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
  • 邓铁涛,郑洪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3594607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脏腑病证-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中医五行学说发展史3

第一章 体系建构——起源和秦汉时期的应用3

第一节 五行体系的建构3

一、五行学说的起源3

(一)以五为基准的归类法3

(二)金、木、水、火、土与五行5

(三)五行的生克理论8

二、五行配属探源10

(一)方位10

(二)季节10

(三)五色12

(四)五星13

(五)五味14

(六)脏器14

(七)其他17

第二节 五行哲学的系统化18

一、汉代五行哲学的发展18

(一)五行理论的深化18

(二)五行术数的发展21

(三)对五行的批评22

二、古代社会对五行学说的应用22

(一)社会政治的五德始终说22

(二)在应用领域中的渗透24

第三节 五行学说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7

一、早期医籍中的五行学说27

二、《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28

(一)与五行相配属的脏象学说28

(二)五行与五脏系统31

(三)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37

三、《难经》与《金匮要略》中的五行学说43

(一)《难经》中的五行理论43

(二)《金匮要略》中的五行内容47

参考文献48

第二章 演绎探验:三国至宋、金、元的发展52

第一节 五行理论的发展52

一、五行术数的流行52

(一)五行休王理论的发展52

(二)纳音五行54

(三)其他术数54

二、集大成的《五行大义》56

(一)论五行之配属56

(二)论五行之体性57

(三)论五行生克57

(四)论五行相杂58

三、宋代五行哲学的变革59

(一)宋代有关五行的论说59

(二)理学世界观中的五行62

第二节 道教对五行理论的运用和发展63

一、与五行相配的神灵系统64

二、掺杂五行的教理学说65

三、丹道修行与五行理论65

(一)外丹术借五行言配合65

(二)内丹系统的五行配五脏66

(三)丹道理论对五行学说的发展67

第三节 五行在医学的应用和发展69

一、晋、唐时期对疾病的五行演绎69

(一)《脉经》69

(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70

(三)《诸病源候论》和《千金方》72

二、宋、金、元医家对五行内涵的阐发73

(一)钱乙《小儿药证直诀》73

(二)刘完素《素问玄机玄病式》75

(三)李东垣《脾胃论》78

(四)朱丹溪《相火论》79

三、脏腑辨证与脏腑理论的发展80

(一)以脏腑为纲归类疾病81

(二)脏腑分证体系形成81

(三)脏腑病机的认识83

参考文献83

第三章 反思辩理:明清嬗变与近代论争87

第一节 明清五行哲学的发展87

一、五行术数理论及其批判87

(一)术数中的五行理论87

(二)对五行术数的批判88

二、围绕五行学说的讨论89

(一)论五行元素89

(二)论五行关系90

(三)论五行配属93

第二节 明清医家论脏腑与五行94

一、中医脏腑病机理论的发展94

(一)八纲辨证与五脏的结合94

(二)脏腑理论的新认识96

二、明清医家对五行的发展100

(一)对五行生克机理的阐述100

(二)五行互藏101

(三)五行颠倒102

(四)关于五行生克无序的讨论107

第三节 近代关于五行学说的论争108

一、学术界对五行的批判108

二、医学界关于五行存废的论争110

三、对五行之医理实质的阐发113

(一)恽铁樵论“四时五行”114

(二)王慎轩以“代数”论五行115

(三)陆士谔以五行为脏气之代名词116

(四)杨则民探讨五行的辩证法117

参考文献118

第四章 存改之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学科研究121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五行的认识121

一、社会科学界对五行的认识121

二、医学界的五行存废之争12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五行的争议122

(二)20世纪60年代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核心的讨论127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五行学说的命运129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五行学说的研究133

一、中医界五行存废之争未了133

二、基于多学科的五行研究134

(一)科学哲学理论下的中医理论与五行134

(二)系统科学对五行的研究137

(三)基于现代数学的五行研究139

参考文献144

第五章 问题与解析147

第一节 五行研究中的问题147

一、五行何以为五147

二、金、木、水、火、土代表什么147

三、五行配属是否合理148

四、五行生克如何理解148

五、五行生克的单向性148

第二节 中医运用五行的思维149

一、与阴阳学说等的结合149

二、经权达变的实用思维150

第三节 五行学说的变革方向151

一、从科学进化论看五行的变革152

二、五行学说的解构与重构153

参考文献155

下编 五脏相关学说引论158

引论158

第一章 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学说159

第一节 邓铁涛倡导五脏相关学说的历程159

第二节 医学实践对五行学说的超越161

一、五行与五脏的主客互易161

二、五脏学说对五行学说的超越162

(一)人体结构的联系超出五行体系所限162

(二)脏腑功能与五行性能缺乏必然联系163

(三)脏腑关系不局限于五行关系166

第三节 五脏相关学说的方法论172

一、在实践的基础上保留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系统172

(一)对自然的不同观察——中医认知方法的特点172

(二)值得尊重的历史——科学约定的价值173

二、以系统和结构的观点确立五脏的相关性175

(一)五脏是整体性的系统175

(二)辨证施治是对五脏系统的反馈与控制176

(三)气血、阴阳为五脏系统的信息单元和控制因素177

三、以理性—经验方法,建立五脏相关理论177

(一)证伪与证实相结合的认知逻辑177

(二)理论体系的逻辑表述178

四、以文献和临床调研为依据,开展五脏相关学说研究178

(一)注重文献和临床研究178

(二)对实验方法的容纳179

参考文献180

第二章 五脏相关学说内涵(一)——五脏系统及其内外连属183

第一节 五脏的功能183

一、心的生理功能183

二、肺的生理功能184

三、脾的生理功能184

四、肝的生理功能185

五、肾的生理功能185

第二节 五脏的连属186

一、五脏与腑186

(一)腑与五脏的关系186

(二)脏与腑联系简述188

二、五脏与奇恒之府189

(一)奇恒之府由五脏所主189

(二)关于脑的讨论189

三、五脏合情志191

(一)情志总合五脏191

(二)七情互通为病192

(三)以情相胜非生克192

四、五脏与体液193

五、五脏与诸华193

六、五脏与诸体194

七、五脏与诸窍194

第三节 五脏与外界的连属195

一、五脏与四时的关系195

二、五脏与五色196

三、五谷和五畜197

四、五脏与五味197

参考文献200

第三章 五脏相关学说内涵(二)——五脏相关模式及其应用202

第一节 五脏相关的模式202

一、五脏关系的模式202

(一)传统五行框架下的五脏关系模式202

(二)五脏相关学说的关联模式203

二、五脏关系的分析204

(一)五脏特性的影响204

(二)脏与脏的关系206

第二节 五脏相关的中介210

一、阴阳在五脏相关中的作用210

二、气血在五脏相关中的作用211

(一)气与五脏211

(二)血与五脏213

三、津液在五脏相关中的作用214

四、精与五脏相关215

五、六气病机、情志病机与五脏215

(一)六气215

(二)情志216

第三节 五脏相关的临床运用217

一、五脏相关论证候217

(一)两脏相关的证候217

(二)与多脏相关的证候220

二、五脏相关与疾病222

(一)中医疾病中的五脏相关222

(二)现代病名与五脏相关——以重症肌无力为案例222

参考文献225

结语: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学说2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