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检验医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检验医学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1259865.jpg)
- 丛玉隆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401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206页
- 文件大小:186MB
- 文件页数:1284页
- 主题词:医学检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检验医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实验室管理和临床检验技术篇第一章 临床实验室概论3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概念3
一、临床实验室的定义3
二、临床实验室的类型4
三、临床实验室的工作范围4
第二节 临床实验室的组建5
一、临床实验室的人员组成5
二、实验室的用房与功能分区5
三、实验室的环境要求6
四、专业实验室的划分6
五、临床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试剂6
六、检验项目的确定6
第二章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7
第一节 分析前质量管理7
一、分析前阶段准备和影响因素7
二、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8
三、标本的验收和拒收9
四、标本的运送和保存9
第二节 分析过程质量控制9
一、质量控制的概念和历史9
二、室内质量控制的统计学基础10
三、质控品的选择和应用11
四、质控图的选择和应用12
五、室内质控方法的设计和质量评价13
六、质控规则15
七、失控后的处理16
八、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17
九、室间质量评价17
第三节 分析后质量管理19
一、分析后质量管理的概念19
二、检验结果确认的原则19
三、结果的审核与发出19
四、检验后标本的储存21
五、咨询服务与抱怨的处理21
六、参考范围、不精密度和不准确度22
七、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22
第四节 实验方法的选择22
一、实验方法的分级22
二、参考物的分级22
三、方法选择的原则23
四、方法选择的步骤23
第五节 方法学评价24
一、方法学评价的基本步骤24
二、误差的分类和表示24
三、准确度的评价24
四、精密度的评价28
五、检测限的评价30
六、可报告范围30
第六节 检测系统与测量不确定度32
一、检测系统的组成32
二、检测系统的评估方法33
三、检测系统与测量不确定度33
第三章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34
第一节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组成34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34
二、质量体系的构成35
第二节 医学实验室的特点35
一、医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36
二、法律地位和组织结构36
三、医学实验室的分析技术及仪器设备36
四、医学实验室的检验过程37
第三节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38
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38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准备38
三、组织结构的确定和资源配置39
四、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39
第四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40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40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41
第五节 医学实验室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41
一、管理方面的问题剖析41
二、技术方面的问题剖析43
第四章 临床检验量值溯源46
第一节 概述46
第二节 主要术语定义及有关概念46
一、量和量值及有关概念47
二、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及有关概念47
三、测量方法和程序及有关概念47
四、溯源性和不确定度及有关概念47
五、参考测量系统及有关概念47
六、互换性和基质效应及有关概念48
第三节 溯源性的建立48
第四节 临床检验参考系统现状及其应用50
第五节 临床实验室与溯源性51
第五章 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53
第一节 循证医学53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53
二、循证医学产生的背景54
三、循证医学的发展54
四、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和基本步骤54
五、系统评价55
六、Cochrane协作网57
第二节 循证检验医学与方法58
一、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58
二、循证检验医学的研究方法59
三、循证检验医学与诊断性试验60
四、循证检验医学与系统评价64
五、循证检验医学指南65
第六章 检验信息系统68
第一节 建立检验信息系统的目的68
一、检验科目的68
二、信息科目的69
三、医院管理目的69
第二节 检验信息系统基本功能69
一、概述69
二、检验信息系统现状69
三、检验信息系统功能70
第三节 检验科与检验信息系统71
一、7F模式71
二、产品设计与选型71
第四节 检验信息系统与医院检验流程72
一、检验信息系统条形码应用72
二、检验信息系统与改善工作流程76
第五节 检验信息系统接口78
一、与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78
二、与仪器的数据接口79
第六节 ISO 15189与检验信息系统80
一、ISO 15189简介80
二、信息系统重要性80
三、检验信息系统建设和ISO 1518981
第七节 检验信息系统整合大纲82
第八节 LOINC标准及其应用83
第九节 检验信息系统新技术与发展84
第七章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85
第一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设85
一、国际发展概况85
二、我国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85
第二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86
一、生物安全基本知识86
二、生物安全管理88
三、个人防护要求89
四、实验室操作规范90
五、实验室区域划分92
六、实验室环境防护要求93
第三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94
一、生物安全柜94
二、其他常用安全设备98
第四节 实验室其他危害98
一、火的危害98
二、电的危害98
三、电离辐射98
四、危害性化学品99
五、噪声99
第八章 血液分析仪检验技术100
第一节 血液分析仪检验技术原理100
一、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100
二、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103
第二节 血液分析仪分析参数临床意义105
一、白细胞计数105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107
