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服装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服装学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1177631.jpg)
- 李当岐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6510X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81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服装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服装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4.被服1
5.成衣1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什么是服装1
一、基本概念1
1.衣裳1
2.衣服1
3.服饰1
7.时装2
6.服装2
10.制服3
9.高级成衣3
8.高级时装3
11.裁剪法4
12.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5
14.服装表演6
13.原型裁剪6
(一)衣是人的第二皮肤8
二、基本性质8
1.服装的物质性9
(二)服装的物质性与精神性9
2.服装的精神性10
图1-2复活节岛女性身体前后的刺青纹样11
图1-3裸态装身与覆盖装身的比较11
图1-6头部变形——用夹板使婴儿头变形的中美洲的奇奴克妇女12
图1-4瘢痕文身(盛装的黑人姑娘)12
图1-5头部变形——头盖骨的变形12
图1-9身体变形——1600年的铁制紧身胸衣13
图1-7头部变形——用夹板使头部变形的中美洲妇女13
图1-8身体变形——克里特岛发现的女神像13
图1-10身体变形——1886年的紧身胸衣的广告14
图1-11身体变形——紧身胸衣对女体的影响14
图1-12身体变形——像蜂一样细腰的巴布亚人15
图1-13身体变形——我国清代妇女的缠足16
图1-14身体变形——欧洲四个不同时期的女装形态17
图1-15人类的覆盖装身——缠腰布17
图1-16人类的覆盖装身——小围裙17
图1-17人类的覆盖装身——裙子18
图1-19人类的覆盖装身——斗篷、披肩18
图1-18人类的覆盖装身——卷衣18
图1-22人类的覆盖装身——直身长袍19
图1-20人类的覆盖装身——丘尼克(筒形长袍)19
图1-21人类的覆盖装身——背心19
图1-23人类的覆盖装身——中国的袍服20
图1-24明代《三才图会》所绘的十二章纹样22
(一)服装学与服装教育23
三、服装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3
2.我国的服装教育23
1.服装学的建立23
(二)服装学的研究对象24
(三)服装学的研究方法25
第二章 服装的起源与目的人类为什么要穿衣?25
(四)服装学的研究领域25
图1-25小川安朗的服装学体系27
一、裸态时代28
图2-1南方古猿29
图2-2北京猿人29
二、服饰的始创30
图2-3西班牙东部崖壁画中的人物形象32
图2-6西班牙东部崖壁画中“围着腰布的女人”32
图2-4西班牙东部崖壁画中穿吊钟形裙子的“舞女们”32
图2-5西班牙东部崖壁画中“母与子”的形象32
图2-7西班牙东部崖壁画中“穿半截裤的男子”33
图2-8北非中部塔希里岩壁画中“戴面罩的女人”33
图2-9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彩绘纺轮34
图2-10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刻花对鸟纹骨梭34
图2-11西安半坡新石器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各种编、纺织物印痕35
图2-12江苏吴县草鞋山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的葛布36
三、服装起源诸学说36
(一)生体保护说37
1.气候适应说37
2.人体保护说37
(二)人体装饰说38
1.护符说38
3.审美说39
2.象征说39
4.性差说39
图2-13新赫布里底群岛的男子(用布把阴茎包起来呈管状,用皮带系在腰里)40
