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99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99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1169539.jpg)
- 武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04902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808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173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99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新中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的回顾与思考1
一、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历程的简单回顾1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特点8
三、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25
四、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6
第一编 1949年~1957年:工业化的起步和向社会主义过渡43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背景和发展条件45
第一节 旧中国的经济遗产45
一、旧中国经济的特点45
二、新中国建立前旧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估计50
第二节 解放区经济和新中国经济纲领的确立68
一、解放区的经济体制及其影响68
二、新中国经济纲领的确立70
第三节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困难76
一、政治背景和条件76
二、经济背景和条件77
三、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国际环境8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85
第一节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建立和“统一财经”85
一、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建立及其职能85
二、“统一财经”和中央地方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88
三、计划管理制度的初步形成90
四、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92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和国营企业管理制度的确立97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97
二、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形成100
第三节 农村土地改革107
一、农村阶级划分标准和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107
二、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土地改革112
三、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的作用115
第四节 国家对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和管理办法117
一、调整工商业117
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直接管理121
三、国家对私营经济的间接管理办法125
第五节 合作社的整顿和发展132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社的方针政策132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对合作社的整顿134
三、国家对合作社的优惠和扶持137
四、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体制139
第六节 公私合营、中外合营以及外资企业的变革142
一、公私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142
二、金融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经营管理体制144
三、中外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145
四、取消原有外国在华企业的特权146
第七节 统制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149
一、摧毁旧的对外贸易体制150
二、外贸管理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能152
三、对外贸易运行及管理体制的形成153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156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156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效益情况156
二、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62
三、农轻重比重的变化168
第二节 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169
一、国内贸易的恢复和发展169
二、对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174
第三节 财政金融状况的根本好转178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的财政困难178
二、“开源节 流”和“用之得法”的措施180
三、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183
四、金融业走上正轨和存贷业务的扩大183
第四节 交通运输的恢复和建设189
一、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恢复和发展189
二、水运和民用航空的恢复和发展191
第五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3
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193
二、城市就业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提高197
三、文教卫生条件的改善199
四、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200
第四章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201
第一节 工业化的思路和现实条件201
一、中共中央关于工业化的思路201
二、工业化起步时的经济条件203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208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背景208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及其内容211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214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214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218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几个经济关系223
第四节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224
一、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形成225
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准备工作229
三、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235
四、稳步前进方针的提出和实施238
第五节 积极争取外援和对外援助242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来自苏联的援助242
二、“一五”期间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的经济援助245