三、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107
第三节 血液分析仪应用全面质量管理107
一、血液分析仪鉴定107
二、血液分析仪校准110
三、血液分析仪检测全面质量管理110
第四节 血液分析仪检测与显微镜细胞形态检查关系113
一、仪器法血细胞分析后血涂片复核现状113
二、血涂片复核国际准则114
三、临床实验室制定血涂片复核标准的原则和步骤115
四、制定血涂片复核标准时须注意的问题116
第五节 十五市健康人群抗凝静脉血细胞测定值调查116
第九章 血凝仪检验技术119
第一节 检测原理119
一、光学法119
二、凝固法120
三、发色底物法120
四、免疫法121
第二节 基本结构121
一、半自动血凝仪121
二、全自动血凝仪121
第三节 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122
一、检测项目122
二、性能特点122
第四节 质量管理与仪器维护123
一、质量管理123
二、维护与保养123
第十章 血液流变仪检测技术125
第一节 基本结构和检测原理125
一、毛细管黏度计125
二、旋转式流变仪126
第二节 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127
一、全血黏度127
二、血浆黏度128
第三节 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128
一、影响血液黏度测定的因素128
二、影响毛细管黏度计测量主要因素128
三、使用注意事项129
四、质量保证129
五、维护与保养130
六、常见故障及分析130
七、临床常用检测规范化130
第十一章 尿液分析仪检验技术133
第一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133
一、基本结构和检测原理133
二、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134
三、质量控制134
第二节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135
一、基本结构和检测原理135
二、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136
三、质量控制137
第十二章 显微镜和成像系统检验技术138
第一节 显微镜光学原理138
一、放大倍数与分辨率138
二、反差增强技术138
第二节 普通光学显微镜139
一、基本结构139
二、技术要点141
第三节 组合式光学显微镜141
一、基本结构142
二、技术要点142
第四节 显微照相术143
一、基本结构143
二、技术要点143
第五节 显微数字图像分析144
一、基本结构144
二、技术要点144
三、临床应用144
第十三章 血细胞手工检验技术148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与染色技术148
一、静脉采血148
二、皮肤采血法149
三、血涂片制备150
四、血涂片染色150
第二节 血红蛋白测定技术152
一、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技术152
二、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技术153
三、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153
四、参考值153
五、临床意义153
第三节 红细胞计数技术153
一、方法学153
二、方法学评价154
三、红细胞计数参考方法154
四、参考值155
五、临床意义155
第四节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155
一、方法学155
二、方法学评价155
三、临床意义156
第五节 血细胞比容测定技术157
一、毛细管法157
二、温氏法157
三、血细胞比容测定参考方法157
四、参考值158
五、临床意义158
第六节 红细胞平均值计算技术158
一、方法学158
二、方法学评价158
三、参考值158
四、临床意义158
第七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技术159
一、试管法159
二、Miller窥盘计数技术159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测定参考方法160
四、参考值160
五、临床意义160
第八节 白细胞计数技术160
一、方法学160
二、方法学评价161
三、白细胞计数参考方法161
四、参考值161
五、临床意义161
第九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形态检查技术161
一、方法学161
二、方法学评价162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162
四、参考值162
五、临床意义163
第十四章 造血细胞和造血组织形态学检验技术165
第一节 造血形态学检验项目优化组合及其结合临床的重要性165
一、造血形态学检验项目优化组合165
二、造血形态学检验项目结合临床的重要性167
第二节 造血形态学检验适应证和标本采集167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167
二、标本采集167
第三节 造血细胞和造血组织形态学169
一、造血细胞形态学169
二、造血组织形态学176
第四节 造血细胞和造血组织形态学检验技术178
一、骨髓涂片形态学检验178
二、骨髓印片形态学检验182
三、骨髓切片形态学检验183
第五节 造血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185
一、涂片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185
二、骨髓切片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191
第十五章 贫血检验技术193
第一节贫 血检验筛查技术194
一、贫血筛检项目195
二、贫血类别筛检项目195
第二节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检验技术195
一、铁缺乏检查195
二、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检查196
第三节 溶血性贫血筛检技术196
一、溶血性贫血筛检项目196
二、溶血性贫血筛检项目举例197
第四节 溶血性贫血特殊检验技术198
一、红细胞膜异常检验198
二、红细胞酶异常检查200
三、血红蛋白异常检查201
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检查203
五、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查204
第十六章 止血与血栓检验技术206
第一节 止血与血栓筛检技术206
一、血管壁检测206
二、血小板检测206
三、凝血系统检测208
四、抗凝血系统检测209
五、纤溶系统检测209
第二节 血管壁功能检验技术211
一、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鉴定试验211
二、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测定212
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测定212
第三节 血小板功能检验技术213
一、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试验213
二、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214
三、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测定214
四、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215
五、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215
六、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215
第四节 凝血因子检验技术216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216
二、凝血因子抗原检测217
