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系统结构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业系统结构概论
  • 夏振坤著 著
  • 出版社: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 ISBN: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145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1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系统结构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我国农业的范畴1

一、农业范畴的历史性1

二、我国农业的范畴与模型2

第二节 我国农业的结构4

一、研究农业结构问题的特殊性4

二、农业结构设计的出发点5

三、矩形网络结构7

第三节 农业结构的阶段性9

一、适应农业10

二、生态农业11

三、三维立体农业13

四、农工一体化15

第四节 农业结构的层次性16

一、庭院经济17

二、家庭经济17

三、合作经济18

四、村镇经济19

第五节 农业结构的整体性20

一、农业结构及其模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0

二、生产工具如何形成生产力21

三、生产力如何作用于生产关系26

四、生产关系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2

五、结语33

第二章 适应农业37

第一节 适应农业引论37

一、农业适应性与适应农业37

二、适应农业的概念38

三、适应农业的层次性40

第二节 适应农业的发展模式41

一、“旱作农业”模式41

二、“水体农业”模式42

三、“草地农业”模式44

四、“沼泽农业”模式45

第三节 适应农业的发展方向45

第三章 生态农业47

第一节 生态农业引论47

一、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47

二、生态农业的概念49

三、生态农业的层次性51

第二节 生态农业模式52

一、生态农业的理论模型及其模式分类52

二、生态农业的模式53

第三节 生态农业系统的目标与约束条件60

一、建造生态农业系统的目标60

二、生态农业的约束条件61

第四节 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向63

第四章 三维农业65

第一节 三维农业引论65

一、平面农业与立体农业65

二、三维农业的概念66

三、三维农业的层次性68

第二节 三维农业的结构模式69

一、三维农业的一般模型69

二、三维农业模式举例72

第三节 三维农业的功能75

一、“立体空间”的经济含义75

二、三维农业的抗逆功能76

三、三维农业的调节功能78

四、三维农业的自生功能79

第五章 农工一体化80

第一节 我国农业发展的远景80

一、农业发展的大趋势80

二、农工一体化的概念81

三、农工一体化的层次性83

第二节 农工一体化的标志与发展条件85

一、农工一体化的标志85

二、农工一体化的发展条件87

第三节 农工一体化的模式88

一、农工一体化总体模式88

二、农工一体化的具体模式89

第六章 庭院经济92

第一节 庭院经济引论92

一、庭院经济的概念92

二、庭院经济的宏观意义93

三、庭院经济发展的阶段性94

第二节 庭院经济的结构模式95

一、庭院经济的一般模式95

二、劳动密集型庭院经济97

三、资金集约型庭院经济97

四、技术密集型庭院经济93

第三节 庭院经济的发展趋向98

第七章 家庭经济100

第一节 家庭经济引论100

一、家庭经济的概念100

二、家庭经济的依附性102

三、家庭经济发展的阶段性103

第二节 家庭经济的结构模式104

一、家庭经济的多种模式104

二、个体经营型家庭经济模式104

三、联合经营型家庭经济模式105

四、雇工经营型家庭经济模式105

第三节 家庭经济在我国长期存在的依据107

一、农业中生产力发展的特殊方式107

二、家庭经营的历史渊源108

三、农业资源的约束108

第八章 合作经济110

第一节 合作经济引论110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110

二、合作思想的历史反思111

三、新型合作经济的概念113

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115

第二节 农村合作经济的模式117

一、合作经济模式分类法117

二、服务型合作经济模式117

三、积聚型合作经济模式118

四、集中型合作经济模式119

五、扩散型合作经济模式120

第三节 合作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的关系121

一、合作经济与家庭经营121

二、合作经济与私人经济122

第九章 村镇经济124

第一节 村镇经济引论124

一、村镇经济是农业系统的最高层次124

二、村镇经济的概念125

第二节 村镇济经发展模式126

一、村镇经济发展模式126

二、亦工亦农型模式127

三、以工补农型模式127

四、农工一体型模式128

第三节 村镇经济建设的几个关系129

一、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129

二、村镇规模与市场容量的关系130

三、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131

第十章 城乡融合132

第一节 城乡融合引论132

一、城市与乡村的辩证法132

二、城乡融合的概念134

第二节 城乡融合的条件137

一、城乡经济的一体化138

二、交通体系的改变139

三、通讯手段的革命139

四、教育、保健方式的改革140

五、文化娱乐水平的提高140

第三节 农村走向城乡融合的标准与指标140

一、农村实现融合的标志140

二、城乡融合的评价指标1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