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技术原理与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技术原理与设计](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1315449.jpg)
- 陈山枝,孙韶辉,苏昕,王东明,李立华,高秋彬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502605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赋形波束天线-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技术原理与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多天线及波束赋形技术发展概述1
1.1绪论2
1.2多天线及波束赋形理论基础5
1.3多天线传输技术分类10
1.3.1闭环空间复用11
1.3.2开环空间复用17
1.3.3波束赋形18
1.3.4发射分集22
1.3.5多天线传输方案的选择25
1.4多天线及波束赋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28
1.5天线阵列结构对MIMO技术发展的影响30
1.6大规模天线技术的研究方向33
1.7大规模天线技术的应用场景38
1.8多天线技术的标准化状况38
1.9小结40
第2章 大规模天线理论41
2.1 Massive MIMO技术基本原理42
2.2 Massive MIMO的基本理论44
2.2.1理想信道下Massive MIMO的容量44
2.2.2基于导频污染的Massive MIMO上行链路容量分析46
2.2.3基于导频污染的Massive MIMO下行链路容量分析48
2.2.4 Massive MIMO的容量仿真50
2.3 Massive MIMO系统容量的最新研究进展53
2.3.1莱斯衰落信道下Massive MIMO的容量53
2.3.2时变信道下Massive MIMO容量分析61
2.3.3非理想互易性对Massive MIMO容量的影响67
2.3.4 Massive MIMO的系统性能分析73
2.4小结81
第3章 大规模天线无线信道建模83
3.1概述84
3.2部署场景85
3.3场景建模88
3.3.1 3D信道场景88
3.3.2 UMa场景和UMi场景89
3.3.3 Indoor Office场景90
3.4坐标系模型90
3.4.1坐标系的定义91
3.4.2坐标系间的转换91
3.4.3简化坐标系转换96
3.5天线模型96
3.5.1双极化天线模型98
3.5.2 UE方向及天线模型99
3.6大尺度信道建模100
3.6.1 3D距离的定义100
3.6.2 LOS概率的定义101
3.6.3路径损耗计算模型104
3.6.4穿透损耗计算模型108
3.7小尺度信道建模109
3.7.1垂直角度参数模型110
3.7.2多径分量统计互相关矩阵的定义112
3.7.3 ZSD/ZSA随机分布参数的定义114
3.7.4 ZOD/ZOA的生成方法114
3.8信道建模流程116
3.9小结126
第4章 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关键技术135
4.1大规模天线信道估计136
4.1.1系统分析模型136
4.1.2最小二乘(LS)信道估计算法137
4.1.3最小均方误差(MMSE)信道估计算法139
4.1.4特征值分解信道估计算法140
4.1.5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142
4.2检测技术150
4.2.1线性检测技术151
4.2.2非线性检测技术153
4.3预编码技术155
4.3.1线性预编码技术156
4.3.2非线性预编码技术161
4.4 CSI获取及反馈166
4.4.1基于码本的隐式反馈方案167
4.4.2基于信道互易性的反馈方式170
4.4.3基于压缩感知的反馈方式172
4.4.4预感知式反馈方式174
4.5大规模天线的校准176
4.6大规模天线波束协作技术181
4.6.1多小区协作传输方案183
4.6.2多小区协作传输技术分析186
4.6.3大规模多天线波束协作技术189
4.7小结195
第5章 5G多天线传输标准197
5.1概述198
5.2多天线传输方案203
5.2.1下行传输方案203
5.2.2上行传输方案211
5.3参考信号设计211
5.3.1解调参考信号(DM-RS)设计212
5.3.2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216
5.3.3相位跟踪参考信号(PT-RS)221
5.3.4上行探测参考信号(SRS)226
5.4信道状态信息反馈235
5.4.1框架设计235
5.4.2大规模波束赋形码本设计238
5.4.3信道测量机制251
5.4.4信道信息反馈机制252
5.4.5信道互易性257
5.5模拟波束管理259
5.5.1波束管理过程260
5.5.2波束测量和上报262
5.5.3波束指示266
5.5.4波束恢复过程268
5.6上行多天线技术274
5.6.1基于码本的传输方案274
5.6.2非码本的传输方案281
5.6.3上行多用户MIMO283
5.7准共址(QCL)284
5.7.1 QCL定义284
5.7.2参考信号间的QCL关系287
5.8物理信道设计289
5.8.1下行同步信道设计289
5.8.2上行初始接入296
5.8.3控制信道设计301
5.8.4业务信道设计304
5.9 5G增强技术305
5.10小结307
第6章 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实现方案与验证309
6.1大规模有源天线系统结构310
6.2大规模天线阵列结构311
6.2.1 MIMO天线单元311
6.2.2大规模天线去耦技术314
6.2.3大规模天线赋形技术315
6.2.4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的实现案例320
6.3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原型机327
6.3.1大规模有源天线射频前端设计327
6.3.2大规模天线数字基带处理设计331
6.4大规模天线测试验证332
6.4.1大规模天线OTA测试需求333
6.4.2近场和远场测量334
6.4.3 OTA测试流程335
6.4.4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性能测试337
6.5小结343
参考文献345
缩略语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