三、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检测217
第五节 抗凝系统检验技术218
一、抗凝血酶检测218
二、肝素辅因子-Ⅱ活性检测219
三、血浆肝素检测219
四、蛋白C系统检测219
五、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检测220
第六节 纤溶系统检验技术221
一、纤溶酶原检测221
二、纤溶酶原激活剂检测222
三、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检测223
四、α2-抗纤溶酶检测223
第十七章 输血相关检验技术225
第一节 血型常规检验技术225
一、ABO血型鉴定225
二、A1和A2亚型鉴定227
三、其他A亚型鉴定227
四、B亚型鉴定227
五、Rh血型鉴定227
六、D变异型鉴定229
七、抗球蛋白试验229
八、酶试验检测技术230
九、低离子聚凝胺技术231
十、微柱凝集试验技术232
第二节 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233
一、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233
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鉴定235
第三节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意义及评价236
一、直接抗球蛋白阳性意义236
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抗蛋白试验结果236
三、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评价236
第四节 具有自身抗体患者血清学检查237
一、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情况及其对血清学试验影响237
二、自身抗体相关血清学检查237
第五节 抗体效价测定238
一、抗体效价测定238
二、效价测定评分239
三、IgG抗-A(B)测定239
第六节 吸收放散试验240
一、吸收试验240
二、放散试验240
三、吸收放散试验应用范围240
第七节 凝集抑制试验241
一、抑制血凝试验检验原理241
二、凝集抑制试验中抑制物的处理241
三、凝集抑制试验中抗体标化241
四、唾液血型物质检测241
五、其他组织的中和抑制试验241
第八节 HLA血清学分型技术241
一、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241
二、分型血清来源和标准242
三、影响因素242
第九节 HLA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243
一、概述243
二、HLA PCR-SSP分型技术244
第十节 HLA抗体检测245
一、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245
二、酶联免疫ELISA方法245
三、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法247
第十一节 血小板血型血清学技术247
一、概述247
二、常用检测方法247
第十二节 血小板血型基因分型技术248
一、聚合酶链反应248
二、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248
三、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248
第十八章 尿液分析技术249
第一节 尿液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250
一、标本种类和采集要求250
二、尿液标本保存251
三、尿液标本送检251
四、消毒处理251
第二节 尿液理学检查252
一、尿量252
二、尿液颜色和透明度252
三、尿液比密254
四、尿渗量测定255
第三节 尿液化学检查256
一、尿液酸碱度测定256
二、尿蛋白定性检查257
三、尿葡萄糖定性检查258
四、尿酮体定性试验259
五、尿胆红素定性试验260
六、尿胆原定性测定261
七、尿隐血(血红蛋白)定性测定261
八、尿液肌红蛋白检查262
九、尿本周蛋白测定263
十、尿β2-微球蛋白测定264
十一、尿乳糜定性试验265
十二、尿含铁血黄素定性试验266
十三、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定性试验266
十四、尿液干化学分析268
第四节 尿液有形成分检验技术270
一、定性法尿液有形成分检查270
二、定量法尿液有形成分检查272
三、染色法尿液有形成分检查273
四、常见尿液有形成分特点275
五、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临床意义277
第十九章 体液检验技术279
第一节 脑脊液检验技术279
一、脑脊液标本采集与保存279
二、脑脊液病理学检验279
三、脑脊液化学检验280
四、脑脊液免疫学检验283
五、脑脊液有形成分检验283
第二节 浆膜腔和关节腔积液检验技术285
一、浆膜腔积液标本采集和保存285
二、浆膜腔积液一般检验286
三、浆膜腔积液特殊检验287
四、关节腔积液一般检验291
五、关节腔积液特殊检验293
六、浆膜腔积液检验质量控制和方法学评价293
第三节 粪便检验技术295
一、粪便标本采集、保存和转运295
二、粪便理学检验295
三、粪便化学检验296
四、粪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验技术299
第二十章 脱落细胞学检验技术304
第一节 脱落细胞标本采集技术304
一、直视采集法304
二、自然分泌液采集法304
三、灌洗法304
四、摩擦法304
五、针穿抽吸法304
第二节 脱落细胞涂片制作技术305
一、涂片要求305
二、涂片方法305
三、涂片固定305
第三节 脱落细胞涂片染色技术305
一、巴氏染色法305
二、HE染色法306
三、瑞吉染色法306
第四节 正常脱落细胞形态306
一、正常脱落上皮细胞306
二、正常脱落非上皮细胞307
第五节 炎症脱落细胞形态307
一、炎症脱落上皮细胞形态307
二、脱落细胞核异质和角化不良形态308
三、脱落细胞其他形态308
第六节 恶性肿瘤脱落细胞形态309
一、细胞核形态309
二、细胞质形态309
三、恶性肿瘤细胞团309
四、恶性肿瘤细胞与核异质细胞310
五、涂片背景310
第七节 脱落细胞学检验方法310
一、细胞观察方法310
二、诊断报告方式310
第八节 脱落细胞学检验临床应用311
一、阴道脱落细胞检查311
二、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312
三、痰液脱落细胞检查313
四、尿液脱落细胞检查314
五、脑脊液细胞学检查314
第九节 脱落细胞学检查优势与局限性315
一、脱落细胞学检查优势315
二、脱落细胞学检查局限性315
第二十一章 男性生殖病检验技术316
第一节 精液常规与精子特殊检验技术316
一、精子密度及活力检验316
二、精子顶体完整率检验317
三、精子形态学检验317
四、精液白细胞检验319
五、精液凋亡细胞检验320
第二节 精子功能检验技术321
一、精子穿卵试验检验321
二、精子-宫颈黏液相互作用323
三、精子膜功能检验325
四、精子核检验326
五、精子顶体反应及顶体酶检验327
六、精子线粒体检验328
七、精液抗氧化物质检验329
第三节 抗精子抗体检验技术331
一、检验方法学331
二、方法学评价332
三、质量保证332
四、参考值333
五、临床意义333
第四节 精液免疫抑制物质检验技术333
一、精浆免疫抑制物检验333
二、人精浆免疫抑制因子-DF2检验334
三、精子表面男性抑制物质定位检验335
四、精浆免疫抑制物抗体检验335
第五节 男性附性腺功能指标实验室检验技术336
一、附睾功能检验336
二、前列腺功能检验338
三、精囊腺功能检验343
第六节 生殖激素检验技术344
一、检验方法学344
二、方法学评价345
三、质量控制345
四、参考值345
五、临床意义345
第七节 男性生殖系统感染疾病检验技术346
一、淋病奈瑟菌检验346
二、解脲支原体检验347
三、沙眼衣原体检验348
四、巨细胞病毒检验349
第八节 无精子症因子检验技术350
一、检验方法学351
二、方法学评价351
三、质量控制351
四、参考值351
五、临床意义351
第二十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检验技术352
