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
  • 侯京林著 著
  •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 ISBN:751112415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理论篇3

第一章 生物圈:人类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区域3

第一节 “生物圈”概念的提出及其重要理论意义3

第二节 生物圈的基本发展规律12

第三节 “智能圈”概念的提出和运用19

第二章 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特点27

第一节 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27

第二节 劳动的发展阶段体现了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37

第三节 生物圈的局限性45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生物圈的变化趋势49

第一节 科技革命的生态内容49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抗争54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60

第四节 生态文化69

第五节 生态教育72

第四章 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原理78

第一节 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78

第二节 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概念83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索87

第五章 经济发展与生态因子98

第一节 技术成因型经济发展98

第二节 考虑生态限制的世界发展理论100

第三节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102

第四节 外部效应105

第五节 社会成本的计算108

第六章 经济生态化与最终结果112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的最终结果112

第二节 自然资源消耗量116

第七章 自然界的经济价值:自然资源利用效益124

第一节 确定自然界的经济价值的必要性124

第二节 自然财富的评价128

第三节 自然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135

第四节 生态影响与生态损失的评价141

第八章 经济发展生态化及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基本方向144

第一节 技术成因型经济发展的局限144

第二节 经济发展生态化方向:解决生态问题的替代方案147

第三节 发展零废料、节约资源的工艺技术:技术变革153

第四节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措施155

第九章 农工一体(部门)发展的生态化157

第一节 农工一体生态化发展157

第二节 燃料能源综合体162

第十章 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的国家和市场167

第一节 导致市场和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效率低下的原因167

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与生态因子172

第三节 自然资源利用经济机制的类型174

第四节 自然资源利用经济机制的生态化形成方向179

第五节 市场营销与生态193

第六节 生态法200

第十一章 经济生态化与走出生态危机的出路216

第一节 生态危机及其后果216

第二节 咸海生态灾难及启示217

第十二章 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系统化分析与预测225

第一节 多因子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理论225

第二节 对发展生态系统的假设进行模拟229

第三节 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预测236

第四节 人为压力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238

第五节 区域的生态经济区划242

下篇 宏观经济中的生态问题247

第十三章 农业结构的调整247

第一节 结构调整生态化247

第二节 农业结构调整248

第三节 农业生态化的组织保障252

第十四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面临的挑战257

第一节 对我国城市化的总结和反思257

第二节 城市化的新道路259

第三节 要探讨的问题与新思维264

第十五章 县域经济发展——合理安置剩余劳动力及配置生态资源271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与县域的作用271

第二节 土地资源对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273

第三节 水资源对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275

第四节 县域生态承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的影响277

第十六章 县域经济是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融入的基础280

第一节 县域经济接纳农村劳动力现状280

第二节 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融入的思考285

第三节 县域经济合理安置剩余劳动力的途径290

第十七章 县域新兴城镇发展定位研究300

第一节 新兴城市发展点的定位300

第二节 岔路河发展成为中型城市的分析307

结束语313

参考文献317

后记3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