图2-14安东尼奥·诺瓦盖罗肖像(蕉枉尼·巴奇斯塔·莫罗尼作于1565年)41
图2-15刚果妇女臀部装饰的“耐葛比”42
图2-16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安德莱克莱究受刚果妇女的“耐葛比”启发设计的结婚礼服42
(三)羞耻说42
四、服装的目的44
1.两种方向45
图2-17不同文化形态下表现出的羞耻部位的差异(左侧是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的舞女,右侧是伊斯兰教文化圈中的舞女)45
(一)生理卫生的目的45
2.服装种类及其特色46
(四)道德仪礼的目的46
(三)装饰审美的目的46
1.方向46
2.服装种类及其特色46
2.服装种类及其特色46
2.服装种类及其特色46
(二)生活行动的目的46
1.两种方向46
1.方向46
1.方向47
2.服装种类及其特色47
(六)扮装拟态的目的47
(五)标识类别的目的47
1.方向47
2.服装种类及其特色47
第三章 服装的分类穿了些什么51
一、衣料简述51
(一)纤维以前51
(二)天然纤维的利用51
1.长纤维时代51
2.纺、绩技术的发明52
(三)纺织技术的机械化52
3.短纤维的利用52
(四)人造纤维的发明53
(一)原料类别56
二、衣料的种类及性能56
1.衣物上的区分57
(二)服用类别57
2.性能上的区分57
3.着装上的区分57
5.从染法上分58
(三)织造类别58
4.功能上的区分58
1.从原料上分58
2.从形态上分58
3.从织纹组织上分58
4.从设计类别上分58
6.从用途上分58
(四)纤维的种类58
(五)衣料的性能60
三、衣物的分类63
(一)从机能上分63
1.衣服63
2.附属品63
3.装饰品63
4.携带品63
(四)从社会性上分64
3.着装别64
4.部位别64
1.职能别64
(三)从气候上分64
1.季节别64
2.地域别64
3.气象别64
2.制度别64
3.扮饰别64
(五)从民族性上分64
(二)从人体上分64
1.年龄别64
2.性别64
2.半成形类65
(六)从历史性上分65
(七)从制作方式上分65
(一)从成形程度上分65
四、衣物形态上的分类65
3.成形类65
(二)从成形状态上分65
1.形态依存型65
(八)从材料上分65
1.非成形类65
2.形态固定型66
五、服装形态的分类66
(一)从着装方式上分66
1.佩戴型66
2.系扎型66
3.挂覆型66
4.缠裹型66
5.垂曳型66
6.贯头型66
7.包裹型67
8.体型型67
(二)从着装状态上分67
1.轻装型、重装型67
2.膨大型、缩小型67
图3-119世纪60年代的女装(重装)与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轻装)67
图3-2文艺复兴时期的男女装形态上的对比68
3.上重下轻型、上轻下重型68
4.后出型、裾引型、夸肩型、夸臀型68
图3-3非洲霍屯都族妇女的凸臀与19世纪末西欧流行的“巴斯尔”样式69
图3-4后下摆曳地的女装(19世纪末)69
5.硬衣型、软衣型70
6.重叠型、单衣型70
图3-5夸张肩部的男装(16世纪)70
图3-6夸张肩部的女装(1825—1850)70
图3-7夸张臀部的18世纪女装71
图3-8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衬裙式女装(1795—1803)71
(三)从衣与人体的关系上分72
1.接体型、离体型72
2.贴身型、宽松型72
3.紧缚型、开放型72
4.前开型、前封型72
5.覆盖型、裸出型72
6.分离型、一体型72
图3-9唐·周昉《簪花仕女图》中广袖衣裙、帔帛、执拂尘的女子72
(四)从服装外形上分73
图3-10西洋服装史上女装外形的变迁78
4.前开型79
5.体形型79
(六)现代服装的用途分类79
第三章 人体着装与服装的机能如何穿衣79
(五)小川安朗的五种基本服装类型79
1.腰布型79
2.挂布型79
3.贯头型79
图3-12不同用途的现代女服(二)83
图3-11不同用途的现代女服(一)83
图3-14不同用途的现代女服(四)84
图3-13不同用途的现代女服(三)84
图3-15不同用途的现代女服(五)85
图3-16男子西式礼服86
一、人体与衣88
(一)人体的基本构造88
(二)体型的三要素88
图4-1人体骨骼结构(正面)89
图4-2人体骨骼结构(背面)90
图4-3人体骨骼结构(侧面)91
图4-4人体表层肌肉(正面)92
图4-5人体表层肌肉(背面)93
图4-6(a)骨骼相同、体型相异的例子(男性)94
(三)体型的分类94
