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绿色火车头论 “绿基金”对若干战略问题的主张与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绿色火车头论 “绿基金”对若干战略问题的主张与设计](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0140827.jpg)
- “绿基金”课题组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529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43页
- 文件大小:168MB
- 文件页数:769页
- 主题词:经济-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绿色火车头论 “绿基金”对若干战略问题的主张与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探究九大战略问题的共同取向5
第一章 长三角经济转型如何定向?5
第一节 作为中国经济范式的长三角经济区5
一、长三角的概念与内涵5
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现状7
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机制分析10
第二节 长三角遭遇的困难与战略转型的紧迫性14
一、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14
二、多方挤压下的长三角地区问题凸显20
第三节 长三角战略转型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24
一、转型的价值取向24
二、转型的模式选择26
三、以新能源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产业、环保产业、生态农业、生态住宅、再生资源,能源工程、节能工程、环保工程、节水减排工程、生态房地产、生态城市等绿色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聚集区的独特价值31
第二章 泛长三角经济合作如何破题?如何跟进新的拉动内需战略?36
第一节 泛长三角经济合作区概念的提出及各方的回应36
一、泛长三角经济合作概念的提出36
二、“6+1”的泛长三角合作37
三、各方反应38
第二节 成为世界级主体功能区的战略目标40
一、主体功能区的概念与内涵40
二、泛长三角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容41
第三节 聚集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的现实基础及战略条件45
一、泛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便于承接绿色产业46
二、形成绿色经济的产业基础相对完善48
三、拥有较完备的产业体系50
四、泛长三角绿色资源纵深丰富52
第四节 “绿色产业聚集区”与“节能减排示范区”的双向互动59
一、绿色产业聚集区59
二、节能减排示范区64
第五节 由“绿色经济火车头”演化为拉动中国经济的“绿色火车头”68
一、打造绿色经济火车头68
二、绿色经济火车头拉动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74
第六节 各方协力的可能和战略资源的有效调度76
一、建立区域协调机制76
二、建立绿色合作机制78
第三章 如何确定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的新战略?82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的现状、可能的走向与我们要关注的问题82
一、美国“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的衍化过程82
二、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83
三、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86
四、美国向“金融帝国+智慧帝国”的转向88
五、全球产业整合比“金融抄底”更现实更重要93
第二节 从企业角度发现中国和世界的“危”与“机”94
一、既往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发展94
二、亚洲金融危机增强中国对外开放优势95
三、欧美可能对中国开放市场的承诺100
四、中国实体经济借势进入全球供应链高端体系101
五、绿色产业导向的中国经济赢得世界的欢迎102
第四章 陈江会后两岸紧密经贸合作如何深化?两岸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如何更紧密合作?103
第一节 两岸经贸交流回顾103
一、台商积极投资大陆103
二、两岸贸易规模快速扩大103
三、两岸通航进程稳步推进,直至大三通的真正实现104
第二节 国共共识与两岸合作新契机104
一、大陆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台商投资大陆104
二、两岸高层互访频繁105
三、台企投资大陆政策放宽105
四、大陆企业有望赴台投资106
第三节 台商在大陆的发展与积累——优势互补、双赢局面106
