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
  • 万德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239565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136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中药鉴定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药品质理论1

第一章 中药品质的概念与内涵3

第一节 中药的内涵和外延3

一、中药的概念3

二、中药的内涵和外延3

第二节 中药品质的概念4

一、品质的概念4

二、中药品质的概念4

第三节 中药品质古今认识5

一、中药品质的传统认识5

二、中药品质的现代研究5

第四节 中药品质研究的主要内容6

一、中药品质研究的模式6

二、中药品质的主要研究范畴6

第二章 中药品质评价标准8

第一节 中药品质评价的发展历程8

一、系统评价初级阶段8

二、整理提高阶段9

三、质量检测阶段9

第二节 中药品质评价标准9

一、现有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10

二、现有中药品质保证体系10

第三节 中药品质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11

一、监控过程与检测产品12

二、遗传与环境12

三、道地产区与道地药材12

四、栽培与品质13

五、化学成分(组分)与品质13

六、有毒有害与有效物质14

第四节 中药品质评价的发展趋势15

一、建立整体化学信息的质量评价标准15

二、体现中医药特色的质量评价标准16

三、建立完善的中药品质保证体系17

第三章 中药品质理论研究18

第一节 中药品质的遗传主导论18

一、遗传决定生物性状特征19

二、亲缘关系决定中药品质差异24

第二节 中药品质的环境饰变论26

一、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27

二、环境因子对中药品质的饰变30

三、微生态环境对中药品质的影响34

第三节 中药品质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论38

一、遗传多样性维持中药品质的稳定38

二、物种多样性维系充足的药用资源39

三、生态多样性孕育丰富药用资源41

第四节 中药品质的传承论42

一、遗传品质的传承42

二、环境品质的传承44

三、形态品质的传承44

四、加工品质的传承45

五、效用品质的传承47

第五节 中药品质的效用决定论49

一、中药效用优选药用资源49

二、中药效用优选产地50

三、中药效用优选加工方法51

第六节 中药品质的多元调控论52

一、农艺措施对中药品质的调控52

二、采收与加工对中药品质的调控54

三、炮制对中药品质的调控56

四、用法对中药品质的调控58

第七节 中药商品物流保质论60

一、久贮后对中药品质的影响61

二、储运不当降低中药品质61

三、中药商品物流保质措施63

第八节 中药辨伪论64

一、古代对药物辨伪的认识64

二、古代杜绝伪品的措施65

三、近现代对药物辨伪的认识66

第九节 中药资源的全球共享论67

一、中药资源应用特点67

二、中药资源全球共享的策略68

中篇 中药品质评价方法77

第四章 样品采集制备和分析的质量控制79

第一节 检测样品的采集和制备79

一、采样方案的拟订79

二、样品采集与处理83

三、采样质量保证与控制84

第二节 分析测量的质量控制87

一、分析质量保证88

二、标准物质和标准分析方法88

三、分析质量控制91

第五章 中药种质资源评价方法96

第一节 概述96

一、种质和种质资源96

二、中药种质资源及其特点96

三、中药种质资源的主要类别96

第二节 中药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和程序97

一、中药种质资源的收集97

二、收集材料的整理98

三、中药种质资源的保存98

第三节 中药种质资源的评价99

一、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和栽培性状的描述记载99

二、系统的特性鉴定100

三、种质材料的遗传分析101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档案资料及其存储与检索101

