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环境卫生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学敏,杨克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898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378页
- 文件大小:422MB
- 文件页数:1412页
- 主题词:环境卫生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环境卫生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5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15
一、环境的概念15
二、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17
三、生态环境19
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22
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24
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4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25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6
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29
第三节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30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30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34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36
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38
第四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41
一、自然环境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41
二、自然环境化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46
三、自然环境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48
第五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52
一、环境污染与公害事件52
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54
第二章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59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59
一、全球温暖化59
二、臭氧层破坏64
三、厄尔尼诺67
第二节 酸雨70
一、酸雨形成机制70
二、酸雨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71
三、酸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72
第三节 荒漠化75
一、荒漠化的形成和演变75
二、荒漠化对环境、社会的影响76
三、沙尘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77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减少77
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77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人类社会的影响78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估、预测78
第三章 环境毒理学80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在机体内的处置81
一、环境毒物的穿膜转运82
二、环境毒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84
三、环境毒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化91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的毒效应及影响因素101
一、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101
二、环境化学物毒作用机制106
三、影响毒作用的因素117
第三节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评定方法121
一、急性毒性试验125
二、蓄积性和耐受性试验129
三、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130
四、毒性替代试验135
第四节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137
一、环境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137
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40
三、在人群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用141
四、在制订环境卫生基准和多介质环境目标值中的应用143
五、在阐明环境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中的应用145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遗传毒性、致癌性和发育毒性149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遗传毒性149
一、遗传毒性及其类型150
二、遗传毒性的形成机制153
三、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159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致癌性165
一、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166
二、化学致癌的机制167
三、化学致癌性的检测方法172
四、化学致癌物的确定和评价174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发育毒性174
一、发育毒性及其特征175
二、发育毒性形成机制177
三、发育毒性的检测方法181
第五章 环境流行病学188
第一节 环境流行病学概论188
一、基本概念188
二、历史沿革189
三、优势与局限190
四、机遇和挑战191
五、环境基因组学与环境流行病学193
