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汤建尧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239302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7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184页
- 主题词:现代农业-农业发展-研究-湖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
1.2.1 研究目的1
1.2.2 研究意义2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3
1.3.1 国外研究现状3
1.3.2 国内研究现状8
1.3.3 述评13
1.4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13
1.4.1 研究的内容13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15
1.4.3 技术路线16
1.5 主要创新点与存在的问题16
1.5.1 可能的创新点16
1.5.2 不足之处17
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理论18
2.1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范畴18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18
2.1.2 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18
2.1.3 现代农业发展的运行模式19
2.2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21
2.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21
2.2.2 诱致性创新理论22
2.2.3 农业资源开发理论23
2.2.4 农业发展的阶段理论23
2.2.5 农业发展的路径依赖理论24
2.2.6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25
2.2.7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25
2.2.8 循环农业理论26
2.2.9 可持续农业理论27
2.2.10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28
第三章 国内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比较与启示29
3.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演变29
3.1.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29
3.1.2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历程31
3.1.3 韩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32
3.1.4 法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34
3.1.5 德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35
3.2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模式36
3.2.1 美国模式36
3.2.2 东亚模式37
3.2.3 西欧模式38
3.3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演变39
3.4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模式40
3.4.1 东部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40
3.4.2 中部产业化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41
3.4.3 西部特色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41
3.4.4 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41
3.5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实践对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44
3.5.1 选择符合省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44
3.5.2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45
3.5.3 重视市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导作用45
3.5.4 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不可或缺46
3.5.5 重视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46
3.5.6 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可持续农业46
第四章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演化与现状分析48
4.1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演化48
4.1.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探索阶段48
4.1.2 现代农业起步阶段50
4.1.3 现代农业起飞阶段52
4.2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条件分析56
4.2.1 调查地区数据统计的描述性分析56
4.2.2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58
4.2.3 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59
4.2.4 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呈现的特点61
4.3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63
4.3.1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63
4.3.2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受制约的原因67
4.4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农民的视角69
4.4.1 模型选择和变量选取69
4.4.2 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72
4.4.3 计量结果与分析75
4.4.4 结论与政策建议78
第五章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79
5.1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原则79
5.1.1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79
5.1.2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80
5.1.3 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80
5.2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81
5.2.1 指标体系的具体框架81
5.2.2 湖南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82
5.3 评价方法的选择85
5.3.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85
5.3.2 评价方法的选择86
5.4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87
5.4.1 准备阶段87
5.4.2 起步阶段88
5.4.3 初步实现阶段88
5.4.4 基本实现阶段88
5.4.5 最终实现阶段89
第六章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90
6.1 数据选取90
6.2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92
6.3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测评93
6.4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测评的结果分析94
6.4.1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总水平的分析及预测94
6.4.2 湖南现代农业各子系统的具体成效分析97
6.5 结论102
第七章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104
7.1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分析104
7.1.1 认知动力105
7.1.2 价值动力106
7.1.3 环境动力107
7.2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分析108
7.2.1 建立模型和选择计算方法109
7.2.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111
7.2.3 结果与分析114
7.2.4 结论117
7.3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依赖117
7.3.1 强制型与诱致型两种实现路径并存118
7.3.2 激进型、渐进型与渗透型路径并存119
7.4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现策略120
7.4.1 搞好设计规划,促进现代农业优化发展120
7.4.2 加强产业之间的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121
7.4.3 注重环境保护,促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121
7.4.4 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循环发展122
7.4.5 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现代农业人本发展122
第八章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123
8.1 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两型”农业123
8.1.1 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基本概况123
8.1.2 两型经济社会状况124
8.1.3 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126
8.1.4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现状127
8.1.5 屈原管理区两型农业发展评价128
8.2 长沙县现代农业130
8.2.1 案例选择依据130
8.2.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30
8.2.3 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132
8.2.4 资源节约与环境优化现状134
8.2.5 长沙县两型农业发展评价135
8.3 长沙市开福区现代农业137
8.3.1 长沙市开福区基本情况137
8.3.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37
8.3.3 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139
8.3.4 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化现状140
8.3.5 开福区两型农业发展评价141
8.4 张家界市农业142
8.4.1 张家界市农业发展背景142
8.4.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43
8.4.3 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145
8.4.4 资源节约与环境发展现状146
8.4.5 张家界市农业发展评价147
第九章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49
9.1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49
9.1.1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149
9.1.2 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149
9.1.3 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150
9.2 完善农地流转制度150
9.2.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50
9.2.2 落实农地“三权分置”政策150
9.2.3 强化土地流转管理监督机制151
9.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51
9.3.1 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多中心协同供给机制151
9.3.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152
9.3.3 加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152
9.3.4 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52
9.4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53
9.4.1 改革农技推广体系153
9.4.2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153
9.4.3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153
9.4.4 培育“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154
9.4.5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154
9.5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154
9.5.1 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154
9.5.2 探索财政支农新方式155
9.5.3 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155
9.6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155
9.6.1 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156
9.6.2 推动完善农村保险体系,降低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156
9.6.3 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机制创新,确立农地经营权及宅基地的抵押担保权能157
9.7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157
9.7.1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业157
9.7.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8
9.7.3 打造三产融合平台158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159
10.1 本书的基本结论159
10.2 研究展望161
参考文献162
后记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