然矿泉水567

第四节 大同市云岗镇竹林寺天然矿泉水569

第二章 朔州市饮用天然矿泉水571

第三章 忻州市饮用天然矿泉水574

第一节 五台山泉啤酒厂含锶饮用天然矿泉水574

第二节 五台山佛地般若泉饮用天然矿泉水575

第三节 定襄七郎山锶、偏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577

第四节 岢岚县仙人涧饮用天然矿泉水578

第五节 芦芽山三井饮用天然矿泉水581

第四章 太原市饮用天然矿泉水582

第一节 太原市北张村饮用天然矿泉水582

第二节 太原森林公园Tc-S2自流井天然矿泉水583

第三节 太原系舟山天然矿泉水584

第五章 晋中市饮用天然矿泉水585

第一节 榆次西窑饮用天然矿泉水585

第二节 榆次市锦纶厂饮用天然矿泉水587

第三节 榆次市龙王山锌、锶饮用天然矿泉水590

第四节 祁县王村锶、偏硅酸天然矿泉水592

第五节 太谷大佛山锶、偏硅酸天然矿泉水594

第六节 太谷县龙泉、酎泉饮用天然矿泉水595

第七节 太谷凤凰山饮用天然矿泉水596

第八节 平遥县段村乡七洞村天然矿泉水597

第九节 榆社韩庄泉饮用天然矿泉水598

第十节 祁县盘陀天然矿泉水599

第六章 阳泉市饮用天然矿泉水599

第七章 吕梁市饮用天然矿泉水601

第一节 柳林县柳林泉饮用天然矿泉水601

第二节 岚县玉龙泉饮用天然矿泉水602

第八章 长治市饮用天然矿泉水605

第一节 武乡S30井锶、偏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605

第二节 沁水县孔必轩天然矿泉水606

第三节 沁县漫水七星泉饮用天然矿泉水608

第四节 武乡县南沟饮用天然矿泉水608

第五节 潞城市南流饮用天然矿泉水610

第九章 临汾市饮用天然矿泉水611

第一节 洪洞县青龙寺天然矿泉水611

第二节 大宁县牧岭、三多天然矿泉水613

第十章 运城市饮用天然矿泉水614

第一节 闻喜县焦山天然矿泉水614

第二节 夏县南山底天然矿泉水616

第三节 芮城县大禹神泉饮用天然矿泉水617

第八篇 饮水型地方病619

第一章 概述619

第一节 地方病分布619

第二节 地方性疾病及其危害620

第二章 地方病区环境地质特征621

第一节 氟中毒病区环境地质特征621

第二节 碘缺乏病区环境地质特征624

第三节 大骨节病克山病区环境地质特征624

第三章 地方病成因分析625

第一节 氟中毒病成因625

第二节 碘缺乏疾病成因及分布规律627

第三节 大骨节病、克山病成因及其分布规律628

第四章 地方病防病措施及改水研究630

第一节 氟中毒病防病措施及改水研究630

第二节 碘缺乏病防病措施及改水研究631

第三节 大骨节病、克山病防病措施及改水研究631

第五章 饮水型砷中毒地方病632

第一节 砷中毒病区分布及危害632

第二节 砷中毒病区环境地质特征632

第三节 高砷地下水成因分析及分布规律634

第四节 防砷改水途径探讨636

第五节 结语637

第九篇 地下水的污染638

第一章 地下水的污染条件638

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条件的划分638

第二节 地下水污染条件639

第二章 地下水污染源641

第一节 气态污染源641

第二节 液态污染源642

第三节 固态污染源642

第四节 煤矿开采污染源642

第三章 水源污染645

第一节 地表水污染645

第二节 地下水污染状况646

第四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649

第一节 区域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650

第二节 城市地下水水质评价650

第十篇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保护651

第一章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651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计算分区651

第二节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651

第三节 地下水天然资源计算与评价655

第四节 地下水开采资源计算评价663

第五节 地下水资源现状供需分析664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666

第一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666

第二节 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672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管理保护682

第十一篇 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实例687

第一章 原平滹沱河畔南阳-桃园段水源地地下水勘查(松散层孔隙水)687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687

第二节 试验孔与参数计算688

第三节 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698

第二章 榆次西窑水源地勘查(松散层孔隙水与碎屑岩裂隙水)713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713

第二节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714

第三节 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715

第四节 水文地质试验718

第五节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726

第六节 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745

第三章 榆次北山水源地勘查(奥陶系岩溶裂隙水)751

第一节 地质环境条件751

第二节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754

第三节 水源地环境水文地质特征762

第四节 水文地质试验763

第五节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选取766

第六节 岩溶水数值计算与评价770

第七节 岩溶水开采资源保证程度及与其他水源地的关系788

第四章 晋城市郭壁水源地勘查(寒武系岩溶裂隙水)789

第一节 水源地基本概况789

第二节 岩溶水资源计算与评价789

第五章 河津禹门口黄河岸边水源地松散层孔隙水勘查798

第一节 水文地质概况798

第二节 勘探工作方法及工作部署800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800

第四节 水源地开采利用情况及勘查成果评述803

第六章 缺水地区地下水的寻找803

第一节 山区松散层分布地区地下水的寻找803

第二节 武乡县山区地下水寻找804

第三节 武乡县裂隙水的寻找808

第四节 榆次市源涡水源地含水层疏干的防治方案研究811

第五节 襄垣县石板沟岩溶裂隙水的寻找815

第六节 忻州前秦村地下热水勘查816

第十二篇 山西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若干重大问题讨论与研究818

第一章 科学规划,拦蓄和利用好地表水资源818

第一节 吕梁山以西黄河大多一级支流分梯级拦蓄818

第二节 太行山以东增加水电和拦蓄工程,科学调配水力资源819

第三节 山西中部汾河综合规划,科学排污819

第四节 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公共信息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好降水资源820

第二章 适度开采松散层孔隙水,保护水土环境820

第一节 控制大型盆地孔隙水的开采,适度开采与补给820

第二节 选择水文地质条件适合河段,发展和建立傍河孔隙水水源地821

第三节 晋南等黄土台地适度发展辐射井,供人畜饮用和灌溉821

第四节 晋西北等黄土台地缺水地区发展“旱井”821

第五节 保护小泉溪流,寻找土层滞水,储备饮用水源821

第三章 努力保护好碎屑岩裂隙水,恢复原山青水秀,已枯竭水源地可用地表水回灌,储存地下水822

第四章 节制开采岩溶水,考虑战略水源储备822

第一节 山西岩溶水开发现状和问题822

第二节 煤田开采用水慎打岩溶水深井,尽量蓄水引水库或河流水823

第三节 枯竭型岩溶水源地补给区建渗流水库引地表水回灌823

第四节 合理调配地表水资源,节制岩溶水开采量823

第五章 保护和蓄拦变质岩裂隙水,保持原山区生态环境823

第六章 地下热水824

第七章 矿泉水8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