第二节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96
一、横断面研究196
二、生态学研究198
三、病例对照研究200
四、队列研究204
五、panel study(定组研究)207
第三节 暴露资料的采集(环境暴露评价)211
一、环境暴露的概念211
二、暴露评价的基本要素212
三、暴露的测量214
第四节 健康结局资料的收集220
一、健康效应终点的选择220
二、暴露-反应关系221
三、高危险人群222
第五节 数据统计分析222
一、时间序列分析222
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227
第六章 环境基因组学与环境表观基因组学234
第一节 环境基因组学和毒理基因组学235
一、环境基因组学与环境基因组计划235
二、毒理基因组学及其应用237
第二节 环境表观基因组学241
一、表观遗传学调控涉及的机制242
二、环境化学物的表观遗传学效应246
三、环境相关疾病的易感性表观遗传靶标249
四、环境因素的表观遗传跨代传递效应252
五、表观遗传调控与环境和生活方式疾病253
六、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作为环境化学物的毒性标志255
第七章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应用258
第一节 DNA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制作技术258
一、DNA芯片的基本原理和芯片类型258
二、DNA芯片样品预处理、探针杂交、检测和数据处理260
三、功能分类基因芯片261
第二节 microRNA芯片、蛋白芯片和转录因子芯片262
一、microRNA芯片262
二、蛋白芯片265
三、转录因子芯片267
第三节 生物芯片的应用及样本制备268
一、样品的采集、保存和运输268
二、生物芯片的应用269
第八章 城乡规划卫生273
第一节 概述273
一、人居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273
二、城市扩张与人类健康274
三、城乡规划卫生275
第二节 城市规划卫生276
一、生态城市与健康城市276
二、城市规划卫生的原则和要求278
三、城市功能分区281
四、城市人口规模和居住区规划卫生283
五、城市绿化285
六、城市环境噪声287
七、城市交通和废物处理289
八、城市公共安全290
第三节 新农村规划卫生292
一、农村人居环境特征292
二、农村社区规划的原则和要求293
三、村庄规划卫生294
第九章 环境卫生标准297
第一节 概述297
一、标准和标准化297
二、环境卫生标准299
三、基准与标准301
第二节 卫生标准体系302
一、概念302
二、卫生标准体系302
三、环境卫生标准体系304
第三节 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依据、原则和方法305
一、制定依据305
二、制定原则306
三、制定方法307
四、工业企业大气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制定方法312
第四节 致癌物质卫生标准313
第五节 卫生标准的实施315
一、实施标准的重要意义315
二、环境卫生标准的实施316
第六节 环境保护标准317
一、环境保护标准的含义317
二、环境保护标准的种类318
三、环境卫生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的关系320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321
第一节 概述321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321
二、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322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323
第二节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323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特点323
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程序和方法324
三、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325
第三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325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325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方法326
三、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326
第四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327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327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和分类管理328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329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329
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330
第五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330
一、大气环境现状调查330
二、烟尘在大气中的扩散331
三、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及卫生防护距离337
第六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338
一、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338
二、扩散、稀释作用及允许负荷量的计算339
三、河流的生物自净模型340
第七节 环境影响医学评价343
一、环境影响医学评价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343
二、环境影响医学评价内容和程序343
三、环境影响医学评价指标和方法345
四、环境对健康影响的预测347
第十一章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348
第一节 概述348
第二节 危害评价350
一、基本概念350
二、危害评价所依据的资料350
第三节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354
一、非致癌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354
二、致癌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355
三、低剂量外推的数理模型357
第四节 暴露评价359
第五节 危险度特征分析360
一、对前三阶段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360
二、危险度分析361
