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通史 古代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医学通史 古代卷
  • 李经纬,林昭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436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32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7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医学通史 古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绪论1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16

第一节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6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16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17

第二节 原始人类的体质和健康状况18

一、原始人类体质的演变18

二、原始人类的疾病19

三、原始人类的寿命21

第三节 原始人类生活方式的演进与医药卫生22

一、火的使用对改善人类生活的意义22

二、衣着演进与人类健康的关系23

三、居住条件改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23

四、婚姻制度的进步及其卫生保健意义24

五、原始人类的思维、语言与医药卫生25

第四节 生产工具与医疗器具25

一、石器与砭石25

二、骨器及其在医疗上的应用26

三、原始社会的人工致畸技术26

一、植物药的发现和使用27

第五节 药物的发现和使用27

二、动物药的发现和使用28

三、矿物药的发现28

第六节 医疗技术的创造与使用28

一、针灸疗法的起源28

二、外治法与按摩导引的起源29

第七节 关于医学的起源29

一、本能与医学30

二、实践与医学30

三、医源于圣31

四、思维、巫术与医学31

第八节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32

第九节 原始医药卫生经验的传承35

一、集体的行为传承35

二、原始思维与原生巫教的传承36

三、神话传说的传承37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医学38

第一节 卫生保健41

一、个人卫生41

二、环境卫生43

第二节 商周医事制度44

一、宫廷医生的分工44

二、医政组织45

一、对人体的认识47

第三节 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47

二、对疾病的认识49

第四节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53

一、疾病的诊断53

二、疾病的治疗53

第五节 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56

一、天然药物知识的积累56

二、酒的发明和药用57

三、汤液的创制及意义58

第六节 巫与医药的关系58

一、巫医及其职业58

二、卜筮所涉及的诊疗知识59

三、白巫术中的医药活动60

四、医巫的流变与趋势6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63

第一节 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65

一、卫生保健65

二、疾病预防67

第二节 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67

一、本草知识的丰富67

二、方剂学的萌芽70

第三节 临床各科成就71

一、内科72

二、外科74

三、骨伤科77

四、妇产科80

五、小儿科81

六、五官科82

七、针灸按摩科83

八、法医学84

第四节 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86

一、脏象学说87

二、气血精津液学说88

三、经络学说89

四、病因病机学说92

五、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94

第五节 军事医学96

一、军队中巫医和方士的设置96

二、选拔士兵的体质及技艺标准97

三、营地的选择97

四、对伤病员的安置——临时伤兵医院97

五、对伤病员巡视及医护不力者的处罚98

六、毒物在战争中的应用98

七、春秋战国时的战伤救治98

第六节 医学著述99

一、简书《万物》99

二、马王堆出土医书100

三、江陵张家山医简105

四、《黄帝内经》107

第七节 医学家传记110

一、医缓110

二、医和110

三、医?111

四、文挚111

五、秦越人(附:长桑君、子阳、子豹等)111

第四章 秦汉时期医学113

一、秦代的医事制度115

二、两汉的医事制度115

第一节 医事制度115

三、秦汉医事律令117

第二节 卫生保健、疾病预防与尸体保护118

一、卫生保健118

二、疾病预防119

三、尸体处理与防腐技术的发展119

第三节 药物与方剂成就123