三、中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援助248
第六节 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251
一、粮食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252
二、“统购统销”决策的形成254
三、“统购统销”的实施259
四、“统购统销”的双重后果262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264
第一节 工业化的推进和遇到的问题264
一、经济建设的进展264
二、工业快速增长面临的问题267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化进程的加快和迅速完成271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路的形成271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的加快273
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277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280
一、个体手工业改造形式的确定和初步进展280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和纠偏283
第四节 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287
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方式的确定287
二、“对资改造”的逐步进行290
三、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迅速实现291
四、资方人员的安排和“定息”296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改革设想和调整301
一、“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301
二、1957年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设想307
三、“一五”后期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认识的历史局限309
第六节 国营企业“党委领导制”的确立312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多种领导体制并存313
二、1953年以后推行“一长制”的情况318
三、党委领导制取代“一长制324
第七节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的变革328
一、新中国建立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形成328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330
第六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遗留的问题336
第一节 1956年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和“反冒进”336
一、冒进的形成及其原因336
二、“反冒进”的提出和初步实施342
三、“八大”前后的继续“反冒进”344
第二节 科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348
一、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348
二、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349
三、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354
四、科学规划的实施362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365
一、“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365
二、“一五”时期经济效益分析371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373
一、行政性计划管理方式的形成373
二、市场调节作用的逐渐衰微377
三、自由市场的“开放”与“关闭”384
第五节 “一五”时期发展战略和经济紧运行的双重后果396
一、50年代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396
二、1958年以前经济发展战略的效果400
三、1956年关于修正发展战略的设想及其搁浅404
第二编 1958年~1978年:探索自己的道路和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409
第七章 “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4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跃进”决策的形成412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412
二、用“积极平衡”取代“综合平衡”414
三、“大跃进”决策的形成416
四、“大跃进”的兴起420
第二节 北戴河会议与“大跃进”高潮425
一、北戴河会议与“大跃进”的全民动员425
二、全民“大炼钢铁”426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浪潮428
四、“大跃进”对1958年经济的影响430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急剧变革431
一、1158年以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431
二、1957年制定的改革方案434
三、1958年的“权力下放”437
第四节 庐山会议前后的纠“左”及反复439
一、对农村人民公社性质和体制的纠偏439
二、压缩工农业生产指标及有关措施446
三、庐山会议的转折447
四、庐山会议后国民经济的“再跃进”451
第五节 “大跃进”的成就及其严重后果456
一、“大跃进”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456
二、“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457
三、“大跃进”期间投资及效益分析460
第八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465
第一节 调整国民经济决策的形成465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465
二、“紧急指示信”和九中全会467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469
一、1961年中央对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470
二、1962年调整进入决定性阶段475
三、1963年~1965年的继续全面调整492
第三节 工业财贸体制的调整496
一、工业经济管理权限的再次集中496
二、试办“托拉斯”502
三、调整后期重新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管理权限508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511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512
二、“包产到户”的出现及其被制止515
第五节 科技政策的调整和新发展规划的制定518
一、科技政策的调整518
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520
三、《十年科学规划》的制定521
四、科技体制的继续调整和规划的实施524
第六节 西藏地区民主改革的完成530
一、西藏民主改革前的经济制度530
二、民主改革533
三、“稳定发展”方针的提出和实施537
四、民主改革后的经济发展539
五、向单一公有制的过渡542
第九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44
第一节 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和就业的严峻化544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曲折发展544
二、城市劳动力供求矛盾和失业问题550
三、城乡人口逆向流动决策的形成555
四、“上山下乡”运动和城市化的停滞560
第二节 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565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565
二、技术引进转向西方国家570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574
四、中国的对外经济援助581
第三节 经济建设激励机制的变化588
一、大庆油田建设奇迹和“工业学大庆”588
二、大寨精神和“农业学大寨”592
三、全国学人们解放军和“加强政治思想工作”596