三、评定结果的书面总结362
第六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交流和管理362
一、环境健康危险度交流362
二、环境健康危险度管理363
第七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新课题364
一、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中如何考虑低剂量暴露的生物效应364
二、基线剂量法的特点及其应用365
三、儿童的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366
四、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影响367
第十二章 环境卫生法律制度369
第一节 概述369
第二节 环境卫生立法370
一、环境卫生立法原则370
二、卫生、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宗旨及基本原则371
三、环境卫生立法体制、技术与立法程序371
第三节 环境卫生行政执法372
一、行政执法与环境卫生行政执法372
二、环境卫生行政许可372
三、环境卫生监督检查372
四、环境卫生监督执法应注意的问题373
五、环境卫生法律责任374
六、环境卫生行政执法建档375
第四节 生活饮用水法律制度376
一、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法律制度376
二、我国港澳台地区与国外饮用水法律制度377
三、生活饮用水与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监督监测378
第五节 公共场所卫生法制383
一、我国现行的公共场所卫生法律制度383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384
三、国外公共场所法律法规385
四、条例的修订与公共场所禁烟立法385
五、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386
第六节 空气卫生法制387
一、我国现行的空气卫生法律制度387
二、国外空气法律制度388
三、空气卫生监督监测388
第七节 化妆品卫生法制389
一、我国现行的化妆品卫生法律制度389
二、国外化妆品法律法规389
三、化妆品卫生监督监测390
第八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390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390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391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391
第九节 与环境卫生有关的国际法392
一、国际环境法392
二、其他国际法中有关环境与健康的法律制度394
第十节 与环境卫生有关的司法制度395
一、环境卫生行政复议与诉讼395
二、典型案例评析396
第十三章 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处理398
第一节 概述398
一、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特点及危害性398
二、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判定及分级399
第二节 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400
一、监测400
二、预警401
三、报告402
第三节 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404
一、组织体系及管理404
二、应急响应原则405
三、应急响应的工作内容406
四、应急响应前的准备工作406
五、各部门职责407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响应409
七、应急响应终止411
八、应急设备与物资供应411
第四节 流行病学调查414
一、流行病学调查414
二、环境污染物现场处理415
三、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查416
四、个人防护416
第五节 善后处理418
一、后期评估418
二、奖励418
三、责任418
四、抚恤和补助418
五、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418
第六节 预防419
第七节 案例分析419
一、重庆开县的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12.23”井喷特大事故案419
二、开县矿井再次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案420
第十四章 大气污染与健康425
第一节 概述425
一、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425
二、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428
三、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30
第二节 呼吸道对大气污染物的防御作用433
一、非特异性防御作用433
二、特异性防御作用434
第三节 大气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34
一、颗粒物的来源、种类434
二、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36
三、防制措施438
第四节 大气气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39
一、二氧化硫439
二、氮氧化物440
三、多环芳烃441
四、一氧化碳441
第五节 机动车尾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42
一、机动车尾气的产生与组成443
二、光化学烟雾443
三、铅445
四、防治措施446
第六节 大气污染的卫生防护446
一、大气卫生防护的规划和技术措施447
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447
三、大气卫生监督450
第十五章 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研究方法453
第一节 概述453
第二节 大气污染的调查和监测454
一、大气污染监测目的454
二、大气污染监测454
三、大气污染物成分的分析460
四、大气污染生物监测465
五、个体接触量监测467
第三节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467
一、概述467
二、大气污染物的呼吸毒理学研究方法468
三、大气污染物毒作用体外试验研究474
四、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476
第十六章 住宅、办公场所及公共场所与健康484
第一节 住宅的卫生学意义和要求484
一、住宅的卫生学意义484
二、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485
三、住宅卫生研究的主要任务486
第二节 住宅设计的卫生要求487
一、住宅的平面配置487