第四节 台湾产业转型之经验107
一、劳力密集工业进口替代(1950-1960年)108
二、劳力密集工业出口扩张(1961-1973年)108
三、重化工业进口替代(1974-1980年)109
四、发展高技术密集工业(1981-2000年)109
五、建设绿色硅岛(2001-2008年5月)112
第五节 两岸共同市场与产业合作114
一、两岸共同市场114
二、两岸产业合作116
第六节 紧密经贸合作的将来与和平繁荣的明天122
第五章 节能减排未完成任务如何检讨?125
第一节 当前面临的能源与环境形势125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全国目标与2007年执行情况125
二、当前的能源困局不仅加大了节能的直接压力,同时又可能成为引发各类矛盾与冲突的重要诱因135
三、当前的生态形势不仅加大了减排的直接压力,同时也可能成为新的社会冲突的直接诱因165
第二节 国际舆论看中国的节能减排177
一、奥运会过关的办法能常态吗?177
二、大国崛起战略挑战全球资源分配机制181
三、无法完成的任务与必须完成的任务185
第三节 观察家的分析193
一、节能减排市场机制的缺陷193
二、节能减排行政机制的乏力194
三、认识不深,统筹性不强,常规运作,缺乏大思路198
第四节 企业的态度200
一、耗能污染型企业与节能环保型企业对待节能减排的不同态度200
二、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对待节能减排的不同态度203
第五节 政府部门的总结206
一、总理的检讨206
二、中央职能部门的意见207
三、地方政府的主要观点210
第六节 当前紧迫形势下节能减排一定要采取分进合围的战术布局214
一、“第一条道路”(政府主导模式)的规划与布局214
二、“第二条道路”(单一企业模式)的现状与前景254
三、“第三条道路”(企业联盟模式)的总体构想271
第六章 长三角民企乃至全国民企如何实现战略转型?278
第一节 民营经济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30年278
一、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历程278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机制279
第二节 长三角民企的基本生态与战略转型282
一、当前长三角民企面1临的问题与困难282
二、长三角民企的基本生态284
三、长三角民企转型的方向与战略285
第三节 认识冲突与一致的基本规律288
一、新重商主义:政府与企业288
二、秦晖底线:柯立芝繁荣与罗斯福新政291
三、共同价值——义利相通294
第四节 深刻认识中小企业与民生的重大关系中国企业活得怎样?297
第五节 大型民企的改造与担待302
一、社会责任——大型民企的挑战书302
二、社会责任的原则——从长江三角洲大型民企的视角303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根源305
四、如何改造民企履行社会责任306
五、长江三角洲大型民企社会责任的前景307
第六节 如何实现长三角民企的战略转型308
一、转向是转型的基础308
二、新形势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是转型的前提309
三、大企业小股东的产权意识是转型的关键310
四、联盟模式的制度文化是转型的重点311
五、新的产业集群及供应链关系重建是转型的突破口311
第七节 长三角民企成功转型的全国示范意义312
一、产业升级的示范意义312
二、主体功能区的示范意义314
三、新企业生态的示范意义315
四、资源配置方式与方法革命性变化的示范意义316
五、新股份经济的示范意义316
第七章 如何重新审视“中国资本”的战略用途?318
第一节 作为全球热点的“中国资本”概念318
一、资本市场的“中国概念”318
二、“中国资本”成为全球热点318
第二节 外汇储备转投资的战略性安排320
一、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320
二、外汇储备管理的模式选择321
三、外汇投资公司的模式及其功能322
四、我国外汇投资公司的策略选择326
第三节 从“汇金”到“中投”327
一、汇金和中投的创立背景及发展沿革327
二、服务于“走出去战略”的价值取向可否重新确立331
三、关注产业整合、关注民营经济332
四、关注新兴产业333
第四节 多尼尔飞机案例与中欧产业整合334
一、德隆收购多尼尔飞机案例334
二、中欧产业整合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方向336
第五节 对“走出去”战略的检讨与反省338
一、“走出去”战略的发展338
二、“走出去”战略遭遇的问题与困境339
第六节 全球产业整合的“绿基金”角色342
一、全球产业整合的大势前沿342
二、绿基金的资本策略344
三、绿基金的并购发展策略346
第七节 中国企业可能参与的全球产业整合项目347
一、全球产业价值链整合347
二、全球产业整合的中国优势348
三、全球产业整合的中国投资机遇350
第八节 “引导基金”+“主权基金”+“企业资本”的投资模式355
一、引导基金先行355
二、主权基金与企业资本跟进358
第九节 产业整合对世界的贡献360
一、产业整合的内涵与特点360
二、产业整合的作用和贡献362
第八章 大陆台商转投资去向如何?如何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携手大陆企业强化全球供应链竞争能力?366
