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珠江三角洲土壤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珠江三角洲土壤
  • 陆发熹(土壤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0102005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珠江三角洲土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珠江三角洲的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1

第一章 珠江二角洲的形成发育1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的范围1

第二节 地质构造运动对地貌形态形成的影响3

一、潭江冲积平原、台山滨海平原及丘陵3

二、高要盆地、清远盆地、四会绥江下游积水洼地、冲积平原及丘陵5

三、广花平原、东江冲积平原洼地及深圳滨海平原及丘陡6

四、三角洲平原、山地丘陵和孤丘7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发育的特殊性9

一、沙滩地发育形成的多样性9

二、沙滩发育的不一致性10

第四节 河流多支性、恋曲性是三角洲平原地貌的另一特色14

第五节 海洋动力及河水海水含盐量对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影响14

一、海洋动力对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14

二、河水海水含盐量对珠江三角洲形成发有的影响16

第六节 珠江三角洲平原沉积物的变化特点16

一、沉积物质地及颗粒大小的水平分布16

二、沉积层厚度17

三、沉积层的构造、层理和物质组成的变化17

第七节 人为作用对珠江三角洲地貌形态的影响19

一、梯地和梯田19

二、坑田(包括山坑田)19

三、垌田21

四、洋田和低?积水田21

五、沙围田21

六、基水(塘)地21

七、海滩地(水下平原)22

第八节 珠江三角洲不同地貌类型的面积22

第二章 珠江三角洲成土因素与土壤形成发育24

第一节 生物气候24

一、生物气候的历史演变及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24

二、近代气候与风化强度及物质变化的关系25

第二节 地貌和水文30

第三节 母岩母质31

一、山丘台地区34

二、河流冲积平原区35

三、三角洲及滨海平原区36

四、珠江三角洲不同母质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36

第四节 时间因素38

一、地质年代的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土壤形成的关系38

二、不同围垦年龄对珠江三角洲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38

第五节 人为因素39

一、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速土壤发育40

二、破坏森林、盲目开荒使生态系统失衡、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43

第三章 土壤分类44

第一节 土壤分类概况44

第二节 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依据和命名46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和依据46

二、土壤命名47

第三节 土壤分类系统47

第四章 土壤分布48

第一节 平原地区土壤分布50

一、东江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50

二、北江平原的土壤分布51

三、西江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50

四、潭江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52

五、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53

六、滨海平原的土壤分布54

第二节 山丘台地区的土壤分布54

一、梯田区水稻土54

二、垌田区水稻土54

三、坑田区水稻土54

第三节 山地土壤垂直分布54

第二篇 珠江三角洲主要土类基本特性57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水稻土57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分布57

一、丘陵台地梯田、坑田、垌田区57

二、河流冲积平原洋田低塱区58

三、三角洲平原沙围田和台山深圳滨海平原围田区58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形成59