二、住宅的卫生规模488
三、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490
第三节 住宅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学要求491
一、小气候491
二、室内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492
三、小气候的综合评价497
四、住宅小气候的卫生要求502
第四节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污染控制对策502
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503
二、室内空气质量评价503
三、室内空气清洁度的卫生措施504
四、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对策505
第五节 住宅卫生防护措施和监督507
一、住宅卫生防护措施507
二、住宅的卫生监督和管理508
第六节 办公场所卫生509
一、办公场所的概念、分类和卫生要求509
二、办公场所的卫生学特点510
三、办公场所污染物的分类和危害511
四、办公场所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512
五、办公场所的卫生管理与卫生监督513
第七节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514
一、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调查的目的515
二、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调查的内容与方法515
第八节 公共场所卫生520
一、公共场所的概念和分类520
二、公共场所对健康的影响及卫生要求521
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与监督525
第十七章 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529
第一节 室内空气质量的特征和卫生学意义529
第二节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特点530
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530
二、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特点532
第三节 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和性状532
一、化学污染物532
二、放射性污染物537
三、生物性污染物538
四、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其要求541
第四节 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与人体健康543
一、常见化学性污染物的健康危害543
二、常见放射性污染物的健康危害547
三、常见生物性污染物的健康危害548
第五节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549
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基本概念549
二、制定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原则549
三、制定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方法549
四、我国室内空气卫生标准550
第十八章 吸烟对环境污染及健康危害553
第一节 烟草的种类与特征553
一、烟草和烟制品分类553
二、烟叶制品种类与特征553
第二节 烟气的形成与化学组成554
一、主流烟气、侧流烟气和环境烟草烟气554
二、烟气的理化特征554
三、烟气的化学成分与毒性555
四、烟气中主要的致癌物质558
第三节 吸烟的流行情况560
一、人类吸烟的历史560
二、全球吸烟行为流行概况561
三、中国吸烟状况562
第四节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565
一、烟草消耗及其付出的代价565
二、吸烟与恶性肿瘤565
三、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568
四、吸烟与其他疾病570
五、吸烟与健康研究方法概要572
第五节 吸烟对环境的污染及被动吸烟573
一、吸烟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573
二、被动吸烟及其健康危害574
第六节 烟草控制策略与措施575
一、国际烟草控制状况575
二、我国烟草控制状况579
三、预防吸烟和戒烟580
第十九章 家用化学品与健康583
第一节 概述583
一、家用化学品概况583
二、家用化学品分类584
三、家用化学品的成分与功能585
第二节 家用化学品与环境589
一、家用化学品与室内环境589
二、家用化学品与外环境591
第三节 家用化学品对健康的影响592
一、化妆品对健康的影响594
二、洗涤剂对健康的影响599
三、黏合剂对健康的影响602
四、涂料对健康的影响603
五、家用卫生杀虫剂对健康的影响603
六、其他家用化学品对健康的影响605
第四节 家用化学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605
一、化妆品的卫生法规与管理605
二、洗涤剂的法规与管理607
三、涂料的相关法规与管理608
四、其他家用化学品的法规与管理609
五、关于家用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价611
第二十章 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613
第一节 燃料和油烟所致室内空气污染的研究方法613
一、燃煤污染的国内外现状613
二、不同燃料燃烧污染物的释放614
三、烹调油烟的成分及其分析方法615
四、煤烟和烹调油烟健康影响研究方法615
第二节 室内装饰和装修污染的研究方法620
一、木质人造板、家具和涂料的监测和评价方法620
二、室内装修所致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方法概述621
三、小型环境测试舱的结构和应用622
四、控制暴露人体实验627
第三节 室内放射性污染的研究方法631
一、室内放射性污染的国内外现状631
二、室内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与水平632
三、室内辐射的控制限值633
四、室内放射性污染的监测方法634
五、室内放射性污染的评价方法638
第二十一章 水体污染与健康643
第一节 概述643
一、水的生理学意义643
二、全球水资源概况644
三、中国水资源形势645
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647
第二节 水体污染的来源649
一、工业废水649
二、生活污水650
三、农业污水651
四、医院污水651
五、其他污水652
六、我国水体污染的基本情况652
第三节 水体污染物及其危害656
一、物理性污染物656
二、化学性污染物660
三、生物性污染物664
第四节 水体卫生防护668
一、水体卫生的相关法规668
二、水体卫生的相关标准670
三、污水处理的相关技术673
四、水体污染的调查和监测679
五、水体污染的管理682