第一节 中小企业转型366
一、困境与问题366
二、中小台商转型的选择368
第二节 大企业的两岸互动模式如何突破370
一、大台商企业在大陆投资现状370
二、两岸互动模式的建立372
第三节 引导基金、产业基金推动下的产业升级375
一、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在产业升级的作用375
二、引导基金与产业基金的设立376
第四节 两岸互设、互动的“绿色产业聚集区”及“节能减排示范区”378
一、绿色产业聚集区378
二、节能减排示范区378
第九章 如何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挑战?380
第一节 世界对“红色火车头”的赞美与置疑380
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对世界的贡献380
二、对中国式国家干预和行政高效的赞许381
三、巨额贸易顺差对欧美社会的困扰与麻烦382
四、高GDP单位能耗引发的全球能源恐惧383
五、世界工厂挑战全球资源分配机制384
六、全球谴责的“低人权竞争优势”385
七、对权贵市场经济的置疑387
第二节 中国面临的困难与危机388
一、“不发展”今天就会出问题388
二、“乱发展”明天出更大问题389
第三节 世界对今天中国新角色的期待391
一、“亚欧会议”的两大焦点问题及对中国的期待391
二、从“红色火车头”到“绿色火车头”392
第四节 国际环境外交中的中国392
一、中国环境外交的发展历程392
二、环境与主权、安全、国际贸易393
三、建立全球环境治理的新范式394
中篇 “绿色产业新战略”的操作设计与理念依据397
第十章 “绿基金”的基本构想397
第一节 两岸绿色产业基金会(绿基金A)397
一、两岸各100家企业共同发起397
二、作为“绿色火车头计划”的前期规划者398
三、作为产业联盟的前期运作平台398
四、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的孵化平台399
五、“两岸绿色产业发展论坛”、“全球绿色产业(大中华)论坛”的组织者399
第二节 等额股权联盟模式的公司法人的战略投资公司(绿基金B)399
第三节 政府主导的引导基金(绿基金C)400
一、泛长三角经济区绿色产业引导基金400
二、台湾设立的绿色产业引导基金403
第四节 企业主导的产业基金(绿基金D)405
一、按专业分类的产业基金405
二、按资本特性分类的产业基金407
第五节 产业制造类项目群409
一、新能源技术、设备、装置409
二、清洁能源技术、设备、装置409
三、新材料技术、设备、装置410
四、节能技术、设备、装置410
五、环保技术、设备、装置410
六、生态农业技术、设备、装置410
七、生态住宅技术、设备、装置411
八、再生资源技术、设备、装置411
第六节 节能减排工程类项目群412
一、能源工程412
二、节能工程412
三、环保工程412
四、节水减排工程413
五、生态房地产工程413
六、生态城市工程413
第十一章 “绿基金”的基本主张415
第一节 世界级“绿色产业聚集区”415
一、大陆园区415
二、台湾园区428
第二节 国际并购的技术型龙头企业及产业园区429
一、日本429
二、欧洲430
三、北美431
第三节 国际水准的“节能减排示范区”431
一、大陆地区432
二、台湾地区435
第四节 “6+1模式”的泛长三角经济区“绿色产业火车头”436
第五节 “6+1模式”的泛长三角经济区“绿色经济火车头”437
第六节 “大中华绿色产业火车头”437
第七节 拉动大中华经济的“绿色火车头”438
第八节 拉动世界经济的“绿色火车头”438
第十二章 新兴市场的战略中间层组织与“绿基金B”等额股权的公共平台440
第一节 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中间层组织”440
一、“战略中间层组织”的理论内涵440
二、考察这方面的国际经验441
三、台湾“中华开发”的经验更值得借鉴442
四、理论界呼唤战略中间层组织443
第二节 “绿基金B”的特殊股份制形式444
一、“股份制是导向共产主义的‘完善的形式’”444
二、中国股份制走过的历程445
三、绿基金B的特殊股份制路径447
第三节 战略中间层组织的新角色与新功能448
一、绿基金B商业模式要点448
二、战略中间层组织450
三、大企业孵化器452
四、特殊目的公司与公共平台455
五、类基金、类投行、类资产管理公司456
六、战略型投资基金456
第十三章 职业经理人与公共平台及社会事业457
第一节 职业经理人制度457
第二节 大基金与精英职业经理人的聚集459
一、鼎晖460
二、凯雷460
三、弘毅461
四、黑石461
五、贝恩461
六、TPG461
七、渤海基金462
八、KKR462
第三节 中国节能减排事业与“绿基金”思路的吸引462
第四节 精英职业经理人与“绿基金”的特殊信用体系463
第十四章 节能减排上游突破、中游整合、下游统筹的项目原则465
第一节 上游突破465
一、建立权威性项目筛选机制465
二、建立面向国内外VC及战略投资人的统筹机制,开创资本市场示范性项目471
三、项目数据库和全国性、区域性专项技术市场472
第二节 中游整合473
第三节 下游市场统筹474
第十五章 特殊目的公司的组织结构477
第一节 “绿基金B”的发起公司477
第二节 种子基金公司477
第三节 资本集团479
第四节 市场规划研究院479
第五节 中国节能减排网482
第十六章 “绿基金B”的“第一个五年计划”485
第一节 国内市场展开的资本计划485
一、种子基金的设立485
二、产业基金的发起485
第二节 国际市场展开的资本计划487
