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entific American三个中译本的调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entific American三个中译本的调查](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1373017.jpg)
- 冷冰冰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319276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46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261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期刊-英语-翻译-研究-美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entific American三个中译本的调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3
1.2 研究问题5
1.3 研究方法6
1.4 研究意义8
1.5 章节安排9
第2章 文献综述11
2.1 “科普”概念的演进13
2.1.1 科普模式的演进13
2.1.2 以“公众理解科学”为核心的西方现代科普15
2.1.3 现代科普的内涵特征15
2.1.4 现代科普的重要手段:新闻体科普文18
2.2 国内科普翻译研究现状20
2.2.1 立足于“传统科普”20
2.2.2 研究成果匮乏21
2.2.3 国内科普研究梳理21
2.2.4 当下科普翻译研究的缺陷28
2.3 翻译规范理论工具29
2.3.1 翻译模因与翻译规范29
2.3.2 翻译规范理论解析31
2.3.3 翻译策略与翻译规范36
2.4 小结37
第3章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及中译本39
3.1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简介41
3.2 SciAm的三个中译本42
3.2.1 《科学》发行背景及命运42
3.2.2 《环球科学》发行背景及现状43
3.2.3 《科学人》发行背景及现状43
3.2.4 小结44
3.3 SciAm文本分析44
3.3.1 科普杂志与新闻特写44
3.3.2 标题和导语46
3.3.3 SciAm标题与导语的分析50
3.3.4 小结56
第4章 《科学》—《环球科学》翻译规范的历时分析59
4.1 《科学》(1979—2000)译文的分析61
4.1.1 关系规范:译文与原文极似62
4.1.2 传意规范特点一:消极传意83
4.1.3 传意规范特点二:社会文化语境不连贯88
4.1.4 期望规范:科技情报与高端科普91
4.2 《科学》(2002—2005)译文的分析94
4.2.1 关系规范:极似与近似交融95
4.2.2 传意规范:意译和变译优化传意116
4.2.3 新旧翻译规范的竞争共存119
4.2.4 期望规范:向“大众科普”转变121
4.3 《环球科学》(2006—2007)译文的分析122
4.3.1 关系规范:“不似”成为主流122
4.3.2 传意规范特点一:社会文化语境连贯134
4.3.3 传意规范特点二:积极传意137
4.3.4 期望规范:科学传播与科普话语体系140
4.4 科普翻译规范历时对比阐述142
4.4.1 《科学》(1979)—《环球科学》(2007)142
4.4.2 《环球科学》(2007—2009)144
第5章 《环球科学》与《科学人》翻译规范的共时对比151
5.1 “编译”:新闻文本中的“变译”154
5.2 编译者扮演的角色156
5.2.1 社会评论家157
5.2.2 科普教师158
5.2.3 科技倡导者158
5.2.4 科技产品推销员159
5.2.5 文学家160
5.2.6 寓趣者161
5.2.7 小结163
5.3 编译者对通俗文风的创造164
5.3.1 对专业词汇、逻辑的处理164
5.3.2 大众语言的使用166
5.3.3 小结170
5.4 编译者对感叹号的使用170
5.4.1 兴奋与惊讶177
5.4.2 强调和召唤178
5.4.3 呼告——特殊的召唤179
5.4.4 分析与小结180
5.5 编译者对插图的利用182
5.6 小结184
第6章 新闻体科普编译模因池的构建187
6.1 “模因”的内涵190
6.2 编译目的模因191
6.2.1 寓趣191
6.2.2 求近193
6.2.3 通俗化195
6.2.4 开启对话196
6.2.5 引导评价197
6.2.6 政治守门198
6.3 编译手段模因200
6.3.1 译写200
6.3.2 改译201
6.3.3 改写202
6.3.4 减译和删译204
6.4 编译位置模因205
6.4.1 段首:预设点205
6.4.2 分散:传意焦点206
6.4.3 段末:主题意义207
6.5 积极修辞模因208
6.5.1 摹声209
6.5.2 拟人209
6.5.3 映衬210
6.5.4 譬喻211
6.5.5 辞趣212
6.5.6 仿拟213
6.5.7 呼告214
6.5.8 对偶215
6.5.9 概数215
6.5.10 设问217
6.5.11 感叹218
第7章 结论221
7.1 内容总结223
7.2 局限与不足225
7.3 前景展望226
参考文献227
索引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