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结合职业医师应试指导 2009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结合职业医师应试指导 2009版
  • 《中西医结合职业医师应试指导》专家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6099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069页
  • 文件大小:292MB
  • 文件页数:1090页
  • 主题词: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核-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结合职业医师应试指导 2009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1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第二章 精气学说2

第三章 阴阳学说4

第四章 五行学说7

第五章 五脏11

第六章 六腑17

第一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17

第二节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9

第七章 奇恒之腑20

第八章 气、血、津液22

第九章 经络26

第十章 病因30

第十一章 发病36

第十二章 病机37

第十三章 防治原则49

中医诊断学53

第一章 望诊53

第一节 全身望诊53

第二节 局部望诊57

第三节 望排泄物与分泌物62

第四节 望小儿示指络脉63

第五节 望舌64

第二章 问诊68

第三章 闻诊78

第四章 脉诊81

第五章 按诊85

第六章 八纲87

第七章 病性辨证89

第八章 脏腑辨证93

第九章 六经辨证102

第十章 气卫营血辨证104

第十一章 三焦辨证105

中药学106

第一章 药性理论106

第二章 中药的配伍108

第三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109

第四章 中药的计量与用法110

第五章 解表药111

第六章 清热药118

第七章 泻下药126

第八章 祛风湿药129

第九章 化湿药132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134

第十一章 温里药137

第十二章 理气药140

第十三章 消食药142

第十四章 驱虫药144

第十五章 止血药145

第十六章 活血祛瘀药148

第十七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153

第十八章 安神药159

第十九章 平肝熄风药162

第二十章 开窍药166

第二十一章 补虚药167

第二十二章 收涩药179

第二十三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182

第二十四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183

方剂学184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184

第二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85

第三章 剂型186

第四章 解表剂186

第五章 泻下剂191

第六章 和解剂194

第七章 清热剂197

第八章 祛暑剂204

第九章 温里剂205

第十章 补益剂208

第十一章 固涩剂216

第十二章 安神剂218

第十三章 开窍剂219

第十四章 理气剂221

第十五章 理血剂224

第十六章 治风剂229

第十七章 治燥剂232

第十八章 祛湿剂234

第十九章 祛痰剂238

第二十章 消食剂241

第二十一章 驱虫剂242

第二十二章 涌吐剂242

针灸学243

第一章 经络总论243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243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44

第二章 腧穴总论245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245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246

第三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247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249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穴249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250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穴251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穴252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穴253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穴253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穴254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穴256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穴257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穴257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穴258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穴259

第十三节 督脉、穴260

第十四节 任脉、穴261

第十五节 常用奇穴262

第四章 刺灸法各论263

第一节 毫针刺法263

第二节 常用灸法265

第三节 其他针法267

第五章 治疗总论269

第一节 针灸处方269

第二节 特定穴270

第六章 治疗各论273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证273

第二节 内科病证276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280

第四节 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282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285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285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285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288

第三节 肺炎290

第四节 肺结核296

第五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99

第六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02

第七节 慢性呼吸衰竭306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309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309

第二节 心律失常314

第三节 心脏骤停319

第四节 原发性高血压321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26

第六节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36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340

第一节 慢性胃炎340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343

第三节 胃癌348

第四节 肝硬化351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355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358

第七节 上消化道出血360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363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363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367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370

第四节 尿路感染375

第五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379

第五章 血液系统384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384

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387

第三节 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390

第四节 白血病392

第五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98

第六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400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00

第二节 糖尿病404

第三节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409

第七章 风湿性疾病415

第一节 风湿热415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418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421

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425

第一节 癫痫425

第二节 急性脑血管病428

第九章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439

第一节 急性中毒总论439

第二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442

第三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445

第十章 内科常见危重病448

第一节 休克448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453

第三节 急性肾衰竭456

第四节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460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465