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598
第四节 “阶级斗争”对经济工作的干扰600
一、“阶级斗争为纲”的提出601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605
三、毛泽东对人民公社和国营企业领导权的估计608
第五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调整任务的完成612
一、“四个现代化”任务的提出612
二、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613
三、科技的发展615
四、积累与消费关系趋于正常615
五、几个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616
第六节 1965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比较618
一、1658年~1965年的经济增长618
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621
三、与同期国际发展水平比较624
第十章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下降与回升631
第一节 “三五”计划的制定和指导思想的转变631
一、经济建设思路的变化631
二、以“备战”为中心的“三五”计划635
第二节 “文革”发动的经济原因636
一、毛泽东经济思想的误区636
二、社会经济矛盾的扭曲639
第三节 “文革”头三年造成的严重经济破坏643
一、“造反”、“夺权”对经济秩序的严重冲击643
二、国民经济遭受的严重破坏646
三、极“左”经济思潮的泛滥648
第四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大变动650
一、第二次“放权”改革650
二、下放企业和精简中央机构652
三、下放财权,实行地方“大包干”653
四、简化税收、信贷和劳动工资体制655
五、对这次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657
第五节 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变化658
一、工业经济的增长与变化658
二、商业贸易和金融的变化663
第六节 “三五”计划的勉力完成和“三个突破”666
一、“三五”计划的勉力完成666
二、急于求成的“四五”计划和“三个突破”671
三、周恩来主持的经济调整676
第十一章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缓慢发展680
第一节 以备战为中心的“三线建设”680
一、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680
二、三线建设的成就与问题686
三、三线建设评价及1978年以后的调整690
第二节 国防科技尖端技术的新突破693
一、“文革”对国防科研工作的干扰693
二、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695
第三节 农村经济的缓慢发展697
一、极“左”思潮影响下的农村政策和“学大寨”运动697
二、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和社队工业的兴起701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705
第四节 努力开拓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局面709
一、“四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709
二、对外经济工作出现新局面716
三、“文革”期间的对外经济援助721
第五节 邓小平1975年的整顿和“四五”计划的完成723
一、四届人大和“五五”计划的制订723
二、邓小平领导的1975年整顿726
三、整顿的成效和“四五”计划的完成732
第六节 1976年的经济危机733
一、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江青集团的反整顿活动733
二、1976年的经济危机和“文革”的结束736
第七节 “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总体评价739
一、“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巨大损失739
二、“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缓慢发展744
三、影响“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749
第十二章 徘徊中前进的国民经济建设756
第一节 “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和经济恢复756
一、经济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756
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措施763
第二节 经济领域一些“左”倾方针的持续和急于求成的冒进767
一、经济领域一些“左顺方针的继续实施767
二、不顾综合国力的经济建设高指标771
三、高指标的贯彻和难以为继775
第三节 探索新路的初步尝试777
一、安徽、四川等地农村的大胆试验777
二、改变经济管理体制的新思维780
三、工作中心转移问题的提出784
第四节 1978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比较786
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786
二、人口压力增大790
三、农业效益不高793
四、工业化程度仍然很低796
五、商业、财政、金融问题较多799
六、对外经济关系处于半“封闭”状态803
七、人民生活改善不多805
第三编 1979年~1999年: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809
第十三章 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调整811
第一节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811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811
二、三中全会后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817
第二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经济调整822
一、新“八字方针”的提出822
二、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826
三、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830
第三节 在经济调整中开始改革开放837
一、农村改革先行一步837
二、城市改革的开始841
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847
第十四章 提出新建设纲领和“六五”计划提前完成854
第一节 促进经济建设全面高涨的战略部署854
一、宏伟建设纲领的提出855
二、“六五”计划的安排857
第二节 继续贯彻调整方针,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859
一、围绕提高经济效益,继续进行调整和整顿859
二、积极稳妥地加快改革步伐864
第三节 旅游业的兴起873
一、1978年以前旅游业的严重滞后874
二、旅游业的迅速起步875
三、旅游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879
四、旅游业开始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产业882
第四节 “六五”计划主要指标的提前完成885
一、“六五”指标提前完成情况885
二、国民经济发生的变化888
第十五章 改革纲领的提出和初步实施891
第一节 第一个体制改革纲领的提出891
一、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策891
二、改革思路的进一步深化895
第二节 加快改革开放的重大步骤897
一、改革计划体制898
二、改革投资体制901
三、改革金融体制902
四、改革商业流通体制905
五、改革价格体系908
六、工资制度的改革911
第三节 新经济增长因素的迅速成长912
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912
二、个体经济的崛起和私营经济的产生920
三、利用“外资”的数量迅速增长928
第四节 经济运行格局的变化934
一、单一公有制向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转变934
二、市场调节的范围和作用不断扩大935
三、国家财权下移和银行作用增大937
四、投资和消费由单一和集中向多元和分散转变938
五、企业横向联系和对外依存度增加939
六、宏观管理开始由直接向间接转变940
第十六章 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曲折942
第一节 经济“过热”的形成和应对措施942