图4-7人体各部的皮下脂肪厚95
图4-6(b)骨骼相同、体型相异的例子(女性)95
图4-8克莱奇玛的三种体型分类96
图4-9女性人体的纵切断体型97
图4-10女性人体的横切断体型97
图4-11女性体干的横切断体型98
(四)人体比例与体型98
图4-12女性标准型、消瘦型、肥满型的横切断体型之比较98
图4-14人的唇型的分类99
图4-15人的耳、鼻型分类99
图4-13人的脸型分类99
图4-16建筑家、画家LeCorbusier'的人体比例模式图100
(五)体型上的人种差100
图4-17Zeising的人体比例模式图100
图4-19Fritz的人体比例标准图(以脊柱长为基准)101
图4-18古埃及的人体比例101
图4-20米罗岛的维纳斯的计测值及其比例102
(六)体型上的地域差103
图4-21Cousin的八头身比例103
图4-22Straz的人体比例103
图4-23不同人种的侧面头像比较104
图4-24不同人种的人体比例比较105
图4-25不同人种身体各部比例的比较105
图4-26人各年龄段体型变化比较106
(七)体型上的年龄差106
图4-28少年儿童的身体成长与比例107
图4-27新生儿与成人的比较107
(八)体型上的左右差108
图4-30颜面的左右差109
(九)体型上的性差109
图4-29横断体型上表现出的左右差109
图4-32男女皮下脂肪厚的年龄变化110
图4-31男女背部体型的比较110
图4-33男女侧面体型的比较111
图4-34男女标准体型的比较111
(十)体型观察112
图4-35男女骨盆的比较112
图4-36女性侧面体型113
图4-37男性侧面体型114
图4-38美国女性侧面体型年龄段区分115
图4-39不同体型的衣服原型(一)115
图4-39不同体型的衣服原型(二)116
图4-40女性下肢的体型差116
图4-41女性躯干的四种类型117
图4-42女性乳房形状分类117
图4-43肩关节可动域118
(十一)动作引起的体型变化118
图4-44股关节可动域119
图4-45颈椎可动域119
图4-46胸椎、腰椎可动域120
图4-47膝关节可动域120
图4-48肘关节可动域121
图4-49脚腕关节可动域121
(十二)体型的抽象表达与成衣号型表示121
图4-50手腕关节可动域121
图4-51运动引起的皮肤变化122
(十三)体型的立体表现与服装人台的开发125
图4-52美国的女体人台139
图4-53法国的女体人台139
图4-54日本KYPRIS的A体型人台和Y体型人台140
图4-55日本KYPRIS准裸体人台和分腿人台141
图4-56日本AMIECA公司的女体人台142
2.着装状态143
(一)着装目的与着装心理143
1.求变心理与求同心理143
2.追求容仪化的心理与追求安易化的心理143
3.自我扩张的心理143
(二)着装行为143
1.穿用143
3.脱衣143
二、人类的着装行为143
3.遮盖144
(四)人体的方向性与着装状态144
1.包裹144
3.前方性144
4.后曳性144
2.装饰144
1.上方性144
2.下方性144
(三)着装方法144
5.左右性145
图4-57人体的上方性145
图4-58人体的下方性(文艺复兴时期的女鞋“乔品”chopin,最高者可达50cm)146
(五)脱衣行为146
1.脱衣的目的146
2.脱衣方法147
3.脱衣类别的划分147
4.从自然裸态到脱衣裸态148
三、服装的机能149
(一)服装机能的分类149
(二)服装的机能与相关的学科领域150
1.服装的适应气候机能152
(三)服装的防护机能152
图4-59气流与快感温度的关系153
图4-60感觉温度图表154
图4-61快感带图154
图4-62人体各部出汗量比率(供试体中A~D为男子,E~J为女子)157
图4-63衣服内的人工气候层158
图4-64含气率近似的材料的热传导度和厚度的关系160
2.服装的护身机能168
(四)服装的适应机能169
1.人体的运动机能与服装的动作适应规律169
图4-65哥特式建筑与同期的女装造型171
2.服装的环境适应规律171
3.服装对于住居的适应171
图4-66洛可可时期的室内装饰与同时期的女装172
图4-67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那高耸的烟囱与同时期男子戴的礼帽172
(五)服装的审美机能172
1.形态美173
2.色彩美174
图4-68男女西服领子和驳头处的角174
3.动态美174
(六)服装的容仪机能175
(七)服装的标识机能175
1.形态标识176
3.色彩标识176
4.材料质感标识176
5.标识内容176