第一节 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检验技术352
一、阴道分泌物湿片检验352
二、过氧化氢检验353
三、白细胞酯酶检验353
四、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检验354
五、阴道毛滴虫病检验354
六、细菌性阴道病检验355
七、唾液酸酶活性检验356
八、支原体感染检验357
九、沙眼衣原体感染检验358
十、淋病检验358
第二节 卵巢功能与生殖内分泌激素检验技术358
一、生殖内分泌激素免疫学检验358
二、阴道脱落细胞检验361
三、宫颈黏液检验361
第三节 血清和宫颈黏液中自身抗体检验技术361
一、抗精子抗体的检验361
二、抗子宫内膜抗体检验361
三、抗透明带抗体检验362
四、不孕不育自身抗体的其他检验362
第四节 早孕检验技术362
一、血hCG定量检验362
二、尿hCG检验363
第五节 妇科肿瘤检验技术364
一、液基薄层细胞学检验技术364
二、HPV DNA实时定量PCR检测365
三、杂交捕获试验检测HPV高危亚型366
四、鳞状细胞癌抗原微粒子酶免疫检测技术367
五、人血清CA125抗原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367
第二十三章 围产期保健检验技术369
第一节 产前检验标本采集技术369
一、产前筛查血标本采集369
二、羊水采集369
三、绒毛采集技术370
四、经皮脐血管穿刺术371
第二节 产前检验技术371
一、血清学产前筛查技术371
二、雌三醇与未结合雌三醇测定372
三、人胎盘催乳素检测技术372
四、妊娠特异性糖蛋白检测技术372
第三节 妊娠期合并其他疾病实验室检验技术372
一、妊娠期贫血实验检查372
二、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实验检查373
三、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征实验检查373
四、妊娠期糖尿病实验检查373
五、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实验检查374
第四节 TORCH感染检验技术374
一、抗体捕获法ELISA检测TORCH特异性IgM抗体374
二、间接法ELISA检测TORCH特异性IgG抗体375
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ORCH特异性核酸376
第二十四章 细胞遗传学检验技术379
第一节 外周血培养和染色体检验技术379
一、检验方法学379
二、方法学评价380
三、临床意义381
第二节 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检验技术381
一、检验方法学381
二、方法学评价383
三、临床意义383
第三节 绒毛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检验技术384
一、检验方法学384
二、方法学评价385
三、临床意义385
第四节 胎儿脐血染色体检查技术385
一、检验方法学385
二、方法学评价386
三、临床意义386
第五节 人皮肤细胞培养染色体检验技术386
一、检验方法学387
二、分析标准387
三、方法学评价387
四、临床意义387
第六节 染色体显带技术387
一、G显带技术388
二、C显带技术389
第七节 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检验技术389
一、外周血细胞高分辨染色体检查389
二、羊水细胞高分辨染色体检查390
三、绒毛细胞高分辨染色体技术390
第八节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技术391
一、检验方法学391
二、方法学评价391
三、临床意义392
第九节 迟复制X染色体及R带双染色技术392
一、检验方法学392
二、方法学评价392
三、临床意义392
第十节 脆性X染色体检测技术392
一、外周血细胞脆性X染色体检测技术392
二、羊水细胞脆性X检测技术393
三、绒毛细胞脆性点检测技术393
四、皮肤成纤维细胞脆性位点检测技术393
第十一节 荧光原位杂交检验技术394
一、检验方法学394
二、分析标准396
三、方法学评价397
四、临床意义397
第十二节 比较基因组杂交检验技术397
一、检验方法学397
二、分析标准399
三、方法学评价399
四、临床意义400
第十三节 复合FISH与光谱核型分析检验技术400
一、检验方法学400
二、分析标准402
三、方法学评价402
四、临床意义402
第十四节 高分辨染色体显微切割、体外扩增微克隆技术402
一、检验方法学402
二、分析标准403
三、方法学评价403
四、临床意义404
第十五节 骨髓染色体标本直接制备技术404
一、检验方法学404
二、分析标准404
三、方法学评价404
四、临床意义405
第十六节 实体瘤染色体标本的检验技术405
一、检验方法学405
二、分析标准405
三、方法学评价405
四、临床意义405
第十七节 胸腹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法405
一、检验方法学406
二、分析标准406
三、方法学评价406
四、临床意义406
第二十五章 床旁检验技术407
第一节 床旁检验概念和发展基础407
一、床旁检验概念407
二、床旁检验发展基础407
第二节 POCT临床应用408
一、血糖自我监测408
二、止血与血栓床旁检验409
三、体液床旁检验410
四、胃肠道隐血检查411
五、妇产科检查应用412
六、感染性疾病快速检测414
七、毒物及药物分析414
八、心脏疾病标志物检测415
九、动脉血气分析417
十、乳酸检测417
第三节 POCT质量控制417
一、标本采集和患者准备417
二、试剂(带)储存和使用417
三、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418
四、操作人员培训418
五、检验报告及其管理418
六、法规管理418
第四节 展望418
第二篇 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检验技术篇第二十六章 光谱分析技术421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基础421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421
二、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421
三、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422
四、光谱分析的分类422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422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422
二、朗伯-比尔定律423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424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条件的选择425
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中的干扰因素及其消除425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25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础理论425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426
三、干扰及其抑制426
四、定量分析方法427
五、测量条件的选择428
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428
第四节 发射光谱分析技术429
一、荧光分析技术429
二、化学发光分析技术429
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技术430
第二十七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431
第一节 色谱概述431
一、色谱的历史和分类431
二、薄层色谱431
三、气相色谱技术431
四、高效液相色谱432
第二节 液相色谱原理432
一、分离过程432
二、分离原理432
第三节 检测与分析过程433
一、液相输送系统433
