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如此神奇 阴阳五行藏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如此神奇 阴阳五行藏象](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1230249.jpg)
- 何银洲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 ISBN:978750485154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38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247页
- 主题词:阴阳(中医);五行(中医);藏象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如此神奇 阴阳五行藏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壹 阴阳五行学说1
第一节 阴阳学说2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2
(一)阴阳的含义2
(二)阴阳的特性3
(三)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5
(一)阴阳互藏交感5
(二)阴阳对立制约9
(三)阴阳互根互用10
(四)阴阳消长平衡12
(五)阴阳相互转化14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6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6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7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9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20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21
第二节 五行学说23
一、五行的概念24
(一)五行的含义24
(二)五行的特性26
(三)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2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8
(一)五行相生、相克29
(二)五行制化胜复30
(三)五行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3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35
(一)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6
(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38
(三)判断疾病的预后40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42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43
贰 藏象学说49
第一节 概说50
一、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50
(一)藏象的概念50
(二)藏象的来源50
二、藏象与藏象系统53
三、脏腑的分类与区别55
第二节 五脏57
一、心57
(一)生理功能57
(二)生理特性61
(三)生理联系63
二、肺67
(一)生理功能67
(二)生理特性73
(三)生理联系74
三、脾76
(一)生理功能76
(二)生理特性79
(三)生理联系82
四、肝84
(一)生理功能85
(二)生理特性90
(三)生理联系93
五、肾97
(一)生理功能97
(二)生理特性102
(三)生理联系103
第三节 六腑107
一、胆107
二、胃109
三、小肠111
四、大肠113
五、膀胱114
六、三焦115
(一)生理功能116
(二)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117
第四节 奇恒之腑118
一、脑119
二、髓122
三、女子胞122
第五节 形体官窍124
一、形体124
(一)脉125
(二)皮127
(三)肉130
(四)筋131
(五)骨133
(附)齿134
二、官窍135
(一)舌136
(二)鼻138
(三)口140
(附)咽喉141
(四)目145
(附)人廓学说148
(五)耳149
(六)前阴151
(七)后阴154
第六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55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55
(一)心与肺156
(二)心与脾157
(三)心与肝158
(四)心与肾159
(五)肺与脾160
(六)肺与肝161
(七)肺与肾162
(八)肝与脾163
(九)脾与肾165
(十)肝与肾167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68
(一)心与小肠168
(二)肺与大肠169
(三)脾与胃169
(四)肝与胆170
(五)肾与膀胱171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72
叁 病因与发病174
第一节 六淫176
一、风177
二、寒178
三、暑179
四、湿179
五、燥180
六、火181
七、疠气182
第二节 七情内伤183
一、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183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184
第三节 劳逸损伤186
第四节 外伤187
第五节 痰饮和瘀血189
一、痰饮189
二、瘀血190
肆 病机学说194
第一节 邪正盛衰194
第二节 病机的虚实196
一、“实”的病机196
二、“虚”的病机196
三、病机的虚实错杂197
四、虚实真假的病机197
第三节 病机的阴阳198
一、阴阳失调198
二、阴阳偏胜200
(一)阳偏盛200
(二)阴偏盛200
三、阴阳偏衰201
(一)阳偏衰201
(二)阴偏衰202
四、阴阳互损202
五、阴阳格拒203
(一)阴盛格阳203
(二)阳盛格阴203
六、阴阳亡失204
(一)亡阳204
(二)亡阴204
第四节 气血失常205
一、气的失常205
(一)气虚205
(二)气机失调206
二、血的失常207
(一)血虚208
(二)血瘀208
(三)血热208
三、气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调209
(一)气滞血瘀209
(二)气不摄血209
(三)气随血脱209
(四)气血两虚210
(五)气血不荣经脉210
第五节 津液代谢失常210
一、津液不足211
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211
(一)津液的输布211
(二)津液的排泄障碍212
第六节 脏腑病机213
一、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214
(一)心的阴阳气血失调214
(二)肺的阴阳气血失调215
(三)脾的阴阳气血失调217
(四)肝的阴阳气血失调218
(五)肾的阴阳气血失调221
二、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调222
(一)胆的病机222
(二)胃的病机223
(三)小肠病机224
(四)大肠病机224
(五)膀胱病机225
(六)三焦病机225
三、奇恒之腑的病机227
(一)脑的功能失调227
(二)脑的病变227
四、髓与骨的功能失调227
五、脉的功能失调228
六、女子胞的功能失调228
(一)气血失常,胞宫功能失常228
(二)心、肝、脾、肾功能失常胞宫的功能失常229
(三)冲任失调,胞宫功能紊乱229
第七节 内生“五邪”病机230
一、风气内动230
(一)热极生风230
(二)肝阳化风230
(三)阴虚风动231
(四)血虚生风231
二、寒从中生231
(一)寒从中生231
(二)内寒病机231
三、湿浊内生233
四、津伤化燥234
五、火热内生235
(一)阳气过盛化火235
(二)邪郁化火235
(三)五志过极化火235
(四)阴虚火旺235
主要参考文献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