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 叶学平主编;涂人猛,傅智能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20061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27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44页
  • 主题词:中国经济-经济体系-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背景、目标与意义1

一、背景1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1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9

(四)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10

二、目标11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11

(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12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14

(四)为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打下坚实基础15

(五)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16

三、意义17

(一)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重大部署17

(二)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条件17

(三)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18

(四)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19

(五)是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发展关口的迫切需要19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内涵与基本框架21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21

(一)现代化21

(二)经济体系23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24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25

(一)一个理念:新发展理念25

(二)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6

(三)两个优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26

(四)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7

(五)“三有”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28

(六)四个协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28

三、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29

(一)基础制度:多元包容,混合一体29

(二)运行方式:政府市场,共生匹配34

(三)运行主体:以实为主,虚实融合37

(四)动力机制:创新驱动,转型升级42

(五)空间格局:区域协调,平衡发展45

(六)开放模式:包容互鉴,互利共赢48

(七)目标体系:绿色高质、富裕共享51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理念、特征、衡量标准54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理念54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54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建设区域协调体系58

(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60

(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互利共赢62

(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63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67

(一)系统性:结构完备、整体推进67

(二)协同性:要素协调、相得益彰68

(三)创新性:新理念、新战略、新动力69

(四)开放性:陆海联动、东西互济69

(五)可控性:防范风险、平稳运行70

(六)可持续性: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70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衡量标准71

(一)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1

(二)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72

(三)稳定成熟的创新动力体系73

(四)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73

(五)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74

第四章 主要任务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75

一、围绕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制造强国75

(一)强化“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牵引作用76

(二)深化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77

(三)建设创新载体,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78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79

(一)以消费需求为导向79

(二)以创新驱动为动力79

(三)以转型升级为方向80

(四)以绿色发展为目标81

三、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81

(一)加快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81

(二)加强和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82

(三)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83

四、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实现供需动态平衡84

(一)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84

(二)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85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86

(四)降低成本,助力企业保持竞争优势87

(五)“软”“硬”兼施补短板,支撑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88

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89

(一)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89

(二)培育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90

第五章 主要任务之二——建设创新型国家91

一、强化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91

(一)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91

(二)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92

(三)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92

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技术创新92

(一)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93

(二)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93

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97

(一)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97

(二)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98

(三)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98

(四)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100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技术创新体系100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100

(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102

五、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队伍103

(一)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104

(二)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104

(三)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制105

(四)完善人才流动和服务保障机制106

六、倡导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107

(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增进科技界与公众的互动互信107

(二)培育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文化107

(三)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108

第六章 主要任务之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09

一、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109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09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10

(三)创新农民和土地关系110

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11

(一)指导地方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111

(二)组织实施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112

(三)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工作113

(四)研究制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政策113

(五)加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督导检查114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114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15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116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117

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19

(一)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119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121

(三)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122

(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工作体系123

五、健全乡村治理体系124

(一)推进乡村“放管服”改革,密切联系服务群众124

(二)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125

(三)巩固国家治理根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126

(四)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治理体系127

六、培养“三农”工作队伍128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8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129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129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129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130

第七章 主要任务之四——以新的发展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31

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131

(一)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132

(二)建设和完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四大区域战略体系133

(三)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穷等特殊类型地区的发展136

(四)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137

(五)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38

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区域优势互补的互利共赢关系139

(一)创新市场机制,重构区域市场体系140

(二)创新空间组织机制,重塑多极网络化空间体系141

(三)创新合作机制,建设多层次多样化区域合作体系141

(四)创新区际利益平衡机制,构建区域利益协调体系142

(五)创新援助机制,构建区域互助扶持体系143

(六)创新宏观调控机制,完善区域调控体系143

(七)创新功能平台机制,打造区域功能平台新体系144

三、“共抓大保护”,创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147

(一)建设和完善区域绿色发展体制机制147

(二)打造区域绿色产业体系148

(三)建立和完善区域绿色发展标准和监测体系148

第八章 主要任务之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0

一、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50

(一)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150

(二)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151

(三)明确国有资产监管重点152

(四)改进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和手段153

(五)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153

(六)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154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55

(一)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155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156

(三)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156

(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156

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157

(一)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157

(二)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配套制度158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158

(四)做好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与法律、法规的衔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158

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159

五、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160

(一)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160

(二)健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161

(三)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161

(四)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162

六、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162

(一)进一步扩大开放163

(二)加大优质商品的供给,拓展销售渠道163

(三)提升生活服务的水平,增强消费信息的服务163

(四)持续优化消费环境164

(五)推动内贸流通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164

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164

(一)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165

(二)完善政府投资体制,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166

(三)创新融资机制,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167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168

(五)协同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和改革红利169

八、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170

(一)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170

(二)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171

(三)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172

九、深化金融体制改革172

(一)提升资本市场对接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172

(二)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174

(三)健全金融监管体系175

第九章 主要任务之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177

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发挥“一带一路”的开放引领作用177

二、拓展对外贸易,发展新业态培育新模式180

三、改善外商投资环境182

(一)加强利用外资法治建设183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183

(三)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183

(四)提高外商投资管理效率184

(五)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184

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184

(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184

(二)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185

(三)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186

五、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189

(一)坚持以对外投资战略规划作为引领190

(二)努力开拓新的投资渠道190

(三)探索新的投资模式190

(四)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191

第十章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步骤和战略保障193

一、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步骤193

(一)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93

(二)第二步,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7

(三)第三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98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举措199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199

(二)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201

(三)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203

(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动力保障205

(五)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法治保障210

(六)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组织保障216

(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19

参考文献2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