二、进样系统433
三、柱系统433
四、流动相435
五、检测器435
第四节 色谱柱系统438
一、正相色谱438
二、反相液相色谱439
三、离子对液相色谱440
四、离子交换色谱441
五、凝胶色谱442
六、亲和色谱444
第五节 定性及定量分析445
一、定性分析445
二、定量分析445
三、数据处理及方法评价447
第二十八章 电泳技术448
第一节 概述448
一、基本原理448
二、影响电泳的因素448
三、分类449
四、电泳的基本装置449
五、染色方法449
第二节 区带电泳技术450
一、原理450
二、不同介质的区带电泳450
第三节 等电聚焦电泳技术450
一、基本原理450
二、两性电解质载体451
三、分析等电聚焦451
第四节 SDS-PAGE技术451
一、基本原理451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机械性能及孔径452
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类452
四、生物活性的恢复452
第五节 免疫电泳及印迹电泳技术452
一、对流免疫电泳452
二、火箭免疫电泳453
三、免疫电泳技术453
四、免疫固定电泳453
五、免疫印迹法453
第六节 毛细管电泳技术454
一、毛细管电泳技术概述454
二、检测系统455
第七节 其他电泳技术455
一、等速电泳455
二、双向凝胶电泳455
三、毛细管阵列电泳455
四、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456
第二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技术457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仪457
一、概述457
二、发展历史457
三、分立式分析仪的主要结构459
第二节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基本方法462
一、分析方法的种类462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校准方法464
第三节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仪参数设置及性能评价464
一、常用基本参数的设置465
二、生化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评价467
第四节 干化学生化分析仪469
一、概述469
二、干化学生化分析仪的测定原理469
三、干化学分析仪的应用注意470
四、干化学分析仪的发展与展望471
第五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质量保证与维护保养471
一、正确的安装与合适的工作环境471
二、电源供给471
三、纯水处理系统471
四、仪器的操作471
五、室内质量控制472
六、维护与保养472
第三十章 核酸分离纯化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474
第一节 DNA的分离纯化技术474
一、真核细胞基因组DNA的制备474
二、细菌DNA的提取475
三、噬菌体DNA的分离纯化477
第二节 RNA的分离纯化技术477
一、RNA制备中的关键因素477
二、实验材料的准备478
三、RNA的提取478
第三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479
一、PCR技术基本原理479
二、PCR的动力学479
三、PCR体系的优化479
第四节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480
一、定量PCR的原理与分类480
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481
三、实时荧光PCR的荧光化学481
四、实时荧光定量PCR影响因素483
第五节 其他核酸体外扩增技术484
一、连接酶链反应484
二、转录依赖的扩增系统484
三、自主序列复制系统484
四、Qβ复制酶反应484
五、环介导等温扩增484
六、链替代扩增484
第六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485
一、检测标本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485
二、核酸样本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485
第三十一章 DNA序列测定486
第一节 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486
一、测序原理486
二、测序体系486
三、方法特点488
第二节 Maxam-Gilbert化学降解法488
一、测序原理488
二、测序体系488
三、方法特点490
第三节 自动化测序490
第四节 其他测序技术490
一、杂交测序法490
二、焦磷酸测序技术491
三、单分子测序技术492
四、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492
五、24小时基因组测序设想492
第五节 DNA测序策略493
一、确证性测序策略493
二、从头测序策略493
第三十二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495
第一节 核酸分子杂交概述495
一、基本原理495
二、基本过程495
三、分类496
第二节 核酸探针498
一、种类的选择498
二、标记方法498
三、长度的取舍499
第三节 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临床应用499
一、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499
二、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499
三、原位杂交技术500
四、液相杂交技术501
第三十三章 蛋白质及蛋白组学技术502
第一节 高丰度蛋白质常用检测技术502
一、区带电泳技术502
二、免疫化学技术503
三、免疫浊度法505
第二节 蛋白组学技术506
一、蛋白组学研究概述506
二、蛋白组学分析的基本流程506
第三节 蛋白组学技术506
一、蛋白质样品的提取和富集506
二、二维电泳507
三、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509
第三十四章 生物传感器技术511
第一节 概述511
一、国内外传感器发展现状及趋势511
二、生物传感器511
第二节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512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512
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特点512
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类512
四、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512
五、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领域的应用513
第三节 声波生物传感器513
一、声波生物传感器检测原理513
二、压电生物传感器的组成514
三、压电生物传感器的特点514
四、压电生物传感器在检验医学上的应用514
第四节 热生物传感器515
一、量热测量的基本原理516
二、热生物传感器的组成516
三、热生物传感器的应用516
第五节 光学生物传感器516
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516
二、光纤生物传感器517
第六节 其他类型生物传感器518
一、智能气体传感器——电子鼻518
二、纳米生物传感器518
三、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519
四、丝网印刷生物传感器519
第三十五章 生物芯片技术521
第一节 生物芯片概述521
一、生物芯片概念521
二、生物芯片的应用521
第二节 基因芯片技术522
一、基因芯片的概念522
二、基因芯片技术的主要步骤522
三、基因芯片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522
