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互联技术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美)(M.福特)Merilee Ford等著;包晓露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45214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643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6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互联技术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网络互联基础3
第一章 网络互联概述3
1.1 互联网络的定义3
1.2 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5
1.3 信息格式14
1.4 ISO网络层次16
1.5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网络服务16
1.6 互联网络的编址18
1.7 流控24
1.8 错误检测25
1.9 多路复用25
1.10 标准化组织26
第二章 局域网(LAN)协议概述29
2.1 LAN的定义29
2.2 LAN协议与OSI参考模型30
2.3 LAN介质访问方法30
2.4 LAN数据传输形式31
2.5 LAN拓扑结构31
2.6 LAN设备32
第三章 广域网(WAN)技术概述36
3.1 WAN的定义36
3.2 点到点连接36
3.3 电路交换37
3.4 分组交换37
3.5 WAN虚电路39
3.6 WAN拨号服务39
3.7 WAN设备40
4.2 数据链路层设备44
4.1 网桥和交换机的定义44
第四章 桥接和交换概述44
4.3 网桥的种类46
4.4 交换机的种类48
第五章 路由选择概述50
5.1 路由选择的定义50
5.2 路由选择的组成50
5.3 路由选择算法52
5.4 网络协议59
6.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60
6.1 网络管理的定义60
第六章 网络管理概述60
6.3 ISO网络管理模型61
第二部分 局域网协议67
第七章 以太网技术67
7.1背景67
7.2 以太网和IEEE802.367
7.3 100-Mbps以太网72
7.4 100VG-AnyLAN78
7.5 千兆位以太网81
第八章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85
8.1 背景85
8.2 FDDI的传输介质86
8.3 FDDI标准87
8.4 FDDI的站点连接88
8.5 FDDI的容错特性89
8.6 FDDI帧格式92
8.7 铜缆分布数据接口(CDDI)95
9.1 背景96
9.2 物理连接96
第九章 令牌环/IEEE 802.596
9.3 令牌环的工作原理97
9.5 错误管理机制99
9.6 令牌环的帧格式99
第三部分 广域网技术105
第十章 帧中继105
10.1 背景105
10.2 帧中继设备106
10.3 帧中继虚电路106
10.4 阻塞控制机制109
10.5 帧中继本地管理接口110
10.6 帧中继网络的实现111
10.7 帧中继的帧格式113
第十一章 高速串行接口(HSSI)116
11.1 背景116
11.2 HSSI接口基础116
11.3 HSSI的工作原理117
第十二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119
12.1 背景119
12.2 ISDN组件119
12.3 ISDN服务120
12.4 ISDN的物理层121
12.5 ISDN的链路层123
12.6 ISDN的网络层124
第十三章 点对点协议(PPP)126
13.1 背景126
13.2 PPP的部件126
13.4 PPP物理层的要求127
13.5 PPP的链路层127
13.3 PPP的工作原理127
13.6 PPP的链路控制协议128
第十四章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SMDS)130
14.1 背景130
14.2 SMDS网络的组件130
14.3 SMDS接口协议131
14.4 SIP的等级131
14.5 分布式队列双总线133
14.6 SMDS访问级别134
14.8 SIP的第三级PDU格式135
14.7 SMDS 的寻址方法135
14.9 SIP的第二级PDU格式137
第十五章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139
15.1 背景139
15.2 ADSL技术的标准化139
15.3 ADSL技术概述140
15.4 ADSL的工作原理141
15.5 ADSL参考模型142
16.2 SDLC的类型和拓扑结构145
16.1 背景145
第十六章 同步数据链路控制协议(SDLC)及其衍生协议145
16.3 SDLC的帧格式146
16.4 SDLC的衍生协议148
第十七章 X.25152
17.1 背景152
17.2 X.25设备和协议的工作原理152
17.3 X.25协议簇155
17.4 LAPB的帧格式158
17.5 X.121地址的格式159
18.2 ATM设备及网络环境163
18.1背景163
第四部分 桥接与交换163
第十八章 异步传输模式(ATM)163
18.3 ATM信元头格式167
18.4 ATM服务168
18.5 ATM交换工作原理169
18.6 ATM参考模型169
18.7 ATM寻址173
18.8 ATM连接176
18.9 ATM与多目传送177
18.11 ATM信令与建立连接178
18.10 ATM服务质量保证(QOS)178
18.12 ATM连接管理消息179
18.13 LAN仿真(LANE)180
第十九章 数据链路交换(DLSw)188
19.1 背景188
19.2 DLSw 与源路由网桥(SRB)的比较189
19.3 DLSw SNA支持190
19.4 DLSw交换到交换协议(SSP)191
19.5 DLSw工作原理193
19.6 DLSw消息格式196
20.1 背景201
第二十章 局域网交换201
20.2 LAN交换工作原理202
20.3 LAN交换及OSI模型204
第二十一章 标记交换205
21.1 背景205
21.2 标记交换体系结构205
21.3 目的地址路由选择207
21.4 路由选择层次210
21.6 多目路由选择211
21.5 灵活的路由选择方式211
21.7 ATM中的标记交换212
21.8 服务质量保证213
21.9 IP交换214
第二十二章 混合介质网桥215
22.1 背景215
22.2 转换挑战215
22.3 转换网桥217
22.4 源路由透明网桥219
23.2 SRB算法221
23.1 背景221
第二十三章 源路由网桥(SRB)221
23.3 帧格式223