一、档案资料的主要内容及记录的国际化和标准化102

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种质资源工作中的应用102

第六章 中药立地条件评价方法105

第一节 概述105

一、立地条件的概念105

二、中药立地条件的范畴与类型106

第二节 中药立地条件研究的主要内容108

一、中药立地条件研究的主要任务108

二、中药立地条件研究的主要内容108

第三节 中药立地条件的评价108

一、立地条件评价因素的选择与指标体系108

二、立地条件的评价方法109

第四节 中药立地条件评价研究的思路与模式110

一、立地条件调查与资料的收集110

二、数据的处理及流程112

第七章 形态学评价方法113

第一节 概述113

第二节 形态学评价的内容113

一、本草考证113

二、中药基原的鉴定115

三、中药性状鉴定115

四、中药显微鉴定116

第三节 形态学评价方法116

一、本草考证的方法116

二、中药基原形态鉴定的方法117

三、中药性状鉴定的方法119

四、中药显微鉴定方法120

第四节 形态学评价方法的趋势123

一、形态学评价的模式123

二、形态学评价的发展趋势124

第八章 中药化学评价方法127

第一节 概述127

一、化学评价的概念及沿革127

二、化学评价法的发展趋势127

第二节 化学评价内容129

一、中药标准物质体系构建129

二、中药化学品质评价的关键——分析测试指标的选择134

三、中药安全性控制135

第三节 化学评价方法139

一、一般化学法139

二、光谱法140

三、色谱法149

第四节 化学评价的数据处理及分析156

一、有效数值的修约及运算156

二、数据处理、分析156

第九章 安全性评价的方法161

第一节 概述161

一、中药安全性的历史沿革161

二、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内涵及基本概念162

三、GLP与中药安全性评价163

四、中药毒性成分类型简介164

五、中药安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164

第二节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165

一、中药毒理学试验研究165

二、中药毒性成分控制研究168

三、循证药学评价方法168

四、代谢组学评价方法169

五、中药证治毒理学评价方法170

六、生物芯片技术评价方法170

第十章 现代生物技术评价方法173

第一节 概述173

一、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173

二、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173

第二节 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品质评价173

一、药用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174

二、药材道地性的遗传背景判别174

三、化学型(有效成分)与基因型(DNA序列)相关性分析174

四、中药种质资源的分子研究174

第三节 现代生物技术评价方法175

一、分子标记的种类175

二、常用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176

三、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180

四、分子标记结果的分析方法183

第十一章 中药生物评价方法185

第一节 概述185

一、生物评价的概念185

二、生物评价的发展历程186

三、生物评价法的应用特点186

第二节 生物评价内容187

一、中药品种鉴定的新技术和方法187

二、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模式和方法187

三、新药源寻找和利用187

四、确定毒效关系188

第三节 生物评价方法188

一、生物检定法188

二、免疫活性测定法189

三、酶促反应测定法190

四、生物热活性检测法191

五、受体结合分析法191

六、细胞培养法192

第四节 生物评价思路193

一、测定指标的选择193

二、标准品或对照品的选择193

三、测定模型、测定方法的选择193

四、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94

五、数据处理的问题194

下篇 中药品质研究实践197

第十二章 中药品种的传承研究199

第一节 远志的本草考证199

一、入药历史199

二、品种历代传承199

三、产地和道地性考证200

四、采收加工与炮制传承200

五、性、效、用传承201

六、结果与讨论202

第二节 威灵仙本草新考202

一、入药的历史和产地考证203

二、品种源流新考203

三、结果与讨论204

第三节 金银花名实考证204

一、宋以前有关金银花的基原205

二、宋代有关金银花的基原205

三、明代有关金银花的基原206

四、清代有关金银花的基原206

五、讨论206

第四节 川木通的源流考证207

一、木通入药历史和产地考证207

二、品种源流考证208

三、性、效、用沿革考证211

四、讨论212

第五节 桑类中药的原植物考证212

一、本草中关于桑类中药原植物的描述212

二、本草中的桑图213

三、近、现代著作中桑类中药的原植物215

四、结果与讨论215

第十三章 中药资源与商品调查220

第一节 远志资源与商品调查220

一、调查方法220

二、结果与分析220

三、讨论223

第二节 川木通资源与商品调查223

一、调查方法223

二、结果与分析224

三、讨论225

第三节 虎杖资源与商品调查226

一、调查方法226

二、结果与分析226

三、讨论228

第四节 川产商品金银花的调查228

一、材料和方法229

二、结果与分析229

三、讨论230

第十四章 中药的形态解剖学研究232

第一节 金丝桃属药用植物分泌结构的研究232

一、材料和方法232

二、结果与分析233

三、讨论237

第二节 川产苦丁茶形态组织学鉴定238

一、材料和方法238

二、结果与分析238

三、讨论242

第三节 川渝两地商品金银花原植物叶片的电镜扫描鉴定243

一、材料和方法243

二、结果与分析243

三、讨论245

第四节 丹参及四川鼠尾草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研究245

一、材料和方法245

二、结果246

三、分析与讨论250

第五节 丹参及鼠尾草植物根横切片显微鉴定251

一、材料和方法251

二、结果与分析252

三、讨论257

第十五章 影响中药品质的环境因素研究260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远志品质的影响260

一、材料与方法260

二、结果与分析262

三、讨论268

第二节 虎杖药材质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69

一、材料与方法269

二、结果与分析270

三、讨论272

第十六章 中药栽培品质的研究274

第一节 远志培育技术研究274

一、材料与方法274

二、结果与分析276

三、讨论282

第二节 款冬花栽培技术研究282

一、材料与方法283

二、结果与分析284

三、讨论287

第三节 川明参连作障碍防治措施的研究288

一、材料与方法288

二、结果与分析290

三、讨论300

第十七章 中药品种的分子标记评价研究302

第一节 远志RAPD与ISSR标记研究302

一、材料与方法302

二、结果与分析304

三、讨论307

第二节 川木通的分子鉴定307

一、材料与方法308

二、结果与分析309

三、讨论312

第三节 虎杖的分子标记研究313

一、材料与方法313

二、结果与分析315

三、讨论317

第十八章 中药品质化学评价研究319

第一节 远志的化学品质研究319

一、材料和方法319

二、结果与分析321

三、讨论326

第二节 虎杖HPLC色谱指纹图谱研究327

一、材料和方法327

二、结果与分析328

三、讨论329

第三节 丹参及雪山鼠尾草和云南鼠尾草的化学评价330

一、材料与方法330

二、结果与分析331

三、讨论333

第四节 头花蓼的化学品质分析333

一、材料和方法333

二、结果与分析338

三、讨论343

第四节 桑枝、桑白皮整体化学成分的表征研究343

一、材料与方法343

二、实验结果347

三、结论与讨论367

第五节 桃仁的化学品质研究368

一、材料和方法368

二、结果与分析369

三、讨论374

第十九章 中药品质相关的基因研究376

第一节 小木通HMGCoA还原酶的克隆表达研究376

一、材料与方法377

二、结果与分析379

三、讨论383

第二节 银杏PAL酶基因克隆与分析383

一、材料和方法384

二、结果与分析385

三、讨论395

第二十章 中药替代资源研究398

第一节 茯苓优良菌种的选育和液体发酵的研究398

一、材料和方法398

二、结果与分析402

三、讨论406

第二节 紫杉醇产生菌筛选与优良菌株的选育408

一、材料和方法409

二、结果与分析411

三、讨论416

第三节 银杏内酯生产菌株的选育与发酵条件筛选417

一、材料和方法418

二、结果与分析421

三、讨论4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