一、中国节能减排全球基金487
二、中国新能源基金487
第三节 项目规划488
一、上游研发协调和重点攻关488
二、中游龙头大企业扶持与产业整合499
三、下游工程统筹与第三方解决507
第十七章 全球产业整合与“绿基金”的并购发展策略518
第一节 全球产业整合的新理论、新思路与新模式518
一、全球产业整合是实现节能减排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518
二、节能减排全球资源整合的战略意义519
第二节 “绿基金”的并购发展策略521
一、上游以购买国外技术优势企业为主导521
二、中游以扶持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国际并购为主522
三、下游以行业性整改的系统重组为基本方式522
第十八章 资本市场新形势与“绿基金”的资本策略524
第一节 近几年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走势研判524
一、风投私募齐争先525
二、节能减排上市公司表现不俗527
第二节 项目为王的新市值时代530
一、市值时代的到来530
二、把握市场之机,建立节能减排的项目统筹机制532
第三节 化解中国式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535
一、悬在中国经济头顶上的堰塞湖535
二、游走在法律边缘537
三、疏通有道,通则不痛539
第四节 “绿基金”的资本策略542
一、上游项目全面对接国内外风投基金545
二、中游项目全面对接国内外整合基金与增长基金545
三、下游项目全面对接国内外政府支持的债务资本545
四、金融形势巨变下的再思考546
第十九章 企业联盟与“绿基金”的联盟模式548
第一节 “联盟资本主义”——企业的社会组织548
一、经营网络的组织548
二、企业联合的全球趋势548
三、集体组织的优势549
四、普遍的联盟模式549
五、联盟形成的原因550
六、企业集团的形式和结构550
七、联盟战略550
八、新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551
九、对“日本模式”的思考552
十、对中国版本“联盟”的构想552
第二节 “绿基金”的联盟办法553
一、以等额股权的产权形态分别形成上、中、下游3个联盟型公司组织553
二、以联盟方式共享与分享资讯、技术、市场、资本等要素资源554
第二十章 统一市场理论与“绿基金”的市场统筹机制555
第一节 统一市场机制是节能减排产业超常规发展的唯一契机555
一、统一市场机制的理论依据555
二、我国统一市场现状556
三、影响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的因素558
四、我国统一市场新思路559
五、统一市场借力节能减排560
第二节 “绿基金”的市场统筹思路561
一、产权式小联盟带来的启动市场562
二、产业链推动的全国乃至全球市场562
三、股东资源放大的大市场562
下篇 以两岸和平发展新思维为基本契机推动“绿色火车头战略”的十大步骤567
第二十一章 第一步:6+1模式的泛长三角经济区相关企业共同发起“两岸绿色产业基金会”(绿基金A),同时分别发起等额股权联盟模式的公司法人的“战略投资公司”(绿基金B)规划“绿色火车头计划”567
第一节 “绿色火车头论”出版567
第二节 大陆民企率先发起成立筹备组568
第三节 与有关各方沟通意见568
第四节 两岸企业组团互访569
第五节 在港注册“两岸绿色产业基金会”(绿基金A)569
第六节 建立工作机制全面展开规划工作569
一、100家企业组成的战略投资俱乐部570
二、规划产业联盟计划570
三、“两岸绿色产业发展论坛”、“全球绿色产业(大中华)论坛”570
四、构造“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的孵化器570
第二十二章 第二步:泛长三角经济区大陆6省与台湾分别发起“绿色产业引导基金”(绿基金C1、C2),推出6+1地区“绿色产业发展计划”和“节能减排事业计划”572
第一节 全国政协“黄山会议”提出“绿色火车头”概念572
第二节 6省联席会议商讨共同筹划“泛长三角经济区绿色产业引导基金C1”并成立筹备组573
第三节 台湾方面同步筹划“绿色产业引导基金C2”并成立筹备组574
第四节 向相关政府部门汇报575
第五节 邀约相关金融机构参与发起576
第六节 两岸引导基金分别成立576
第七节 深入研究扩大内需新战略,编制“绿色产业发展计划纲要”577
第八节 深入研究扩大内需新战略,编制“节能减排事业计划发展纲要”577
第九节 政府审批两份纲要578
第二十三章 第三步:6+1模式的泛长三角地区相关企业分别发起专项产业投资基金(绿基金D)和引导基金、战略投资公司一起共同形成“绿基金”体系579
第一节 召开系列研讨会进行概念的前期推广579
第二节 邀约相关企业及金融机构作为“锚基金”发起人580
第三节 举行各类专题路演活动580
第四节 初选首批项目581
第五节 分期分批设立相关专项基金581
第二十四章 第四步: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战略结合推动6+1泛长三角经济区成为世界级绿色产业聚集区583
第一节 理清概念范畴,拓展理论思路583
一、什么是能源583
二、什么是常规能源与新能源583
三、什么是环保产业584
第二节 中国绿色产业链的现状与全球竞争力分析584
一、我国综合竞争力与节能减排事业之间的交叉点584
二、我国节能减排产业链竞争力分析587
三、节能减排领域“中国制造”的传奇构想591
第三节 综合国力基础及市场资源的跟进与放大591
