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认同、交往及心态若干重要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认同、交往及心态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 马进,乔娟,王瑞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28821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60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488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认同、交往及心态若干重要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认同理论1

第一节 认同理论的缘起与发展1

一 认同的含义1

二 认同的根源2

三 认同理论的缘起与发展6

第二节 社会认同理论14

一 社会认同理论的产生15

二 社会认同理论的四个基本概念15

三 社会认同构建的益处18

四 社会认同缺乏的危害19

第三节 社会认同的实现21

一 社会认同的实现21

二 社会认同实现的方式22

三 社会认同理论的借鉴27

四 社会认同理论与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29

第二章 社会心态理论40

第一节 心态理论40

一 心态问题研究40

二 心态构成要素41

三 心态的特征42

第二节 社会心态理论43

一 社会心态释义43

二 社会心态的本质、特征及表现44

三 社会心态产生的根源46

第三节 社会心态健全48

一 社会心态健全释义48

二 社会心态健全的表现49

三 社会心态健全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50

四 社会心态健全的自我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53

第三章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秩序及心态教育56

第一节 国家认同文化解释的“深描”与“浅描”56

一 国家认同与文化解释的“深描”与“浅描”57

二 国家认同与文化解释的“深描”与“浅描”构建的认知—情感反应模式59

三 认知—情感反应模式与符号体系的构建61

第二节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实质和秩序65

一 社会认同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话语65

二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关键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家秩序65

三 以知觉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类型和秩序68

第三节 重视和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中的心态教育73

一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中的重要性73

二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中的重点75

三 心态教育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中的方法76

第四章 道德行为形成与社会心态的五个认同功能78

第一节 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社会心态的起点作用78

一 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社会心态的两个主要特点79

二 社会心态构建道德行为起点的表现81

三 社会心态对道德行为产生的起点作用84

第二节 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伦理心态的构建作用88

一 伦理与心态88

二 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伦理心态构建作用的主要表现89

三 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伦理心态构建作用的评价94

第三节 社会心态的五个认同功能98

一 对祖国的认同99

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102

三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02

四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04

五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的认同107

第五章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114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状况114

一 西北少数民族的基本状况114

二 西北少数民族的伊斯兰教116

三 西北少数民族的藏传佛教119

第二节 宗教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生命体本源123

一 从生命体本源聚焦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124

二 相关调研样本分析127

三 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人类生命体本源进化129

第三节 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132

一 我国社会生活的性质和结构决定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133

二 国家公民身份和族群身份与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136

三 认识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两个重要概念138

第六章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研究143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143

一 西北少数民族及其心态含义143

二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现状144

三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的四个影响因素150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与适应型角色和创新型角色的关系151

一 心态和角色的关系152

二 西北少数民族的心态与适应型角色和创新型角色的关系153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社会变迁中兰州少数民族心态研究159

一 社会变迁中的兰州市少数民族160

二 社会变迁中的兰州市少数民族心态的特点162

三 构建和谐的兰州市民族心态163

第七章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165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166

一 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交往166

二 西北少数民族以善、诚、情为本的日常交往心态168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产生的原因173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的特色175

一 多元性与包容性统一175

二 优越感与危机感并存176

三 宗教性与政治性牵连177

四 地区性与国际性结合178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三个善特点179

一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数据检测分析179

二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三个“善”180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的善特点形成的原因183

第八章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八大心态187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社会心态187

一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社会心态的诠释188

二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社会心态的特点190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193

四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社会心态的功能和作用196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198

一 西北少数民族的法制心态在日常交往中的特殊性198

二 西北少数民族法制心态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201

三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法制化建设的构想206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民族群体心态208

一 民族群体心态的相关理论阐释208

二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民族群体心态的特点213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民族群体心态评价217

第四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爱国心态221

一 西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的鲜明特点221

二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三大爱国心态225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爱国心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32