一、《神农本草经》等反映的药物成就124

二、丹药与石药125

三、《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126

第四节 临床各科成就127

一、伤寒的研究、总结与发展127

二、内科杂病的研究与进展129

三、外科、骨伤科与皮肤科132

四、妇产科136

五、小儿科137

六、五官科138

七、口腔科138

八、针灸科139

九、法医140

第五节 医史研究与文献整理141

一、《史记》中的医家传记141

二、医药文献的整理142

一、岁时、人生礼仪与医药文化143

第六节 风俗习尚与医药文化143

二、思想风俗与医事活动145

三、医学及其风俗的文化取向146

第七节 早期的医药交流147

第八节 少数民族医学149

一、藏医学150

二、维医学151

三、壮医学152

四、苗医学156

第九节 军事医学158

一、军事体育训练158

四、军队传染病的隔离159

三、战时伤病员的医疗与运送159

二、汉代边防军的医疗设施159

五、对于寒冷的防御160

六、战伤救治160

第十节 医学著述160

一、《黄帝八十一难经》160

二、《神农本草经》161

三、《治百病方》162

四、《周易参同契》162

五、《伤寒杂病论》163

第十一节 医学家传记164

一、淳于意164

三、涪翁与程高、郭玉165

二、苏耽165

四、韩康166

五、壶翁与费长房166

六、张仲景166

七、华佗168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169

第一节 医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171

一、医事制度171

二、医学教育172

三、卫生保健173

一、内科175

第二节 临床各科医疗经验的积累175

二、外科178

三、骨伤科180

四、妇产科181

五、儿科183

六、口腔科184

七、针灸科184

八、急救医学187

九、法医学189

第三节 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189

一、文献整理研究189

二、脉学的总结191

第四节 药物学的丰富与发展193

一、本草学193

二、炮制学197

第五节 服石与炼丹199

一、服石与石发200

二、炼丹术与医药化学203

第六节 少数民族医学206

一、藏医学206

二、彝医学207

三、维医学208

四、壮医学209

一、军医的设立210

第七节 军事医学210

二、士卒的体检211

三、有关军队多发病及流行病的记载211

四、创伤的诊断和治疗212

第八节 中外医学交流212

一、中印医学交流212

二、中日医学交流213

三、中朝医学交流213

四、与其他国家的医学交流214

第九节 医学著作214

一、《脉经》214

二、《针灸甲乙经》215

三、《肘后备急方》216

四、《名医别录》217

五、《本草经集注》218

六、《刘涓子鬼遗方》218

七、《小品方》218

八、其他医书219

第十节 医学家传记219

一、董奉219

二、王叔和220

三、皇甫谧220

四、葛洪221

七、陶弘景222

五、秦承祖222

六、王珉222

八、全元起223

九、于法开223

十、胡道洽224

十一、李修224

十二、释昙鸾224

十三、羊欣224

十四、甘?之224

十五、褚澄224

十六、徐之才224

十九、范汪225

十七、王显225

十八、姚僧垣225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226

第一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229

一、医事制度229

二、医学律令232

三、官修医书药典234

四、医学教育235

第二节 卫生保健和养生237

一、卫生保健237

二、养生与防治老年病238

第三节 病因证候学的总结239

一、逐个病研究,探索病因240

二、注重客观症状的观察和描述241

三、证候分类与鉴别242

四、证候与病因结合,证候与脏腑变化联系242

五、注意预后分析243

第四节 临床医学的发展243

一、内科243

二、外科248

三、骨伤科252

四、妇产科254

六、五官科259

七、口腔科260

八、针灸和按摩科262

九、法医学264

第五节 药物学266

一、药物学的发展266

二、方剂学的成就269

三、食疗学的发展270

第六节 少数民族医学271

一、藏医学的发展271

二、丁零、高车、回?、维医学的发展273

三、壮医学的发展277

第七节 军事医学280

三、战时伤病员医疗运送与抚恤281

一、军队中的医药组织281

二、士兵的选择281

四、行军及宿营卫生的注意282

五、有关军队多发病及流行病的记载282

第八节 中外医药交流283

一、中朝医药交流283

二、中日医药交流284

三、中越医药交流285

四、中印医药交流286

五、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287

六、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医药交流288

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医药交流289

第九节 医学著作290

一、《诸病源候论》290

二、《四海类聚方》291

三、《黄帝内经太素》291

四、《备急千金要方》292

五、《新修本草》292