第三节 蛋白质芯片技术523
一、蛋白质芯片的基本原理523
二、蛋白质芯片在医学中的应用524
三、蛋白质芯片未来的发展525
第四节 芯片实验室及其发展趋势525
一、芯片实验室的要素与基本特点525
二、芯片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526
第三十六章 生物信息学527
第一节 概述527
第二节 主要的生物信息学中心527
一、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527
二、欧洲分子生物学网528
三、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528
第三节 主要的数据库529
一、核酸数据库529
二、蛋白质数据库533
三、序列格式和基本序列数据库注释536
第四节 序列比对工具的应用537
一、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537
二、CLUSTALw540
第三十七章 临床酶学技术542
第一节 概述542
一、酶在体内的分布542
二、血清酶异常的机制542
三、酶测定的干扰因素542
第二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理论及酶活性测定技术543
一、酶促反应的基本动力学543
二、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544
三、酶活性测定545
四、酶活性测定方法546
第三节 酶质量测定技术547
一、免疫学方法测定酶质量的特点547
二、酶活性和酶质量变化的不平行548
第四节 同工酶测定技术548
一、电泳测定技术548
二、免疫化学测定技术549
三、层析分离测定技术549
四、动力学分析测定技术549
五、蛋白酶水解测定技术549
六、同工酶的鉴定549
第五节 体液中常见的酶及同工酶549
第三十八章 糖代谢相关检验557
第一节 血糖测定557
一、血清(浆)葡萄糖水平测定557
二、葡萄糖耐量实验559
第二节 糖基化蛋白测定559
一、微柱法分离糖化血红蛋白559
二、NBT还原法测定糖化血清蛋白560
第三节 胰岛素释放与C肽释放实验560
一、胰岛素释放实验560
二、C肽释放实验561
第四节 糖代谢产物测定561
一、乳酸测定561
二、丙酮酸测定562
第五节 其他糖测定564
一、半乳糖氧化酶法测定血半乳糖564
二、尿液果糖测定564
第三十九章 蛋白质与氨基酸检验565
第一节 蛋白质的定量检验565
一、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蛋白质565
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567
三、血清黏蛋白测定568
四、脑脊液总蛋白测定568
五、糖化血红蛋白测定568
六、尿微量清蛋白测定569
七、其他蛋白569
第二节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膜电泳569
第三节 氨基酸总量检验570
一、滴定法测定氨基酸总量570
二、比色法测定尿液氨基酸总量570
第四节 个别氨基酸检验571
一、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测定571
二、谷氨酰胺及谷氨酸测定572
三、尿羟脯氨酸测定573
四、支链氨基酸测定574
五、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测定574
六、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血清中常见生理性氨基酸575
第四十章 脂代谢相关检验576
第一节 血清三酰甘油的测定576
一、磷酸甘油氧化酶法(GPO-PAP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576
二、乙酰丙酮显色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576
第二节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577
一、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577
二、正己烷抽提,L-B反应显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ALBK法)578
第三节 血清脂蛋白的测定578
一、琼脂糖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578
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579
三、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580
四、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582
五、血清脂蛋白(a)的测定582
第四节 血清载脂蛋白及非酯化脂肪酸测定583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载脂蛋白AⅠ和载脂蛋白B583
二、酶法测定血清非酯化脂肪酸584
第四十一章 肝脏功能检验585
第一节 血清酶学检验585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85
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586
三、γ-谷氨酰基转移酶587
四、碱性磷酸酶587
五、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588
六、胆碱酯酶589
第二节 蛋白检验590
一、总蛋白590
二、血浆清蛋白590
三、前清蛋白590
第三节 胆红素与胆汁酸检验590
一、总胆红素590
二、结合胆红素591
三、胆汁酸591
第四节 肝脏纤维化检验592
一、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592
二、血清Ⅳ型胶原593
三、血清层黏蛋白593
四、血清透明质酸593
第五节 速率法测定血氨593
第四十二章 肾脏功能检验595
第一节 肾小球功能检验595
一、肌酐595
二、内生肌酐清除率596
三、尿素596
四、尿酸597
五、中分子物质598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检验598
一、尿α1-微球蛋白598
二、尿β2-微球蛋白599
三、尿渗量测定600
四、自由水清除率600
第三节 早期肾脏损伤检验600
一、尿微量清蛋白600
二、尿转铁蛋白602
三、尿液Ⅳ型胶原602
四、胱抑素-C602
五、尿视黄醇结合蛋白603
六、循环免疫复合物603
七、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603
第四十三章 胃肠及胰功能检验605
第一节 胰腺外分泌功能检验605
一、血清淀粉酶的测定605
二、淀粉酶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比值606
三、脂肪酶的测定606
四、尿胰蛋白酶原-2606
五、磷脂酶A2607
第二节 胃肠功能检验607
一、基础胃酸分泌量及最大胃酸分泌量607
二、胃蛋白酶(原)607
三、胃泌素608
第四十四章 心血管疾病检验609
第一节 心肌损伤的酶学标志609
一、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609
二、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611
三、糖原磷酸化酶及其同工酶BB612
第二节 心肌损伤的蛋白标志613
一、肌钙蛋白613
二、肌红蛋白614
三、脂肪酸结合蛋白614
第三节 B型尿钠肽及前体N-端肽检验615
一、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B型尿钠肽615
二、酶联免疫法定量测定B型尿钠肽前体N-端肽615
第四节 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615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615
二、ELISA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616