2.数量标识176
(八)扮饰机能177
图4-69假装的巫师(法国西南部的洞窟壁画)178
2.构造耐久178
3.材质耐久178
第四章 服装的变迁及其规律如何变化?178
(九)耐久机能178
1.机能耐久178
一、服装变迁的形式180
二、服装的生态性变迁180
1.服装的自然发生181
2.服装的人为设定181
3.服装的分支派生181
(一)服装的发生181
4.服装的外来移植182
图5-1布莱扎(blazer)之树182
2.机能的成长183
(三)服装的盛衰变化183
(二)服装的成长183
1.形态的成长183
1.服装的流动184
5.服装的分化184
6.服装的退化、消亡184
2.服装的盛衰184
3.服装的转变184
4.服装的固定184
(一)内因与外因185
三、服装的历史性变迁185
(二)气候的制约186
(三)文明的移行186
(四)政治变革187
(五)经济的转变187
(六)法规的统制187
(七)宗教的影响188
(八)思潮的反映188
(九)战乱、和平的影响188
(十)科技的作用188
四、服装的地域性变迁189
(十一)实际生活的需求189
2.地方性的分支流入190
(二)民族(民俗)服装的发展和演变190
(一)民族(民俗)服装的发生190
2.独自习俗的形成和保存190
1.地方性的自然发生190
3.地方性的人为设定190
1.孤立隔绝环境的影响190
4.民族(民俗)服装的残存191
五、服装的规律性变迁191
5.民族服装与国际服装的共存191
3.内部成熟191
(一)顺应环境的规律192
(二)内因优越的规律194
(三)优势支配的规律195
(四)模仿流动的规律195
图5-2西欧青铜时代的衣服(丹麦出土,公元前2500—1500年)195
(六)逆行变化的规律196
(五)渐变惯化的规律196
(七)竞进反转的规律197
图5-3哥特式时期的男鞋“波兰那”198
(八)表衣脱皮的规律198
(九)形式升级的规律198
图5-4现代中央安弟斯印第安人的“乓乔”(poncho,贯头衣)199
(十)格式下降的规律199
(十一)系列分化的规律199
(十二)不用退化的规律200
(十三)无缘类同的规律200
图5-5贯头衣的形式分化200
图5-6面纱的无缘类同现象201
图5-7高底鞋的无缘类同现象201
图5-9泰拉戴尔菲葛岛的奥纳族(露肩的男人与全身包裹着的女人)202
图5-10非洲刚果男女服装上的对立(男子系腰绳,女子穿草裙)202
(十四)性别对立的规律202
图5-8高底鞋的无缘类同现象202
图5-11拜占庭时代的皇帝与皇后203
图5-13巴比伦国王的长袍204
(十五)融合消化的规律204
图5-12女性特征的男子装束204
(十六)停滞残存的规律204
(十七)孤立烂熟的规律204
(十八)不变固定的规律205
(十九)础型复归的规律205
(二十)国际同化的规律205
(一)何谓设计206
第六章 服装设计如何进行设计?206
一、设计的概念206
(二)设计的种类207
图6-1人、自然、社会的三角关系与设计207
(三)设计与诸学科208
(四)设计的三个阶段208
图6-2设计与诸学科之间的关系209
图6-3各种设计与诸学科之间的关系210
图6-4服装设计与诸学科之间的关系211
二、服装设计与服装设计师212
(一)服装设计的概念212
(二)服装设计的条件212
3.什么地方穿213
1.什么人穿213
2.什么时候穿213
4.什么场合穿214
5.为了什么穿214
(三)服装设计的过程214
图6-5现代成衣企业运作体系图217
(四)巴黎高级时装店的组织结构及其设计、经营方式217
1.高级时装店的组织结构217
图6-6现代成衣生产程序图219
图6-7工作室中的高级时装设计师迪奥尔与专属模特儿220
图6-8“巴伦夏加”高级时装店的组织结构221
2.高级时装店的经营方式222
(五)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服装设计师223
1.设计师的知识结构223
图6-9迪奥尔1953年发表的“郁金香形”225
2.设计师的人格魅力225
(一)形态的分类226
(二)点226
1.点的意义226
三、设计美的形式原理226
2.点的构成227
图6-10点的构成(一)228
图6-11点的构成(二)228
(三)线228
1.线的意义228
2.直线228
图6-12点在服装上的运用229
图6-13直线的三种形态229
图6-14直线的构成(一)230
3.直线的构成230
图6-15直线的构成(二)230
图6-16直线的构成(三)231
4.曲线231
5.曲线的构成232
图6-17相交直线的视觉引力232