六、《千金翼方》293

七、《月王药诊》294

八、《本草拾遗》295

九、《食疗本草》295

十一、《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96

十、《外台秘要》296

十二、《四部医典》297

十三、《传信方》298

十四、《理伤续断方》298

十五、《经效产宝》298

十六、《食医心鉴》299

十七、《颅卤经》299

十八、敦煌文物中的医学史料299

第十节 医学家传记305

一、许胤宗305

二、甄权305

五、杨上善306

三、甄立言306

四、巢元方306

六、孙思邈307

七、张宝藏308

八、苏敬308

九、崔知悌308

十、张文仲309

十一、孟诜309

十二、韦讯309

十四、陈藏器310

十五、鉴真310

十三、王焘310

十六、秦鸣鹤311

十七、宇陀宁玛·元丹贡布311

十八、王冰312

十九、刘禹锡313

二十、蔺道人313

二十一、昝殷313

二十二、甘伯宗314

二十三、李?314

二十四、韩保升314

第七章 两宋时期医学315

一、医政法令317

第一节 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317

二、医事制度318

三、医学教育320

第二节 校正医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322

一、政府编纂、校正、颁行的医书322

二、校正医书局与医书校刊322

三、政府颁印的医书323

四、书商与医家个人刊刻的医书324

第三节 卫生保健与养生324

一、卫生保健324

二、养生326

一、解剖学327

第四节 基础医学的进展327

二、病因学和诊断学329

三、《伤寒论》的整理研究332

四、运气学说的兴盛334

第五节 药物学方剂学的发展337

一、宋代药物学发展的成就与特点337

二、综合性大型本草著作337

三、丰富多彩的民间本草著作340

四、方剂学的成就343

第六节 法医学344

一、死亡与尸体现象认识水平的提高344

三、机械性窒息鉴别方法的进步345

二、机械性损伤检验方法的进步345

四、活体检查技术的成就346

五、宋代的检验制度347

第七节 临床各科成就348

一、内科348

二、外科与皮肤科351

三、骨伤科355

四、妇产科356

五、儿科358

六、五官科360

七、口腔科361

八、针灸科362

第八节 军事医学364

一、军士的选择364

二、部队医生的派遣365

三、“医药院”(地方军医院)的设立366

四、预防中毒、饮水选择及军粮保管366

五、部队疫病的防治及药物的供给367

六、伤病员的医疗与运送367

第九节 中外医药交流368

一、中朝医药交流368

二、中日医药交流369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370

四、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371

第十节 医学著作373

一、《太平圣惠方》373

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74

三、《养老睾亲书》374

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75

五、《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75

六、《月光》376

七、《史载之方》376

八、《伤寒微旨论》376

九、《伤寒总病论》377

十、《小儿药证直诀》377

十二、《圣济总录》378

十一、《南阳活人书》378

十三、《本草衍义》379

十四、《普济本事方》379

十五、《鸡峰普济方》380

十六、《幼幼新书》380

十七、《伤寒百证歌》381

十八、《苏沈良方》381

十九、《小儿卫生总微论方》381

二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381

二十一、《医说》382

二十二、《集验背疽方》382

二十五、《妇人大全良方》383

二十三、《历代名医蒙求》383

二十四、《针灸资生经》383

二十六、《洗冤集录》384

二十七、《外科精要》384

二十八、《济生方》384

二十九、《仁斋直指方论》385

三十、《配方百篇》385

第十一节 医学家传记385

一、马志385

二、刘翰385

四、洛钦·仁钦桑布386

三、孙用和、孙奇、孙兆386

六、许希387

七、掌禹锡387

八、林亿387

五、王惟一387

九、高保衡388

十、郭雍388

十一、陈承388

十二、唐慎微388

十四、韩祗和389

十五、寇宗爽389

十三、庞安时389

十六、朱肱390

十七、苏颂390

十八、钱乙391

十九、杨介391

二十、董汲391

二十一、陈师文392

二十二、史堪392

二十三、王贶392

二十四、张涣392

二十八、宇陀萨玛·元丹贡布393

二十七、陈言393

二十五、许叔微393

二十六、王执中393

二十九、王继先394

三十、朱端章394

三十一、施发394

三十二、崔嘉彦395

三十三、王介395

三十四、李迅395

三十五、宋慈395

三十六、陈文中396

三十七、陈衍396

四十、陈自明397

三十八、杨士瀛397

三十九、严用和397

第八章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399