第五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检验616
一、RIA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616
二、RIA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616
三、RIA法测定醛固酮616
第四十五章 内分泌功能检验617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检验617
一、甲状腺素617
二、三碘甲腺原氨酸618
三、游离T3和T4618
四、促甲状腺素619
第二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检验619
一、总皮质醇619
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620
三、放射免疫法测定尿游离皮质醇621
四、尿17-羟皮质类固醇621
五、尿17-酮皮质类固醇622
第三节 肾上腺髓质功能检验623
一、荧光法测定尿儿茶酚胺623
二、化学法测定尿香草扁桃酸624
第四节 生长激素功能检验625
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生长激素625
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625
三、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626
第四十六章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与血气分析627
第一节 阳离子检验627
一、钾627
二、钠628
第二节 阴离子检验和阴离子间隙628
一、氯628
二、总二氧化碳629
三、阴离子间隙630
第三节 血气分析相关检验630
一、标本采集630
二、血液pH630
三、血液二氧化碳分压630
四、血液氧分压631
五、血浆碳酸氢根631
六、缓冲碱632
七、碱剩余或碱不足632
八、血氧饱和度及血氧含量632
九、血红蛋白50%氧饱和氧分压632
十、肺泡-动脉氧分压差632
十一、二氧化碳总量633
第四十七章 矿物质与骨代谢检验634
第一节 主要矿物质检验634
一、钙634
二、镁636
三、磷637
第二节 激素指标639
一、甲状旁腺素639
二、降钙素640
第三节 骨代谢指标检验640
一、骨形成标志物640
二、骨吸收标志物642
第四十八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645
第一节 微量元素645
一、铜645
二、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646
三、锌647
四、硒648
五、铬649
六、锰649
七、铅649
第二节 维生素650
一、维生素A650
二、25-羟基维生素D3651
三、维生素B1652
四、维生素B6653
五、维生素C654
第四十九章 治疗药物浓度检验656
第一节 强心苷类656
一、放射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656
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657
第二节 抗癫痫药657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妥英钠血药浓度657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658
第三节 免疫抑制药658
第四节 情感性精神障碍药658
第五节 抗心律失常药659
一、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奎尼丁血药浓度659
二、比色法测定普鲁卡因胺血药浓度659
第六节 抗生素660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霉素血药浓度660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庆大霉素血药浓度660
第七节 抗哮喘药661
一、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碱血药浓度661
二、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碱血药浓度661
第八节 其他661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氨蝶呤血药浓度661
二、比色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662
第三篇 临床免疫检验技术篇第五十章 前言665
第五十一章 免疫细胞分离纯化技术666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666
一、人血液标本采集666
二、动物血液的采集666
三、脾脏、淋巴结、胸腺等标本的采集667
第二节 血液及其他组织中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技术667
一、原理667
二、材料667
三、操作步骤668
第三节 单核-巨噬细胞分离技术669
一、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核-巨噬细胞669
二、流式细胞仪分离技术670
三、免疫磁珠分离法670
四、逆流离心淘洗法分离单核细胞670
五、黏附法671
六、注意事项671
第四节 T、B细胞及其淋巴细胞亚群分离技术671
一、E花环沉降法分离T细胞671
二、尼龙毛黏附分离T、B淋巴细胞672
三、淘洗术分离细胞亚群672
四、免疫磁珠分离法673
五、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法分离细胞亚群673
六、流式细胞术分离细胞亚群674
七、注意事项674
第五节 NK细胞分离纯化技术674
一、免疫磁珠分离法674
二、RosetteSep快速分离法674
三、流式细胞术分离法675
第六节 树突状细胞分离技术675
一、人PBMC中直接分离树突状细胞675
二、免疫磁珠法分离树突状细胞675
三、体外培养诱导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676
第七节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等多核细胞分离技术676
一、中性粒细胞分离技术676
二、嗜碱性细胞分离技术676
三、嗜酸性细胞分离技术677
第五十二章 免疫细胞功能测定679
第一节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测定679
一、单核-巨噬细胞表面标记测定679
二、吞噬功能680
三、杀菌功能681
四、MTT比色法681
第二节 T淋巴细胞功能测定682
一、接触性超敏反应682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682
三、T细胞增殖功能683
四、人T淋巴细胞细胞毒功能的检测684
第三节 B淋巴细胞功能测定686
一、ELISA法检测B细胞合成多克隆免疫球蛋白686
二、反相溶血空斑试验686
三、ELIspot实验688
第四节 NK/LAK细胞活性测定689
一、51Cr释放法检测NK/LAK细胞活性689
二、从恶性积液中制备肿瘤靶细胞690
三、用手术切除实体瘤制备肿瘤靶细胞690
第五节 中性粒细胞功能测定690
一、吞噬功能691
二、杀菌功能691
三、硝基四氮唑蓝(NBT)试验692
四、过氧化物形成试验692
五、过氧化氢形成实验693
第五十三章 细胞抗原的制备纯化技术694
第一节 细胞裂解694
一、非离子去垢剂溶解694
二、细胞匀浆695
第二节 可溶性抗原纯化695
一、凝胶层析技术696
二、离子交换层析技术699
三、免疫亲和层析700
四、免疫沉淀技术702
第五十四章 抗体的制备704
第一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704
一、原理704
二、材料704
三、免疫步骤(CFA/IFA免疫法)705
四、分离血清705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705
一、免疫705
二、细胞融合和杂交瘤的筛选706
三、筛选初级杂交瘤细胞上清液707
四、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708