一、脱潜过程59

二、脱盐化过程60

三、水稻土剖面层次的发育和铁锰的淋溶淀积61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特性63

一、水稻土的化学性质63

二、水稻土的物理性质64

三、水稻土的微生物学特性67

第四节 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类型67

一、淹育性水稻土67

二、潴育性水稻土70

三、潜育性水稻土75

四、渗育性水稻土78

五、沼泽性水稻土78

六、滨海盐渍水稻土78

七、滨海酸性盐渍水稻土81

八、矿毒田83

第六章 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粗骨土84

第一节 赤红壤84

一、形成条件和形成特点84

二、一般理化生物性状87

三、赤红壤的主要类型88

第二节 山地红壤、山地黄壤92

一、山地红壤92

二、山地黄壤92

第三节 粗骨土93

第七章 菜园土、堆叠土、潮沙泥土93

第一节 菜园土93

一、菜园土的形成93

二、菜园土的特性94

三、菜园土的主要类型94

四、菜园土的利用改良96

第二节 堆叠土(基水地)96

一、形成特点96

二、堆叠土的性状96

三、堆叠土的主要类型100

第三节 潮沙泥土100

一、形成特点100

二、一般特性100

三、潮沙泥土的主要类型101

四、潮沙泥土的利用改良101

第八章 滨海盐渍沼泽土和滨海沙土101

第一节 滨海盐渍沼泽土101

一、土壤形成特点101

二、滨海盐渍沼泽土的基本特性104

二、滨海盐渍沼泽土的主要类型105

四、滨海盐渍沼泽土的改良利用113

第二节 滨海沙土114

一、土壤形成114

二、滨海沙土的特征114

三、滨海沙土的利用改良意见115

第三篇 珠江三角洲土壤理化及微生物特性116

第九章 珠江三角洲土壤颗粒和粘土矿物116

第一节 主要土壤的颗粒组成及其特征116

一、水稻土颗粒组成及其特征116

二、滨海盐土及滨海沙土颗粒组成及特征123

三、堆叠土的剖面颗粒组成126

四、赤红壤剖面颗粒组成及特征126

第二节 土壤颗粒分布规律130

一、不同地貌类型土壤颗粒分布规律130

二、平原区土壤颗粒的区域分布规律131

三、低山丘陵土壤颗粒组成的区域分布134

第三节 低山丘陵及三角洲平原沙围田区土壤质地分区134

一、沙围田土壤质地分区134

二、洙江三角洲沙围田区土壤剖面颗粒组成的分布137

第四节 土壤的粘土矿物和粘粒的化学组成138

一、珠江三角洲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138

二、珠江三角洲土壤粘粒的化学性质142

第十章 土壤水热状况、土壤结构和土壤的机械物理性质146

第一节 土壤的水分状况146

一、水稻土水分状况146

二、赤红壤水分状况150

三、堆叠土水分状况153

第二节 不同地区水稻土的排灌设施、效果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155

一、不同地区水稻土的排灌设施155

二、水稻土的排水设施、排水效果和存在问题157

三、对水稻土的气体交换的影响160

第三节 几种土壤温度的变化和调节163

一、几种土壤的季节温度变化状况164

二、几种土壤温度昼夜的变化164

三、水稻土与赤红壤土温的比较166

四、水稻土温度的调节166

第四节 珠江三角洲主要土壤的结构特性168

一、水稻土的结构特性168

二、堆叠土的结构特性171

三、赤红壤的结构特性177

四、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180

第五节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184

一、水稻土的物理机械性质184

二、水稻土的物理机械性质与土壤耕作关系189

第十一章 土壤微生物学特征189

第一节 不同土壤类型微生物区系的生态分布190

一、细菌190

二、放线菌195

三、真菌198

第二节 土壤微物活性198

一、土壤微生物的总活性—呼吸强度198

二、土壤的自生固氮菌活性强度(乙炔不原法)205

三、氨化作用强度207

四、纤维素分解强度207

五、土壤的反硝化活性207

六、模拟稻秆还田对土壤中氮、碳的气态代谢及有关微生物的作用211

第三节 土壤的酶学特性216

一、不同土壤中酶的分布和活性的差异216

二、不同土壤中各种酶活性的表现218

三、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生境条件的关系220

四、不同条件影响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223

第四节 农业耕作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的影响225

一、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变化225

二、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固氮菌的动态228

第四篇 珠江三角洲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分布、形态转化、供应特点和肥效233

第十二章 土壤有机质和氮素233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233

一、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因素233

二、各类土壤耕层(表层)有机质含量及分布237