第二十二章 水利工程中的环境卫生问题及其对策685
第一节 概述685
一、我国水利开发现状及前景685
二、环境影响医学评价工作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688
第二节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影响688
一、水利工程对江河生态环境的影响688
二、水利工程对人群健康的影响690
第三节 水利工程环境医学评价方法692
一、目的和意义692
二、评价内容、范围和原则693
三、现状调查方法693
四、医学评价指标695
五、环境影响医学预测695
六、对策措施696
第四节 水利工程施工区卫生规划及保障697
一、坝区工程特点697
二、施工区健康危害因子及环境医学规划698
三、施工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699
第五节 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的卫生规划700
一、移民健康与合理安置的重要性701
二、移民安置区环境医学背景调查701
三、移民安置区卫生规划原则702
第六节 水库库底卫生清理703
一、淹没区卫生清理的意义703
二、库底卫生调查及清理对象与方法703
第二十三章 饮用水卫生706
第一节 饮用水与健康706
一、饮用水的定义和分类706
二、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708
第二节 饮用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708
一、饮用水污染及其来源709
二、饮水生物性污染与介水传染病713
三、饮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715
四、放射性物质污染对健康的危害719
第三节 供水卫生719
一、城镇供水720
二、农村供水742
三、新型饮水745
四、应急供水749
第四节 饮用水及涉水产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755
一、与饮用水有关的卫生标准755
二、饮用水和涉水产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758
第二十四章 水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761
第一节 概述761
第二节 水环境样品采集和前处理762
一、水样采集方法762
二、水样的保存和前处理764
第三节 水污染的遗传毒理学研究方法767
一、常用的水污染遗传毒理学研究方法767
二、研究方案设计中的主要问题773
三、遗传毒性试验结果的评价775
四、水污染遗传毒理学研究的国内外进展775
第四节 水污染的水生生物监测方法777
一、水污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简介777
二、水污染生态毒性测试方法778
三、水生态毒性测试的国内外进展781
第五节 水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782
一、环境暴露测量782
二、人群污染物负荷测量783
三、人群健康效应测量784
第二十五章 土壤污染与健康785
第一节 土壤环境特征785
一、土壤的组成785
二、土壤的物理学特征786
三、土壤的化学特征788
四、土壤的生物学特征790
第二节 土壤的污染、自净及污染物的转归791
一、土壤的污染791
二、土壤污染发生的基本过程794
第三节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799
一、重金属污染的危害799
二、农药污染的危害801
三、生物性污染的危害803
第四节 土壤卫生防护803
一、土壤质量标准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803
二、土壤卫生防护措施806
三、污染土壤的修复810
第二十六章 土壤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812
第一节 土壤污染样品采集和制备812
一、采样点布置812
二、样品采集和处理813
第二节 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814
一、概述814
二、生态毒理学研究原理815
三、高等植物毒性试验与特殊毒性试验法818
四、敏感动物指示法821
五、敏感微生物指示法823
六、生物标志法825
七、其他研究方法826
第三节 土壤污染的健康危险评估与管理828
一、健康危害判定828
二、剂量-健康危害分析828
三、暴露评估830
四、健康危险表征831
五、健康危险管理832
第四节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健康危险与管理833
一、危险评估基本框架833
二、生态健康危险评估833
三、人体健康危险评估834
第五节 有机污染物的健康危险评估和管理835
一、危险评估基本框架835
二、生态健康危险评估836
三、人体健康危险评价838
第二十七章 微量元素与健康843
第一节 概述843
一、微量元素的定义和分类843
二、微量元素对生命的重要性845
三、微量元素研究的现状和展望848
第二节 微量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852
一、微量元素在空气中的分布852
二、微量元素在水中的分布852
三、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854
四、微量元素在动植物中的分布855
第三节 微量元素间的相互作用857
一、微量元素间的促进作用858
二、微量元素间的拮抗作用859
第四节 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862
一、微量元素的动力学862
二、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867
第五节 微量元素与健康870
一、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870
二、微量元素异常所致特异性疾病873
三、微量元素与癌症874
第二十八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876
第一节 二?英877
一、二?英的结构、分类及其理化特征877
二、二?英污染来源和环境分布878
三、二?英体内代谢和蓄积880
四、毒性和健康效应881
五、二?英类化学物质的毒性机理887
六、防治策略890
第二节 多氯联苯891
一、理化性质891
二、污染来源和环境分布892
三、体内代谢和蓄积899
四、毒性和健康效应903
五、防制原则911
第三节 多溴联苯醚912
一、理化性质912
二、污染来源和环境分布914
三、体内代谢和蓄积920
四、毒性和健康效应923
五、防制原则926
第二十九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健康928
第一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概述928
一、概述928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问题的提出与由来930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方向931
第二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931