第四节 确立绿色产业世界大国与强国的战略目标592
第五节 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结合的举国体制的超常规思路593
第六节 以全球资源整合创造后发优势597
一、全球产业整合是实现节能减排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597
二、节能减排全球资源整合的战略意义598
第七节 操作的可能性600
一、以技术突破导向600
二、聚集金融资本601
三、以产业整合先行601
第八节 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原则602
一、主体功能区原则602
二、产业链式发展原则602
第二十五章 第五步:以绿色产业的超前发展引导6+1地区节能减排、节能抗暖事业的快速推进605
第一节 主要工业国节能减排国家战略比较研究605
一、实施中的国家战略比较605
二、未来规划的国家战略比较619
第二节 发达的产业如何推动事业的超常规发展619
一、资本市场推动的新能源战略619
二、大市场统筹带来的第三方解决方案625
第三节 大陆地区节能减排示范区的总体规划630
第四节 台湾地区节能减排示范区的总体规划630
第二十六章 第六步:以绿色产业聚集区和节能减排事业示范区推动6+1地区实现绿色GDP633
第一节 节能减排仅是绿色理想的初级阶段633
一、全球化的绿色理想633
二、绿色理想在中国634
三、中国离绿色理想的实现还有多远635
第二节 以“绿色崛起”带动“和平崛起”636
一、再讲一个“春天的故事”636
二、产业强国的新民族主义645
三、发展依然是硬道理647
第三节 以绿色产业崛起带动两岸和平发展650
第二十七章 第七步:6+1地区绿色GDP的高增长成为拉动整个中国经济乃至大中华经济圈持续健康发展的“绿色火车头”651
第一节 和平崛起战略的另类理解651
一、各种问题、矛盾与冲突迫使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651
二、以节能减排缓解能源危机、生态危机672
三、以节能减排导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679
四、以绿色发展实现和平崛起682
五、泛长三角地区的探索实践与绿色崛起的国家战略685
六、绿色产业的国家积极干预的经济观与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686
七、“绿色火车头”拉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实现快速增长,乘势进入全球产业分工的高端体系687
第二节 两岸和平发展战略的新解687
一、绿色产业牵手紧密经贸合作687
二、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做大做强绿色产业688
三、强大的绿色产业带动节能减排、节能抗暖事业的快速发展688
四、绿色GDP赢得两岸人民的共同赞誉688
第二十八章 第八步:以绿色GDP融入绿色世界691
第一节 中国距离绿色世界到底有多远691
第二节 绿色政治的理念与实践693
一、什么是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693
二、从生化经济到阳光经济694
三、石油的终结696
四、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697
五、消失的边界: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698
六、强与弱:两种对立的可持续性范式700
七、超越极限:正式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701
八、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703
九、当代多重危机与包容性民主706
十、西方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707
十一、欧洲的执政绿党709
第二十九章 第九步:以绿色世界的一员理直气壮的分享全球化的好处,承担全球化的责任712
第一节 绿色中国将被世界拥抱712
第二节 绕开冲突715
一、全球化带来生产资源共享716
二、分享资本全球化的好处717
三、全球化带来的技术分享717
四、人力资源全球化718
第三节 融入绿色世界大家庭718
第三十章 第十步:以大中华地区的“绿色经济火车头”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720
第一节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迈向“绿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720
一、科学发展观:从政党理念到公共政策再到伦理原则720
二、用“绿色革命”取代“橙色革命”728
第二节 中国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729
第三节 探索中国特色绿色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731
一、历史与现实的选择731
二、中国:一种世界力量,一种世界责任732
跋 形变势开,乘机而出,法法是心,尘尘是道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