图6-18折线的视觉引力232
1.面的意义233
(四)面233
图6-19直线的构成在服装上的应用233
图6-20几何学曲线234
图6-21自由曲线234
图6-22曲线的构成234
图6-23面的诞生和形成234
2.正方形235
3.正方形的构成235
4.三角形235
5.三角形的构成235
6.圆235
图6-24正方形的轻重感235
图6-25正方形的构成236
7.圆的构成237
8.曲面237
图6-27三角形的构成237
图6-26三角形237
(五)立体238
图6-28圆的构成240
图6-29立体的形成240
(六)形态美的形式原理240
1.反复、交替240
图6-30反复241
3.渐变241
2.节奏241
图6-31节奏242
4.比例242
图6-32数列的比例关系243
图6-33根矩形243
图6-34黄金分割244
5.对称244
7.对比245
8.调和245
6.平衡245
9.支配、从属及统一245
(七)错视及其利用246
1.角度、方向的错视246
图6-35角度的错视247
2.分割的错视247
图6-36分割的错视247
3.对比的错视248
图6-37对比的错视(一)248
图6-38对比的错视(二)249
图6-39上部过大的错视250
4.上部过大的错视250
图6-40反转的错视250
5.反转的错视250
图6-41视觉不统一的表现250
7.错视的利用251
四、服装色彩的美学原理251
6.其他错视251
图6-42发型与脸型251
(一)色彩学基础知识252
1.色彩的产生252
图6-43色彩的认识与表现过程252
2.色彩的混合253
3.色彩的三属性254
4.色立体254
图6-44孟谢尔色立体255
5.心理的色彩现象256
图6-45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及其单色三角形(一)、(二)258
6.色彩调和262
图6-472色相调和263
图6-48色相分离调和263
图6-46等值色环263
图6-50补色对菱形264
图6-49等间隔3色相调和264
(三)服装配色的美学原理265
(二)服装色彩的特性265
1.色彩性格的调和266
2.色彩面积的比例266
3.色彩的统一和变化267
5.色彩节奏267
4.色彩平衡267
9.肤色——不可忽视的条件色268
8.色彩间隔268
7.色彩的强调与点缀268
6.色彩的关联性268
(四)服装配色的社会作用269
五、服装设计的方法270
1.弥补缺点270
2.发扬优点270
3.寻求新的市场需求270
(一)调查研究法270
(四)转换法271
(二)极限法271
(三)逆向思维法271
(五)变更法271
(六)加减法271
(九)追踪法272
(八)联想法272
(七)综合法272
第七章 流行与时代服装流行的奥秘272
一、流行的概念273
(三)流行的过程274
(二)流行与模仿274
(一)流行与习惯274
二、流行的本质274
(四)流行的要素275
(五)流行的周期性275
三、流行的预测276
图7-120世纪女装裙长的周期性变化276
(三)人为创造的流行278
(一)自然回归型的流行278
(二)不规则的流行278
四、流行史上的三个阶段279
(一)产业革命前的流行279
(二)近代社会市民的流行279
(三)现代社会的流行279
(一)西梅尔的“下滴论”280
(二)水平流动论280
五、流行的领导者280
(三)下位文化层革新论281
(四)大众选择论281
六、最近几种流行现象的剖析282
(一)“薄、透、露”现象与裸露文化282
图7-2西欧中世纪的男女装284
(二)女装流行新动向——50年代样式的复兴287
图7-3克里斯羌·迪奥尔1947年2月发表的“新样式”289
图7-4克里斯羌·迪奥尔的“新样式”及其衣服的内部构造290
(三)名人效应与服饰流行290
图7-5克里斯羌·迪奥尔1952年发表的作品291
(四)牛仔装文化风行全球的奥秘293
1.牛仔装的诞生——从开始就具有国际性293
2.牛仔装的普及——从劳动服到时装294
3.设计师与牛仔装296
(五)环保意识与“生态学热”——一个不容忽视的流行倾向297
2.新的节俭意识298
1.回归自然,返朴归真298
1.一场耐人寻味的争论299
2.两度辉煌,三次危机299
(六)巴黎高级时装业的兴衰与20世纪的女装流行299
3.这杆大旗不能倒301
4.高级时装业的存在意义302
(七)历史的机遇——中国服装业将进入“腾飞期”303
附录 国外著名服装设计师简介307
参考文献及书目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