一、环境雌激素类干扰物932
二、环境雄激素类干扰物933
三、环境甲状腺类干扰物933
四、其他933
第三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制934
一、环境雌激素的作用机制934
二、环境抗雄激素的作用机制936
三、环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机制938
第四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938
一、孕体发育的几个阶段939
二、孕期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吸收和分布940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胚胎着床期的影响941
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胚胎发育期的影响942
五、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干扰胚胎发育过程中多种基因的表达942
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胎儿出生早期的影响943
第五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944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944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946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948
第六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响949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949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响950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野生动物种群影响的特点952
第七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介绍953
一、美国与欧盟采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与评价体系介绍953
二、目前已发展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的缺陷955
三、EPA关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体系的发展战略955
第八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展望955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群健康的危害956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58
第三十章 农药污染的危害961
第一节 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与污染961
一、农药的性质与残留962
二、土壤中农药的来源与污染962
三、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与污染963
四、大气中农药的来源与污染964
五、人体内农药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965
第二节 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归宿966
一、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966
二、农药在环境中的水化学降解970
三、农药在环境中的光化学降解971
四、农药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973
第三节 环境农药污染与健康978
一、急性中毒978
二、农药确实的长期临床效应978
三、农药可能的长期临床效应979
四、大气环境农药污染与健康980
五、水环境农药污染与健康985
六、土壤环境农药污染与健康987
第三十一章 重要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991
第一节 二?英991
一、样品采集和处理991
二、监测方法993
第二节 多环芳烃化合物996
一、概述996
二、样品采集和处理999
三、监测方法1001
第三节 邻苯二甲酸酯与烷基酚1003
一、概述1003
二、样品采集与处理1004
三、监测方法1006
第四节 多氯联苯1008
一、概述1008
二、样品采集与处理1010
三、监测方法1011
第五节 农药1012
一、有机氯农药1012
二、有机磷农药1016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1021
第六节 室内空气重要污染物1024
一、甲醛1024
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026
三、苯、甲苯、二甲苯1030
第七节 氯化消毒副产物1032
一、概述1032
二、样品采集与处理1033
三、监测方法1034
第三十二章 金属污染的危害1037
第一节 概述1037
第二节 镉污染与健康1037
一、镉的理化性状1037
二、镉污染来源和环境分布1038
三、镉的体内代谢1039
四、镉的生物学效应1041
五、镉的毒性和健康效应1047
六、镉污染防治原则1050
第三节 铬污染与健康1051
一、铬的理化性状1051
二、铬污染来源和环境分布1051
三、铬的体内代谢1053
四、铬的健康效应1054
五、铬污染防制原则1055
第四节 铝污染与健康1056
一、铝的理化性状1056
二、铝在环境中的分布1056
三、铝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蓄积1058
四、铝的毒性和健康效应1060
五、铝污染防治原则1063
第五节 铊污染与健康1064
一、铊的理化性状1064
二、铊在环境中的分布1064
三、铊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蓄积1065
四、铊的毒性和健康效应1067
五、铊污染防治原则1069
第六节 镍污染与健康1070
一、镍的理化性状1070
二、镍在环境中的分布1070
三、镍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蓄积1071
四、镍的毒性和健康效应1072
五、镍污染防治原则1079
第三十三章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污染与健康1081
第一节 电离辐射污染与健康1081
一、放射性物质的物理特性1081
二、环境电离辐射的来源1082
三、放射性污染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1083
四、放射性污染的卫生标准1086
五、放射性污染的防护1088
第二节 非电离辐射污染与健康1089
一、电磁辐射1089
二、红外线1095
三、可见光1098
四、紫外线1100
五、激光1106
第三十四章 声污染与健康1110
第一节 环境噪声1110
