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学设计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升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3638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72页
- 主题词:课程设计-中小学-师资培训-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学设计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概念与历史发展1
一、教学设计的提出和引用1
二、教学设计的内涵2
三、教学设计的研究3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功能4
一、教学设计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4
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5
三、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5
四、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6
第三节 学习教学设计法的意义6
一、学习教学设计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6
二、学习教学设计法是教学专业化的客观要求7
三、学习教学设计法有利于师范生系统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7
四、学习“教学设计法”这门课程的目标8
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9
第一节 系统理论9
一、系统的概念9
二、教学系统10
三、用教学系统方法设计教学11
第二节 传播理论13
一、传播的定义13
二、传播理论13
第三节 学习理论16
一、学习的定义16
二、学习的结果16
三、学习的过程20
四、知识的定义及分类25
五、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和学习过程26
第四节 教学理论32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32
二、卡罗尔学校学习的模式37
三、QATI模式38
四、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论39
第三章 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设计43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43
一、教学目标及其系统43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45
三、教学目标研究的历史渊源48
四、教学目标的分类系统48
五、国内对教学目标的研究55
六、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系统简介58
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计61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62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63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72
四、教学目标设计案例74
第三节 教学任务设计78
一、教学任务设计及其目的78
二、教学任务设计的步骤78
三、教学任务的设计79
第四章 教学方法设计92
第一节 教学方法设计的必要性92
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的需要92
二、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矛盾的需要94
三、解决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矛盾的需要95
第二节 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和依据96
一、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96
二、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100
第三节 教学方法设计的过程106
一、教学方法的种类106
二、教学方法设计的过程114
第五章 教学过程设计123
第一节 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与模式123
一、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123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几种模式128
第二节 教学过程设计135
一、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135
二、教学过程的环节及其设计137
第六章 教学手段设计151
第一节 教学手段设计概述151
一、教学手段的分类152
二、影响教学手段设计的人的因素154
三、影响教学手段设计的客观因素160
第二节 教学手段设计162
一、教学手段设计的要求162
二、教学手段设计170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及对教师能力的要求185
第七章 课堂教学环境设计190
第一节 课堂教学环境概述190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含义190
二、课堂教学环境的特点和功能191
第二节 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方案的内容193
一、课堂教学物理环境设计193
二、课堂教学人文环境设计200
第三节 课堂教学环境设计应注意的问题211
一、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使课堂保持“生态平衡”211
二、有效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213
三、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218
第八章 教学设计评价222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222
一、评价目的222
二、评价原则223
第二节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内容和指标224
一、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224
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227
三、教学媒体(电子教材或课件)的评价227
四、评价的类型229
五、评价方案的制订232
六、评价工具的选用及资料收集237
七、资料归纳和分析241
八、报告评价结果243
第三节 学习结果的测量及评价243
一、测验试题的编写245
二、影响评价的因素258
主要参考文献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