第五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宗教心态236

一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宗教心态构成的三要素237

二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宗教心态表现239

三 宗教对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宗教心态形成的影响242

四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宗教心态形成的数据检测分析245

第六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伦理心态248

一 伦理心态248

二 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交往伦理心态的四个构建250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伦理心态形成的原因256

第七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同情心态260

一 有关同情的理论阐释260

二 西北少数民族同情心态的表现263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同情心态的三个重要特点268

第八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幸福心态270

一 马克思关于幸福的阐释271

二 幸福心态的含义278

三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幸福心态的三个表现279

第九章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与民族团结的互动关系29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理论与民族团结理论290

一 中国共产党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宗教理论290

二 中国共产党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理论294

三 正确认识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群众性297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与民族团结300

一 中国穆斯林特色的三个团结思想300

二 伊斯兰教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303

三 伊斯兰教团结思想与民族团结的互动关系304

第三节 西北地区藏传佛教与民族团结310

一 藏传佛教团结思想的本源311

二 藏传佛教的团结观念313

三 藏传佛教团结思想与民族团结的互动关系314

第四节 宗教信仰与西北少数民族的互动关系——以“趋社会性情感”联动机制为视角的研究322

一 “趋社会性情感”与民族共同体的“三个世界”322

二 “趋社会性情感”与“三个世界”和宗教信仰的关联性329

三 宗教信仰的“趋社会性情感”对民族共同体互动关系的影响332

第十章 宗教信仰与西北地区回族日常交往心态335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335

一 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的数据检测分析336

二 回族无意健全的宗教心态和有意健全的生活心态337

三 回族日常交往心态二元建构的分析341

四 回族日常交往心态二元建构的原因342

第二节 回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344

一 回族日常交往认同心态的数据检测分析345

二 回族日常交往认同心态的阶段347

三 回族日常交往认同心态的社会凝聚力353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中的回族日常交往354

一 后现代语境简述及皮尔逊级差相关检测分析354

二 后现代语境中回族日常交往的表现357

三 后现代语境中回族日常交往的研究362

第四节 宗教信仰与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关系——以A县B回族乡为视角364

一 A县B回族乡基本概况364

二 A县B回族乡宗教态度与宗教心态367

三 宗教态度的意义370

第十一章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偏差行为与社会心态建设374

第一节 社会偏差行为的理论研究374

一 偏差行为374

二 社会偏差行为的实质、特征和表现375

三 社会偏差行为产生的一般原因376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偏差行为382

一 宗教仍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主要信仰382

二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偏差行为383

三 引导发挥宗教的正面社会功能385

第三节 民族地区社会群体事件背后的群体心态386

一 群体心态387

二 社会群体事件中的群体心态表现388

三 辩证看待社会群体事件背后的群体心态的善和恶392

第四节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心态建设393

一 加强日常交往社会心态建设394

二 建设坚持党的宗教政策的社会心态395

三 建设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心态397

四 建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社会心态399

第十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401

第一节 民族团结教育中社会心态的调节和生成401

一 民族团结与社会心态401

二 社会心态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调节404

三 通过社会心态的调节发挥民族团结教育作用409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发展与民族团结对策研究411

一 民族关系释义411

二 影响西北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因素412

三 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的对策415

第三节 西北民族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420

一 正确处理多与少的关系,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420

二 正确处理大和小的关系,构建各民族互相平等的友善关系421

三 正确处理浓和淡的关系,构建各民族互相尊重的情感关系421

第十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沟通和交往423

第一节 西北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沟通问题423

一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423

二 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沟通冲突的表现424

三 解决跨文化沟通的偏差行为4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交往427

一 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交往概述428

二 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交往路径431

三 跨文化交往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33

第三节 跨文化交往与西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实现435

一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理想435

二 跨文化交往是西北民族地区中国梦夯实的基础442

三 跨文化交往是西北民族地区中国梦关系处理的基础444

四 跨文化交往是西北民族地区中国梦实现的基础446

五 坚持“三个”原则,促进西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转型448

六 加强文化交流与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创新450

七 西北民族地区的中国梦理论和现实的集体行动逻辑4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