第一章 绪论465

第二章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466

第三章 无菌术473

第四章 麻醉476

第五章 体液与营养代谢480

第六章 输血487

第七章 休克489

第八章 围手术期处理492

第九章 重症救治与监测496

第十章 疼痛与治疗502

第十一章 内镜、腔镜及显微、移植技术506

第十二章 外科感染506

第十三章 损伤517

第十四章 肿瘤530

第十五章 急腹症540

第十六章 甲状腺疾病547

第十七章 乳腺疾病550

第十八章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554

第十九章 门静脉高压症556

第二十章 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558

第二十一章 腹外疝560

第二十二章 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原则562

第二十三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563

第二十四章 肛门直肠疾病571

第二十五章 周围血管疾病575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580

第一章 妇产科学发展概要580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581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583

第四章 妊娠生理586

第一节 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586

第二节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586

第三节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587

第四节 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589

第五章 妊娠期监护及保健590

第六章 正常分娩592

第七章 正常产褥593

第八章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595

第九章 诊断概要596

第十章 治法概要601

第十一章 妊娠病604

第一节 妊娠剧吐604

第二节 流产605

第三节 异位妊娠608

第四节 早产610

第五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12

第六节 胎儿生长受限613

第七节 羊水量异常615

第八节 前置胎盘615

第九节 胎盘早剥616

第十节 母儿血型不合616

第十一章 高危妊娠618

第十二章 妊娠合并疾病618

第一节 心脏病618

第二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620

第三节 糖尿病621

第四节 慢性肾炎622

第五节 急性肾盂肾炎622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623

第七节 肝内胆汁淤积症623

第十三章 产时病624

第十四章 产时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628

第十五章 常见产时并发症630

第十六章 产后病632

第一节 晚期产后出血632

第二节 产褥感染633

第三节 产褥中暑635

第四节 产褥期抑郁症635

第五节 产后缺乳636

第十七章 常见产后并发症637

第一节 产后关节痛637

第二节 产后排尿异常638

第十八章 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639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641

第一节 外阴及前庭大腺炎641

第二节 阴道炎642

第三节 宫颈炎644

第四节 盆腔炎645

第五节 生殖器官结核647

第二十章 月经病647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47

第二节 闭经653

第三节 痛经654

第四节 代偿性月经656

第五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656

第六节 经前期综合征658

第七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659

第二十一章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660

第一节 宫颈癌660

第二节 子宫肌瘤662

第三节 卵巢肿瘤663

第二十二章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664

第一节 葡萄胎664

第二节 侵袭性葡萄胎665

第三节 绒毛膜癌666

第二十三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669

第一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669

第二节 子宫腺肌病671

第二十四章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与发育异常671

第一节 阴道脱垂671

第二节 子宫脱垂672

第二十五章 不孕症673

第二十六章 盆腔淤血综合征676

第二十七章 计划生育677

第一节 避孕677

第二节 人工流产678

第三节 中期引产680

第二十八章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681

第一节 宫颈黏液检查681

第二节 生殖道细胞学检查681

第三节 基础体温测定681

第四节 女性内分泌激素测定682

第五节 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682

第六节 输卵管通畅检查683

第七节 常用穿刺检查684

第八节 妇科内镜检查685

第二十九章 妇产科常用手术685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687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687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687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690

第三节 小儿喂养与保健691

第四节 小儿诊法概要693

第五节 儿科辨证的意义696

第六节 儿科治疗概要696

第七节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及小儿液体疗法698

第二章 新生儿疾病699

第一节 新生儿黄疸699

第二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700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701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1

第二节 急性支气管炎702

第三节 肺炎703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706

第一节 病毒性心肌炎706

第二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708

第三节 先天性心脏病710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711

第一节 鹅口疮711

第二节 疱疹性口炎711

第三节 小儿腹泻712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716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716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718

第七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720

第一节 化脓性脑膜炎720

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721

第三节 癫痫723

第八章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多发性抽动症725

第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726

第一节 营养性贫血726

第二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28

第十章 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729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729

第二节 风湿热731

第三节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734

第四节 过敏性紫癜736

第五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738

第十一章 营养性疾病740

第一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740

第二节 维生素D缺乏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741

第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744

第一节 麻疹744

第二节 风疹746

第三节 幼儿急疹746

第四节 水痘747

第五节 猩红热747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749

第七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750

第八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51

第十三章 寄生虫病753

第十四章 小儿危重症的处理754

第一节 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术754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755