第一节 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401

一、医事制度401

二、医学教育402

第二节 卫生保健404

第三节 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405

一、刘完素的“火热”学说405

二、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与易水学派407

三、张从正的“攻邪”学说409

四、李杲的脾胃内伤论410

五、朱震亨“阳有余阴不足”论412

六、金元医学争鸣创新的评价414

第四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416

一、《内经》的研究416

三、《伤寒论》的研究417

四、诊断学研究419

第五节 临床各科成就419

一、内科杂病419

二、妇产科422

三、小儿科424

四、外科与皮肤科425

五、骨伤科429

六、针灸科432

七、眼耳鼻喉与口腔科434

八、法医学436

第六节 药物学和方剂学439

一、药物学439

二、方剂学441

第七节 少数民族医学史443

一、藏医学443

二、蒙医学444

三、维医学447

四、傣医学448

二、阿拉伯医药机关的设立450

一、正骨金镞科的独立450

第八节 军事医学450

三、安乐堂的设立451

四、士兵的选择451

第九节 中外医药交流452

一、与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医药交流452

二、与欧洲、印度、非洲的医药交流456

三、与朝鲜的医药交流457

四、与日本的医药交流457

五、与东南亚各国的医药交流458

六、中外医药交流的评价458

二、《素问玄机原病式》459

第十节 医学著作459

一、《注解伤寒论》459

三、《儒门事亲》460

四、《医学启源》461

五、《内外伤辨惑论》461

六、《阴证略例》462

七、《脾胃论》462

八、《兰室秘藏》463

九、《卫生宝鉴》464

十、《标幽赋》464

十一、《此事难知》464

十三、《饮膳正要》465

十二、《无冤录》465

十四、《外科精义》466

十五、《永类钤方》466

十六、《世医得效方》466

十七、《十四经发挥》467

十八、《格致余论》467

十九、《局方发挥》468

二十、《回回药方》468

第十一节 医学家传记469

一、成无已469

二、刘完素469

三、张元素470

四、张从正471

五、李杲472

六、窦默472

七、罗天益473

八、爱薛473

九、王好古474

十、许国祯474

十一、忽化泰474

十二、曾世荣475

十三、杜本475

十四、王与475

十六、忽思慧476

十五、朱震亨476

十七、危亦林477

十八、沙图穆苏477

十九、滑寿477

二十、葛乾孙478

二十一、齐德之478

第九章 明代医学479

第一节 医事制度483

一、中央的医药机构483

二、宫廷医事制度485

三、地方医事制度485

第二节 医学教育486

四、民间医学团体486

一、太医院医生的来源487

二、太医院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487

三、太医院医生的待遇488

四、地方医学教育489

五、民间医学教育489

第三节 卫生保健489

一、对职业病的认识及防治措施489

二、反映在民俗中的卫生观念与预防措施490

三、航海卫生保健490

四、养生思想的发展491

一、人痘接种术的发明492

第四节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与传染病学的进步492

二、吴有性对传染病理论的创造性发展493

第五节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496

一、药物学的迅速发展496

二、方剂学的成就503

第六节 医学基础研究的发展505

一、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505

二、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与发展508

三、医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510

四、医史研究511

五、明代的全书、类书、丛书和入门书512

一、内科杂病513

第七节 临床医学成就513

二、妇产科517

三、儿科518

四、外科521

五、皮肤科525

六、骨伤科526

七、针灸学528

八、眼科与耳鼻喉科530

九、口腔科531

十、法医学532

一、京军及内地卫所的军医534

第八节 军事医学534

三、海军军医535

四、军队医疗工作制度535

二、边境卫所中的军医535

五、军队医生的训练536

六、军中药物供应537

七、营房及养济院537

八、火药灼伤的治疗537

第九节 中外医学交流537

一、中朝医学交流537

二、中日医学交流539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540

一、《普济方》544

四、中国与东南亚医药交流544

第十节 医学著作544

二、《明医杂著》545

三、《本草品汇精要》545

四、《医学正传》545

五、《针灸聚英》546

六、《解围元薮》546

七、《古今医统大全》546

八、《医学纲目》547

九、《医学入门》547

十一、《本草纲目》548

十、《赤水玄珠全集》548