一、噪声的定义和分类1110
二、噪声对机体的影响1111
三、噪声评价与噪声标准1114
四、噪声预防与控制原则1118
第二节 环境次声1121
一、次声的来源1121
二、次声的生物效应1122
三、次声的测量与评价1123
四、次声的防护措施1124
第三节 环境超声1125
一、概念1125
二、超声的生物学作用1125
三、超声的卫生防护1129
第三十五章 极端环境因素与健康1130
第一节 炎热环境1130
一、炎热气候的特点1130
二、热环境对机体的影响1130
三、热适应与热习服1132
四、中暑及其预防1133
第二节 寒冷环境1135
一、寒冷气候特点1135
二、寒冷环境对机体的影响1135
三、冻伤及其防治1140
第三节 高原环境1142
一、高原环境特点1142
二、高原低氧对机体的影响1144
三、高原病的分型与救治原则1149
四、高原病的预防措施1151
第四节 沙漠戈壁环境1153
一、沙漠戈壁地域气候特点1153
二、沙漠戈壁环境对人体的影响1153
三、沙漠戈壁生存1155
第三十六章 环境生物性污染的危害1158
第一节 概述1158
一、空气生物性污染与危害1158
二、水生物性污染与危害1159
三、土壤生物性污染与危害1160
第二节 病毒污染与所致疾病1161
一、人禽流行性感冒1161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163
三、轮状病毒与所致疾病1166
四、肝炎病毒与肝炎1168
第三节 细菌污染与所致疾病1171
一、军团菌与军团菌病1171
二、沙门菌与沙门菌病1174
三、致病性大肠杆菌与所致疾病1175
四、志贺菌与志贺菌病1177
五、小肠结肠耶尔森菌与所致疾病1178
第四节 真菌及其毒素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179
一、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1179
二、真菌毒素概述1180
三、真菌毒素污染的危害1183
第五节 藻类及其毒素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184
一、藻类和水体富营养化1184
二、藻类和藻毒素污染的危害1184
三、藻类和藻毒素污染的预防与控制1186
第六节 寄生虫污染与所致疾病1187
一、贾第鞭毛虫与贾第鞭毛虫病1187
二、隐孢子虫与隐孢子虫病1189
第七节 医院环境的生物污染与危害1191
一、医院内感染概述1191
二、医院内感染与微生物污染1192
三、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193
第八节 微生物学实验室环境的生物污染与危害1194
一、实验室环境生物污染的特征1194
二、实验室环境生物污染的危害1195
三、实验室环境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1196
第三十七章 环境与肿瘤1203
第一节 环境化学因素与肿瘤1203
一、多环芳烃1203
二、二?英1209
三、重金属类1213
四、石棉1220
第二节 环境物理因素与肿瘤1223
一、紫外线1223
二、电离辐射1224
第三节 环境生物因素与肿瘤1225
一、病毒1225
二、寄生虫和细菌1229
第三十八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234
第一节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1234
一、碘缺乏病1234
二、碘过多病1246
第二节 地方性氟中毒1249
一、氟的理化特性、环境氟水平和氟的毒性1249
二、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1252
三、地方性氟中毒临床表现与诊断1254
四、氟中毒作用机制研究1260
五、氟卫生标准与地方性氟中毒防治1264
六、氟的有益作用1266
七、环境氟砷及氟与其他微量元素联合作用1268
第三节 地方性砷中毒1270
一、概述1270
二、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特征1271
三、地方性砷中毒发病机制1274
四、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诊断1275
五、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1278
第四节 大骨节病1279
一、概述1279
二、病因研究1280
三、流行病学1281
四、病理改变1283
五、临床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1285
六、大骨节病防治1289
第五节 地方性硒中毒和硒缺乏1290
一、硒的基本特征及对健康的影响1291
二、地方性硒中毒1294
三、硒缺乏及相关疾病1296
第三十九章 环境与呼吸系统疾病1299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129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99
二、临床表现1304
三、流行病学1306
四、防制原则1307
第二节 变应性鼻炎130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308
二、临床表现1309
三、流行病学1310
四、防制原则1310
第三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1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311
二、临床表现1314
三、流行病学1314
四、防制原则1315
第四节 肺癌1315
一、病因1316
二、临床表现1319
三、流行病学1320
四、防制原则1321
第五节 急性呼吸道感染1322
一、病因1322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1323
三、流行病学1323
四、防制原则1323
第六节 军团菌肺炎132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324
二、临床表现1325
三、流行病学1325
四、防制原则1326
第四十章 环境与神经系统疾病1327
第一节 铅中毒132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328
二、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调查研究结果的因素1330
三、临床表现1332
四、防治对策1332
第二节 水俣病(甲基汞中毒)133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333
二、流行病学概况1334
三、临床表现1335
四、防治对策1336
第三节 阿尔茨海默病133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337
二、流行病学特征1340
三、临床表现1340
四、防治对策1341
第四节 帕金森病134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342
二、流行病学特征1344
三、临床表现1344
四、防治对策1345
附录一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347
附录二 环境卫生标准目录1354
索引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