第十五章 中医相关病证758

第一节 咳嗽758

第二节 腹痛759

第三节 积滞760

第四节 厌食761

第五节 惊风762

药理学765

第一章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765

第二章 拟胆碱药768

第三章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768

第四章 抗胆碱药769

第五章 拟肾上腺素药771

第六章 抗肾上腺素药773

第七章 镇静催眠药775

第八章 抗癫痫药777

第九章 抗精神失常药779

第十章 抗帕金森病药780

第十一章 镇痛药781

第十二章 解热镇痛药783

第十三章 抗组胺药784

第十四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785

第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786

第十六章 抗心律失常药788

第十七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790

第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792

第十九章 血液系统药794

第二十章 消化系统药796

第二十一章 呼吸系统药797

第二十二章 糖皮质激素799

第二十三章 抗甲状腺药801

第二十四章 降血糖药802

第二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803

第二十六章 抗生素805

第二十七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808

第二十八章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809

第二十九章 抗结核病药809

西医诊断学811

第一章 症状学811

第一节 发热811

第二节 胸痛813

第三节 腹痛814

第四节 咳嗽、咳痰816

第五节 咯血817

第六节 呼吸困难818

第七节 恶心与呕吐820

第八节 呕血与黑便821

第九节 黄疸823

第十节 意识障碍824

第二章 问诊826

第三章 检体诊断828

第一节 基本检查法828

第二节 一般检查830

第三节 皮肤检查834

第四节 淋巴结检查836

第五节 头部检查837

第六节 颈部检查842

第七节 胸壁及胸廓检查843

第八节 肺和胸膜检查846

第九节 心脏、血管检查850

第十节 腹部检查863

第十一节 肛门和直肠检查873

第十二节 脊柱与四肢873

第十三节 神经系统检查875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879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879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881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881

第四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882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884

第六节 常用生化检查886

第七节 酶学检查889

第八节 免疫学检查890

第九节 尿液检查894

第十节 粪便检查897

第十一节 痰液检查900

第十二节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900

第十三节 脑脊液检查901

第五章 心电图诊断903

第六章 影像诊断911

第一节 超声诊断911

第二节 放射诊断911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诊断923

第七章 病历与诊断内容924

传染病学927

第一章 传染病学总论927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927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929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930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931

第五节 防治933

第二章 传染病学分论934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934

第二节 流行性出血热943

第三节 艾滋病949

第四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955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960

第六节 伤寒965

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971

第八节 霍乱976

第九节 消毒与隔离980

伦理学984

第一章 绪论984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986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988

第四章 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990

第五章 医患关系道德995

第六章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999

第七章 医学科学研究道德1004

第八章 医学道德评价、教育和修养1005

第九章 生命伦理学1007

卫生法规1011

第一章 卫生法1011

第一节 卫生法概述1011

第二节 我国卫生法律体系1014

第二章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1014

第一节 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1015

第二节 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1016

第三节 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1017

第三章 执业医师法1018

第一节 执业医师的概念和职责1018

第二节 执业医师资格取得与注册1019

第三节 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1021

第四节 医师的考核与培训1022

第五节 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1022

第四章 药品管理法1024

第一节 药品管理法的概念1024

第二节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劣药1025

第三节 特殊管理的药品1026

第四节 《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1033

第五节 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1038

第五章 传染病防治法1042

第一节 传染病概念、分类及防治管理1042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1044

第三节 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1047

第四节 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048

第六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050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总则的内容1051

第二节 预防与应急准备1051

第三节 报告与信息发布1052

第四节 应急处理1053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1055

第七章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1056

第一节 医疗事故的概念及特征1056

第二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1057

第三节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1057

第四节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1059

第五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1061

第八章 中医药条例1063

第一节 《中医药条例》总则的内容1063

第二节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1065

第三节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1065

第四节 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1066

第九章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1067

第一节 制定医德规范的目的1067

第二节 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2004年4月)10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