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土地资源与利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土地资源与利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10416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526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553页
  • 主题词:土地资源-资源利用-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土地资源与利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背景篇1

第1章 土地资源禀赋2

1.1 地形与土地利用2

1.1.1 宏观地貌格局及其对气候和水文的影响2

1.1.2 不同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3

1.1.3 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地利用结构8

1.2 气候与土地利用9

1.2.1 气候总体特征9

1.2.2 气候资源10

1.2.3 气候带及其植被与土地利用12

1.2.4 各作物熟制区及其土地利用特征16

1.3 水资源与土地利用22

1.3.1 水资源三要素22

1.3.2 水资源状况23

1.3.3 各类水资源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25

1.4 地质与土地利用29

1.4.1 主要地质构造体系及其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29

1.4.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30

1.4.3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及其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32

1.4.4 地质要素与我国主要矿产带33

1.5 土壤与土地利用34

1.5.1 有效土层厚度分布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34

1.5.2 土攘质地分布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36

1.5.3 盐渍化土壤分布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36

1.5.4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38

1.5.5 土壤酸碱度分布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39

1.5.6 土壤地表岩石露头状况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40

1.6 植被与土地利用40

1.6.1 森林植被与土地利用41

1.6.2 草原与土地利用43

1.6.3 湿地植被与土地利用46

1.7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评价与合理利用47

1.7.1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47

1.7.2 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合理利用51

1.7.3 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合理利用52

1.7.4 中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合理利用53

1.7.5 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合理利用54

参考文献58

第2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土地资源利用60

2.1 改革开放前的土地资源利用60

2.1.1 土地资源利用及变化60

2.1.2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63

2.2 改革开放后的土地资源利用66

2.2.1 主要土地资源类型的面积变化66

2.2.2 主要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格局变化70

2.2.3 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化75

2.2.4 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变化82

2.2.5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84

参考文献96

第3章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国际比较98

3.1 全球土地资源状况及其利用变化98

3.1.1 全球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分布98

3.1.2 全球土地利用变化104

3.2 我国土地资源禀赋的优势与劣势107

3.2.1 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低107

3.2.2 多样性丰富,但不可利用的荒漠、山地面积大108

3.2.3 季风气候,雨热同季,但旱涝灾害频繁109

3.2.4 集约利用历史长,土地的固化资本多,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有限109