十二、《万病回春》549

十三、《名医类案》549

十四、《古今医统正脉全书》550

十五、《针灸大成》550

十六、《证治准绳》551

十七、《外科启玄》552

十八、《外科正宗》552

十九、《济阴纲目》553

二十、《景岳全书》553

二十三、《瘟疫论》554

二十二、《医宗必读》554

二十一、《霉疮秘录》554

二十四、《一草亭目科全书》555

二十五、《审视瑶函》555

第十一节 医学家传记555

一、戴思恭555

二、王履556

三、楼英557

四、熊宗立557

五、虞抟557

八、汪机558

七、王纶558

六、韩?558

九、薛已559

十、万全559

十一、高武560

十二、李时珍560

十三、徐春甫563

十四、李梃563

十五、龚廷贤563

十六、孙一奎564

十七、方有执564

十九、马莳565

十八、杨济时565

二十、缪希雍566

二十一、吴昆566

二十二、陈司成566

二十三、武之望567

二十四、王肯堂567

二十五、陈实功568

二十六、吴有性568

二十七、张介宾569

二十八、赵献可570

二十九、李中梓570

三十、沈之问571

第十章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572

第一节 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574

一、医事制度574

二、医学教育576

第二节 温病学说的发展和预防保健577

一、温病学说的发展与成熟577

二、人痘接种术的推广与历史意义582

三、卫生保健586

第三节 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587

一、《内经》587

三、《伤寒论》与《金匮要略》589

二、《难经》589

第四节 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596

一、解剖学及大脑的新知识596

二、诊断学597

三、医学史著述及资料600

第五节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600

一、药物学600

二、方剂学603

第六节 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605

一、启蒙医书605

二、入门方书605

三、《吴医汇讲》605

一、内科杂病606

第七节 临床医学的成就606

二、妇产科609

三、儿科611

四、外科613

五、骨伤科617

六、针灸与推拿620

七、眼科621

八、口腔科622

九、法医学623

一、蒙医学627

第八节 少数民族医学627

二、维医学629

三、藏医学631

四、壮医学632

五、苗医学634

六、彝医学636

第九节 台湾医学637

一、台湾巫医时代及原住民医药638

二、台湾中医药学之发展641

三、台湾与内陆的医药交流645

四、荷兰据台时期的医学646

五、台湾早期的教会医学646

六、日本占领时期的台湾医学648

一、部队军医的派遣655

第十节 军事医学655

二、将士的考选与训练656

三、对渎职医官及官员的处分656

四、对严寒酷暑所致疾病的预防656

五、对火器伤的治疗656

第十一节 中外医药交流657

一、中朝医药交流657

二、中日医药交流658

三、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医药交流661

一、《尚论篇》667

二、《伤寒来苏集》667

四、中国与东南亚医药交流667

第十二节 医学著作667

三、《本草崇原》668

四、《证治汇补》668

五、《本草备要。668

六、《冯氏锦囊秘录》668

七、《本经逢原》669

八、《张氏医通》669

九、《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669

十二、《外科证治全生集》670

十三、《目经大成》670

十、《金匮要略心典》670

十一、《医学心悟》670

十四、《医宗金鉴》671

十五、《温热论》671

十六、《湿热条辨》672

十七、《幼幼集成》672

十八、《医学源流论》672

十九、《本草从新》672

二十一、《续名医类案》673

二十二、《杂病源流犀浊》673

二十、《本草纲目拾遗》673

二十三、《疯门全书》674

二十四、《温病条辨》674

二十五、《医学三字经》674

二十六、《疡科心得集》675

二十七、《伤科补要》675

二十八、《伤寒贯珠集》675

二十九、《傅青主女科》675

三十、《医林改错》676

三十一、《重楼玉钥》676

一、喻昌677

第十三节 医学家传记677

二、傅山677

三十二、《医方集解》677

三十三、《厘正按摩要术》677

三、张志聪678

四、汪昂678

五、张璐678

六、柯琴679

七、李延罡679

八、吕留良679

九、周扬俊679

十、尤怡680

十一、薛雪680

十二、叶桂680

十四、戴天章681

十三、徐大椿681

十五、黄元御682

十六、吴仪洛682

十七、赵学敏682

十八、俞根初683

十九、萧晓亭683

二十、吴瑭683

二十一、余霖683

二十二、陈修园684

二十三、王清任684

二十四、王士雄685

附录一 中外医事年表686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7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