第二十四章 透明网桥225
24.1 背景225
24.2 透明网桥工作原理225
24.3 帧格式230
第二十五章 AppleTalk235
25.1 背景235
第五部分 网络协议235
25.2 AppleTalk网络构件236
25.3 AppleTalk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240
25.4 网络地址245
25.5 AppleTalk地址解析协议(AARP)246
25.6 数据报发送协议(DDP)248
25.7 AppleTalk传输层249
25.8 AppleTalk高层协议254
25.9 AppleTalk协议簇257
26.1 背景260
第二十六章 DECnet260
26.2 DECnet Phase IV数字网络体系结构261
26.3 DECnet/OSI数字网络体系结构263
26.4 DECnet介质访问264
26.5 DECnet路由选择265
26.6 DECnet末端通信层266
26.7 DECnet/OSI传输层266
26.8 DECnet Phase IV高层267
26.9 DECnet/OSI高层协议268
27.2 传统SNA环境271
第二十七章 IBM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协议271
27.1背景271
27.3 IBM的对等网络276
27.4 基本信息单元(BIU)格式282
27.5 路径信息单元(PIU)格式283
第二十八章 Internet协议286
28.1 背景286
28.2 Internet协议(IP)287
28.3 地址解析协议(ARP)295
28.4 互联网络路由选择296
28.5 互联网络控制消息协议(ICMP)297
28.6 传输控制协议(TCP)298
28.7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302
28.8 互联网络协议中的应用层协议303
第二十九章 NetWare协议305
29.1 背景305
29.2 NetWare介质访问305
29.3 互联网络数据包交换(IPX)306
29.4 IPX封装类型307
29.5 服务公告协议(SAP)308
29.7 NetWare高层协议和服务309
29.6 NetWare传输层309
29.8 IPX数据包格式311
第三十章 开放系统互联(OSI)协议313
30.1 背景313
30.2 OSI网络协议313
第三十一章 Banyan VINES322
31.1 背景322
31.2 介质访问322
31.3 网络层323
31.5 高层协议329
31.4 传输层329
第三十二章 Xerox网络系统(XNS)331
32.1 背景331
32.2 XNS层次概述331
32.3 介质访问332
32.4 网络层332
32.5 传输层334
32.6 高层协议335
33.1 背景339
第三十三章 边缘网关协议(BGP)339
第六部分 路由选择协议339
33.2 BGP的工作原理340
33.3 BGP路由选择341
33.4 BGP消息类型342
33.5 BGP数据包格式343
第三十四章 增强型IGRP347
34.1 背景347
34.2 增强型IGRP的性能347
34.3 处理过程和技术的基础348
34.4 路由选择的概念349
34.5 增强型IGRP数据包类型351
第三十五章 IBM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路由选择353
35.1 背景353
35.2 IBM SNA会话连接器353
35.3 IBM SNA传输组(TG)354
35.4 IBM SNA解析和虚路由354
35.5 IBM SNA服务进程等级(COS)355
35.6 IBM SNA子域路由选择357
35.7 IBM高级对等网络(APPN)路由选择359
第三十六章 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IGRP)364
36.1 背景364
36.2 IGRP协议的特性364
第三十七章 IP多目传送368
37.1 背景368
37.2 互联网络组员协议(IGMP)368
37.3 IP多目传送路由选择协议368
第三十八章NetWare链路服务协议(NLSP)372
38.1 背景372
38.2 NLSP分层路由选择373
38.3 NLSP工作原理376
38.4 NLSP分层寻址377
38.5 NLSP hello数据包378
第三十九章 开放系统互联(OSI)路由选择协议382
39.1 背景382
39.2 末端系统到中间系统(ES-IS)383
39.3 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IS-IS)385
39.4 集成IS-IS387
39.5 域间路由选择协议(IDRP)388
40.1 背景390
第四十章 开放最短路径先优(OSPF)390
40.2 路由选择层次391
40.3 SPF算法393
40.4 OSPF数据包格式394
40.5 附加的OSPF性能395
第四十一章 资源保留协议(RSVP)396
41.1 背景396
41.2 RSVP数据流396
41.3 RSVP服务质量(QOS)398
41.5 RSVP保留方式399
41.4 RSVP会话启动399
41.6 RSVP软状态的实现401
41.7 RSVP操作模式401
41.8 RSVP消息404
41.9 RSVP数据包格式406
第四十二章 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409
42.1 背景409
42.4 RIP稳定性410
42.3 RIP路由选择计量标准410
42.2 路由选择更新410
42.5 RIP计时器411
42.6 RIP数据包格式411
第四十三章 简单多目传送路由选择协议(SMRP)414
43.1 背景414
43.2 SMRP多目传送服务416
43.3 SMRP事物处理实例422
43.4 SMRP数据包格式423
第四十四章 IBM网络管理427
44.1 背景427
第七部分 网络管理427
44.2 IBM网络管理功能的范围428
44.3 IBM网络管理体系结构430
44.4 IBM网络管理平台431
第四十五章 远程监控(RMON)433
45.1 背景433
45.2 RMON组433
第四十六章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436
46.1 背景436
46.2 SNMP基本组件437
46.4 SNMP管理信息库(MIB)438
46.3 SNMP基本命令438
46.5 SNMP和数据表示法440
46.6 SNMP版本1(SNMPv1)440
46.7 SNMP版本2(SNMPv2)442
46.8 SNMP管理443
46.9 SNMP安全443
46.10 SNMP互操作能力444
46.11 SNMPv1消息格式445
46.12 SNMPv2消息格式446
网络互联术语及缩写词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