三、各类土壤的剖面有机质含量变化243

四、各类土壤腐殖质组成245

第二节 土壤氮素246

一、土壤氮素的含量246

二、土壤氮素的矿化和供应状况252

三、氮肥效应258

四、氮肥施用技术261

第十三章 土壤磷素262

第一节 土壤磷素含量及分布262

一、各类土壤的磷素含量263

二、珠江三角洲土壤磷素分布规律269

三、影响土壤磷素的因子269

第二节 土壤磷素形态272

一、磷素形态272

二、土壤磷素形态变化275

第三节 水稻土供磷特征278

一、土壤供磷能力278

二、土壤吸磷特点279

三、植稻期土壤速效磷供应状况及其对水稻磷素营养的影响282

第四节 磷肥效应及其影响因素284

一、施磷对主要作物增产效应284

二、影响磷肥肥效因素286

三、磷肥施用的有效指标287

四、提高磷肥肥效措施281

第十四章 土壤钾素288

第一节 土壤钾素含量及分布规律288

一、耕层(表层)土壤钾素含量288

二、耕层(表层)土壤钾素的综合分级291

三、耕层(表层)土壤钾素水平分布规律292

四、各类土壤土体各层钾素含量及变化292

五、影响土壤钾素含量的因素295

第二节 土壤钾素的形态及转化296

一、土壤中几种形态钾所占比例296

二、土壤钾素的转化297

三、土壤钾素的固定303

第三节 土壤供钾性能304

一、水稻连续两造土壤钾素自然供给量304

二、水稻各生育期吸钾和土壤供钾性能307

第四节 钾肥的肥效及合理施用312

一、钾肥肥效312

二、钾肥的合理施用313

第十五章 土壤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元素319

第一节 土壤微量元素319

一、土壤中硼的含量和分布319

二、土壤中锌的含量320

三、土壤中钼的含量322

四、土壤中锰的含量322

五、土壤中铜的含量324

六、土壤中镁的含量325

第二节 土壤重金属元素326

一、珠江三角洲土壤中镉、铅、汞的含量和分布326

二、对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利用改良意见327

第五篇 珠江三角洲土壤资源评价、土壤农业利用区划与农业发展方向330

第十六章 珠江三角洲土壤资源评价330

第一节 土壤资源评价的原则、依据和方法330

一、土壤资源评价的原则和依据330

二、土壤资源评价的方法331

第二节 土壤资源评价概述333

一、水稻土评价333

二、菜园土和潮沙泥土的评价338

三、堆叠土的评价338

四、赤红壤、山地红壤、黄壤的评价339

第十七章 土壤农业利用区划343

第一节 区划的目的和原则343

第二节 区划依据和区划系统344

一、区划单位和依据344

二、区划系统344

第三节 分区概述345

一、深圳滨海丘陵,粮、果、林,赤红壤、沙质田土区345

二、流溪河下游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果蔬,赤红壤、沙泥田土区347

三、东、北、西三江下游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沙泥田、积水田、赤红壤土区353

四、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果菜、.油格田、泥田、堆叠土、赤红坡土区360

五、潭江冲积平原、山地、丘陵、粮作、经作、林业,沙泥田、赤红壤土区372

六、台山南部滨海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渔、林,赤红壤、泥田、咸酸田改良区383

第十八章 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历史演变及今后农业发展方向392

第一节 建国前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历史演变392

一、新石器时代392

二、春秋战国至秦、汉、隋,唐五代392

三、宋、元、明、清至建国前393

第二节 建国后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现状和问题404

一、主要成绩404

二、存在问题409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异410

一、围田多种经营区410

二、沙田稻、蔗、鱼区411

三、基塘蚕桑、蔗、塘鱼区413

四、西、北、东三江下游平原低塱稻、鱼区413

五、广花平原水稻、花生、蔬菜区414

六、潭江冲积平原稻、蒜区415

七、台山滨海平原稻、蔗、水产区415

八、低山丘陵台地林、果、稻、杂粮区416

第四节 今后农业发展方向417

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工农业生产基地417

二、进一步搞好珠江三角洲水利综合整治419

三、开垦滩涂和丘陵缓坡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制止滥用耕地建立工厂住宅419

四、造林绿化,防风和防止水土流失420

五、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420

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国外优良作物种畜品种420

七、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物资源420

八、增加智力投资,扩大科技队伍421

九、拟订发挥珠江三角洲优势资源的政策,控制人口增长4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