五、有限稀释克隆化708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上清液和腹水的制备708
一、从培养细胞上清液制备单克隆抗体709
二、从培养细胞上清液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709
三、从腹水制备单克隆抗体709
第四节 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709
一、抗体可变区基因的克隆和表达710
二、双特异性抗体712
三、噬菌体抗体库技术714
四、核酸免疫715
第五十五章 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测定716
第一节 概述716
第二节 IL-1生物活性检测716
一、原理716
二、材料716
三、操作步骤717
四、注意事项717
第三节 IL-2、IL-4的生物活性检测717
一、CTLL-2细胞株检测鼠IL-2、IL-4和人IL-2717
二、CT.4S细胞株检测鼠和人IL-4活性719
三、MTT比色法测定DNA的合成719
第四节 造血生长因子检测719
一、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GM)719
二、红系或多潜能细胞系集落形成实验(BFU-E,GEMM-CFU)720
三、细胞因子依赖细胞株检测法721
第五节 IL-5的生物活性检测722
一、BCL1增殖试验原理722
二、材料722
三、操作步骤722
四、注意事项722
第六节 IL-6的生物活性检测722
一、B9细胞株检测法722
二、含IL-6细胞培养上清液的准备723
第七节 IL-7的生物活性检测723
一、原理723
二、材料723
三、实验步骤723
四、注意事项723
第八节 IL-8的生物活性检测723
一、Boyden盲端小室法检测IL-8原理723
二、材料724
三、操作步骤724
四、注意事项724
第九节 IL-9的生物活性测定724
一、TS1细胞法检测IL-9活性724
二、M-O7e细胞株测定法725
第十节 IL-10的生物活性测定725
一、原理725
二、材料725
三、操作步骤725
四、注意事项725
第十一节 IL-11的生物活性测定725
一、T10细胞法检测IL-11生物活性725
二、B9-11细胞法检测IL-11生物活性726
第十二节 IL-12的生物活性测定726
一、抗体捕获生物学试验727
二、淋巴母细胞增殖实验727
第十三节 IL-13的生物活性测定728
一、B9杂交瘤细胞生物学方法原理728
二、材料728
三、操作步骤728
四、注意事项728
第十四节 IL-15的生物活性测定728
一、原理728
二、材料728
三、操作步骤728
四、注意事项729
第十五节 IL-16的生物活性测定729
一、CD4+细胞趋化性试验729
二、单核细胞趋化性实验730
第十六节 IL-17的生物活性测定730
一、IL-6诱导实验检测IL-17活性原理730
二、材料730
三、操作步骤730
四、注意事项730
第十七节 IL-18的生物活性测定730
一、IFN-γ诱导实验原理730
二、材料731
三、操作步骤731
四、注意事项731
第十八节 IFN-γ的生物活性测定731
一、MHCⅡ类抗原诱导实验731
二、抗病毒活性检测732
三、抗体中和试验733
第十九节 肿瘤坏死因子生物活性测定733
一、L929成纤维细胞法原理733
二、材料733
三、操作步骤733
四、注意事项734
第二十节 转化生长因子-β的生物活性测定734
一、Luminex试验或流式-微球技术734
二、胸腺细胞增殖试验735
第二十一节 干细胞因子测定735
一、UT-7细胞增殖实验735
二、MC/9细胞增殖试验735
三、放射受体测定735
第二十二节 细胞因子受体测定736
一、抗受体抗体-流式细胞术737
二、标记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737
第五十六章 补体测定738
第一节 概述738
第二节 经典补体活化途径检测739
一、CH50试验739
二、微量CH50试验739
三、临床意义740
第三节 旁路补体活化途径测定740
一、AH50试验740
二、B或D因子溶血试验(FBHA,FDHA)740
第四节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检测741
一、原理741
二、材料741
三、操作步骤742
第五节 补体成分C3、C4、C1q测定742
一、概述742
二、单向免疫扩散法742
三、免疫浊度技术743
四、正常参考值743
第五十七章 免疫复合物测定744
第一节 概述744
第二节 聚乙二醇沉淀比浊法745
一、原理745
二、材料745
三、操作步骤745
四、注意事项745
第三节 抗补体实验745
一、原理745
二、材料745
三、实验步骤746
四、注意事项746
第四节 抗C3-CIC-ELISA试验746
一、原理746
二、材料746
三、实验步骤746
四、注意事项746
第五节 SPA夹心ELISA试验746
一、原理746
二、材料746
三、实验步骤746
四、注意事项747
第六节 C1q结合试验747
一、原理747
二、材料747
三、操作步骤747
四、注意事项747
第七节 胶固素结合试验747
一、原理747
二、材料747
三、操作步骤747
四、注意事项747
第八节 免疫复合物检测的意义及应用748
第五十八章 凝集反应749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749
一、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749
二、抗原抗体结合力749
第二节 凝集反应的特点及分类750
第三节 直接凝集反应750
一、原理750
二、分类750
三、应用750
第四节 间接凝集反应750
一、原理750
二、分类750
三、材料751
四、方法751
五、应用752
六、注意事项752
第五十九章 沉淀反应753
第一节 概述753
第二节 沉淀反应的特点和分类753
一、沉淀反应的特点753
二、沉淀反应的种类753
第三节 单向免疫扩散754
一、试管法754
二、平板法754
第四节 双向免疫扩散756
一、试管法756
二、平板法756
第六十章 免疫浊度技术758
第一节 基本原理758
第二节 免疫浊度测量技术758
一、透射比浊法758
二、散射比浊法759
三、免疫胶乳浊度测定法762
第三节 免疫浊度法测量中的注意事项762
一、免疫试剂的要求762
二、钩状效应的影响763
三、伪浊度763
四、非特异性光散射763
五、结果报告和计量764
第四节 免疫浊度技术的特点与应用764
第六十一章 电泳技术765
第一节 电泳的基本原理765
一、基本原理765
二、影响电泳的因素766
第二节 电泳技术分类766
一、按分离原理不同进行分类766
二、按支持介质不同进行分类766
三、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进行分类766
四、按用途不同进行分类766
五、按所用电压不同进行分类766
第三节 区带电泳767
一、基本原理767
二、常用区带电泳技术767
三、临床应用767
第四节 免疫电泳768
一、常用免疫电泳技术768
二、免疫电泳结果分析768
三、免疫电泳的临床应用768
第五节 免疫固定电泳769
一、基本原理769
二、操作步骤769
三、临床应用769
第六节 毛细管电泳769
一、基本原理769
二、分离模式769
三、临床应用770
第七节 免疫印迹技术770
一、基本原理770
二、操作步骤770
三、临床应用771
第八节 双向电泳771
一、基本原理771
二、操作步骤771
三、临床应用772
第九节 等速电泳772
一、基本原理772
二、操作步骤773
三、临床应用773
第十节 等电聚焦电泳773
一、基本原理773
二、操作步骤773
三、临床应用774
第六十二章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775
第一节 基本原理775
一、放射免疫分析775
二、免疫放射分析775
第二节 材料775
一、放射性核775
二、抗体775
三、标记物制备与鉴定776
四、分离剂777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778
一、原理778
二、测定方法778
第四节 免疫放射分析779
第五节 应用779
一、甲状腺疾病常用检测项目779
二、糖尿病常用检测项目779
三、肿瘤标志物的放射免疫测定779
四、药物浓度检测779
五、其他779
第六十三章 酶免疫测定技术780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