3.2.5 土地生产力较高,但耕地质量整体偏低110

3.3 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国际比较111

3.3.1 耕地利用集约度111

3.3.2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118

参考文献121

第二篇 现状篇123

第4章 土地利用现状124

4.1 总体状况124

4.1.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24

4.1.2 土地利用结构127

4.2 耕地139

4.2.1 耕地面积、构成与分布139

4.2.2 水田143

4.2.3 水浇地146

4.2.4 旱地148

4.3 园地150

4.3.1 园地面积、构成与分布150

4.3.2 果园153

4.3.3 茶园154

4.3.4 其他园地154

4.4 林地156

4.4.1 林地面积、构成与分布156

4.4.2 有林地159

4.4.3 灌木林地161

4.4.4 其他林地161

4.5 草地162

4.5.1 草地面积、构成与分布162

4.5.2 天然牧草地165

4.5.3 人工草地166

4.5.4 其他草地166

4.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8

4.6.1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构成与分布168

4.6.2 城市171

4.6.3 建制镇171

4.6.4 村庄173

4.6.5 采矿用地173

4.6.6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74

4.7 交通运输用地175

4.7.1 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构成与分布175

4.7.2 铁路用地178

4.7.3 公路用地178

4.7.4 农村道路178

4.7.5 机场用地180

4.7.6 港口码头用地181

4.7.7 管道运输用地182

4.8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82

4.8.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构成与分布183

4.8.2 河流水面187

4.8.3 湖泊水面187

4.8.4 水库水面188

4.8.5 坑塘水面188

4.8.6 沿海滩涂190

4.8.7 内陆滩涂190

4.8.8 沟渠191

4.8.9 水工建筑用地191

4.8.10 冰川及永久积雪193

4.9 其他土地193

4.9.1 其他土地面积、构成与分布193

4.9.2 设施农用地197

4.9.3 田坎197

4.9.4 盐碱地198

4.9.5 沼泽地198

4.9.6 沙地200

4.9.7 裸地200

参考文献201

第5章 土地权属现状202

5.1 土地所有权权属结构202

5.1.1 土地权属结构调查背景202

5.1.2 土地详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比较203

5.1.3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权属结构203

5.2 国有土地206

5.2.1 地类结构及分布特点206

5.2.2 国有土地的变化特点212

5.3 集体土地215

5.3.1 地类结构及分布特点215

5.3.2 集体土地的变化特点221

5.4 各地类权属结构224

5.4.1 三大类土地权属结构224

5.4.2 八大类土地权属结构227

第三篇 区域篇231

第6章 四大经济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232

6.1 东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235

6.1.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237

6.1.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238

6.1.3 集约用地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248

6.2 中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249

6.2.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250

6.2.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251

6.2.3 集约用地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256

6.3 西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257

6.3.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259

6.3.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260

6.3.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266

6.4 东北区域土地资源利用267

6.4.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268

6.4.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270

6.4.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274

第7章 各土地利用区的土地资源利用276

7.1 京津冀鲁区土地资源利用279

7.1.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281

7.1.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282

7.1.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284

7.2 苏浙沪区土地资源利用285

7.2.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286

7.2.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287

7.2.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289

7.3 闽粤琼区土地资源利用290

7.3.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291

7.3.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293

7.3.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294

7.4 晋豫区土地资源利用295

7.4.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297

7.4.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298

7.4.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299

7.5 湘鄂皖赣区土地资源利用301

7.5.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302

7.5.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303

7.5.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305

7.6 西北区土地资源利用306

7.6.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307

7.6.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308

7.6.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310

7.7 西南区土地资源利用311

7.7.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313

7.7.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314

7.7.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316

7.8 青藏区土地资源利用317

7.8.1 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318

7.8.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320

7.8.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322

7.9 东北区土地资源利用323

7.9.1 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324

7.9.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率变化325

7.9.3 集约用地与提高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327

参考文献330

附录1 数据来源331

附录2 区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332

第四篇 专题篇333

第8章 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化334

8.1 城镇建设用地现状334

8.1.1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334

8.1.2 城镇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335

8.1.3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36

8.1.4 城镇建设用地与地区GDP337

8.1.5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与地区GDP337

8.2 城镇工矿用地变化特征339

8.2.1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变化339

8.2.2 城镇工矿用地比例变化340

8.2.3 城镇工矿用地利用效率变化342

8.2.4 城镇工矿用地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351

8.3 主要城市群建设用地现状及变化特征353

8.3.1 三大城市群概况354

8.3.2 三大城市群城镇建设用地现状355

8.3.3 三大城市群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和比例变化356

8.3.4 三大城市群内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357

8.4 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的主要特点359

8.5 促进城镇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建议361

8.5.1 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控,优化城镇建设格局与结构362

8.5.2 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促进城镇理性发展362

8.5.3 强化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62

8.5.4 强化三大城市群城镇建设用地管控,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362

8.5.5 强化耕地保护,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夯实城镇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基础363

参考文献364

第9章 村庄用地与农村发展365

9.1 村庄用地规模及分布变化365

9.1.1 村庄用地总规模及其变化365

9.1.2 不同地区村庄用地规模及其变化368

9.1.3 不同尺度的村庄用地规模空间分布及其特征371

9.2 人均村庄用地规模及变化376

9.2.1 人均村庄用地面积的总体情况及其变化376

9.2.2 不同地区人均村庄用地面积及其变化377

9.2.3 不同尺度人均村庄用地面积的空间格局及其特征380

9.3 社会经济发展与村庄用地变化382

9.3.1 城镇建设用地与村庄用地变化383

9.3.2 农村常住人口与村庄用地变化385

9.3.3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村庄用地变化388

9.4 村庄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391

9.4.1 存在的问题391

9.4.2 原因分析392

9.5 加强村庄用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394

9.5.1 严格集体建设用地用途管制制度394

9.5.2 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394

9.5.3 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政策395

9.5.4 建立完善宅基地使用管理制度395

9.5.5 探索村庄用地的多元整治模式和分区整治政策396

参考文献397

第10章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398

10.1 耕地资源变化与效应398

10.1.1 2009年耕地资源现状与分布398

10.1.2 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变化与驱动力407

10.1.3 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变化效应414

10.2 耕地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新形势与新挑战425

10.2.1 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426

10.2.2 耕地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427

10.2.3 耕地保护面临的新挑战428

10.3 耕地保护政策建议430

10.3.1 创新耕地保护的新内涵、新定位、新任务430

10.3.2 完善耕地管控性保护430

10.3.3 强化耕地建设性保护431

10.3.4 健全耕地激励性保护431

第11章 生态用地现状与土地生态管护433

11.1 生态用地内涵与分类433

11.1.1 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功能433

11.1.2 生态用地内涵434

11.1.3 生态用地分类435

11.1.4 生态用地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439

11.2 全国生态用地现状439

11.2.1 生态用地结构与分布439

11.2.2 自然/半自然/人工地表现状及分布448

11.3 全国生态用地时空变化450

11.3.1 生态用地总体变化趋势450

11.3.2 生态用地的时空变化452

11.3.3 自然/半自然/人工建筑地表时空变化455

11.4 全国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现状与时空变化457

11.4.1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457

11.4.2 东部季风生态大区生态用地现状与空间分布458

11.4.3 西北干旱生态大区生态用地现状与空间分布464

11.4.4 青藏高原生态大区生态用地现状与空间分布467

11.4.5 2009—2012年全国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变化469

11.5 生态用地保护与可持续协调发展对策和建议470

11.5.1 主要生态问题分析470

11.5.2 生态用地保护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和建议473

参考文献478

第五篇 战略篇481

第12章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与面临的挑战482

12.1 近年来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特征482

12.1.1 1996—2008年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特征482

12.1.2 2009—2012年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特征486

12.1.3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491

12.2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成效495

12.2.1 土地利用管理与体制改革取得的进展495

12.2.2 土地利用与管理取得的成效498

12.3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98

12.3.1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499

12.3.2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挑战502

参考文献507

第13章 土地资源利用战略转变与对策建议508

13.1 土地资源利用战略转变的总体思路508

13.1.1 指导思想508

13.1.2 基本原则508

13.1.3 新时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转变内涵509

13.2 新时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目标510

13.2.1 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510

13.2.2 加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保障耕地产能与粮食安全510

13.2.3 立足建设用地内涵挖潜,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511

13.2.4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保障土地生态安全511

13.2.5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511

13.3 新时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重点511

13.3.1 新时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体系511

13.3.2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512

13.3.3 耕地资源全要素保护战略514

13.3.4 土地资源综合整治战略515

13.3.5 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战略516

13.3.6 农户土地权益保护战略517

13.3.7 土地科技创新战略518

13.4 土地资源利用对策与建议519

13.4.1 建立以集约高效为目标的城乡建设用地约束机制519

13.4.2 建立和完善质量、数量并重的耕地保护机制520

13.4.3 逐步完善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521

13.4.4 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522

13.4.5 建立以土地科技为支撑的土地资源技术支撑体系522

13.4.6 健全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523

参考文献525

后记5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