一、经济高速增长下出现的“过热”问题942
二、经济“过热”的原因944
三、稳定经济的主要措施949
第二节 在通货膨胀中改革迈出新步伐963
一、1998年初的经济形势963
二、加快改革的决策970
第十七章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983
第一节 治理整顿方针的提出和初步实施983
一、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决策983
二、治理整顿的主要措施984
第二节 进一步治理整顿993
一、调整治理整顿目标993
二、继续控制总量,适当放松需求998
三、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1001
四、集中力量办好农业1004
第三节 治理整顿中的继续改革开放1006
一、股票市场的初步形成1007
二、粮油统销价格改革的重大突破1012
三、深化改革的其他内容1014
四、扩大开放的主要措施1017
第十八章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1021
第一节 加快改革和发展决策的形成1021
一、加快改革开放的客观依据1021
二、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决策1023
三、加快改革和发展决策的具体化1028
第二节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1033
一、发展要素市场,大力推进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1035
二、重点突破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1044
三、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053
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加快改革住房制度1064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新举措1068
一、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和领域1068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1070
三、加快外贸体制改革1073
第十九章 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1076
第一节 治理通货膨胀,实现“软着陆”1077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1078
二、经济“软着陆”的主要措施1081
三、经济运行“软着陆”的成功1087
第二节 努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1087
一、加强农业基础,提高农民收入1088
二、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确定和培育支柱产业1094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097
四、合理调节地区经济差距1099
第三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的提出和实践1101
一、优化产业结构1102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104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107
第四节 “八五”计划的完成和“九五”计划的提出1109
一、“八五”计划完成情况1109
二、“九五”计划的制定和2010年远景目标1113
第五节 “小康水平”的实现程度1124
一、扶贫工作的新进展1124
二、城市再就业工程的启动1128
三、1997年全国小康目标实现程度1133
第二十章 跨世纪战略的提出和初步实施1141
第一节 90年代末期经济形势和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提出1141
一、20世纪末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1141
二、跨世纪战略的基本内容1146
第二节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保持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1154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内地的影响1155
二、扩大内需,支持经济稳定增长1156
三、军民协同,取得抗洪抢险的胜利1161
四、平衡国际收支,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1163
第三节 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1171
一、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171
二、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1178
三、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188
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197
第四编 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发展1205
第二十一章 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1207
第一节 “旧”香港156年(1841年~1997)年经济发展历程1207
一、中英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1207
二、从近代香港经济到现代香港经济1212
第二节 现代香港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运行和基本特征1236
一、香港的自由经济制度1236
二、香港的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1240
三、香港的制造业1251
四、香港的对外贸易1264
五、香港的金融业1277
六、香港的房地产业1285
第三节 香港经济发展中的内地因素1298
一、1949年~1978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联系1299
二、1979年~1997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合作1318
三、在香港的中资企业1337
第二十二章 澳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1349
第一节 “旧”澳门446年(1553年~1999年)经济发展历程1349
一、中葡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1349
二、从近代澳门经济到现代澳门经济1363
第二节 澳门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1376
一、澳门的经济结构1376
二、澳门的产业结构及其主要特点1379
三、澳门的出口加工业1384
四、澳门的对外贸易1395
五、澳门的地产建筑业1399
六、澳门的银行保险业1410
七、澳门的旅游博彩业1423
第三节 澳门经济发展中的“中国(香港)因素”和“中国(内地)因素”1437
一、“香港因素”在澳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437
二、澳门经济发展中的“内地因素”1440
三、“中资企业”的地位和作用1442
第二十三章 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1446
第一节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1446
一、恢复重建阶段(1949年~1952年)1448
二、工业进口替代阶段(1953年~1961年)1451
三、工业出口扩张阶段(1962年~1972年)1453
四、重化工阶段(1972年~1986年)1456
五、重点发展新兴工业阶段(1987年~1998年)1459
第二节 台湾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演变1464
一、公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1465
二、私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1468
三、外国资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470
四、个体经济是农业和城市服务业的主体1472
第三节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演变1475
一、两岸间接贸易迅速扩大阶段(1979年~1987年)1476
二、两岸经济交流深化阶段(1987年~1990年)1477
三、两岸经贸交流不断扩大阶段(1992年~1998年)1480
附录1485
附录一 部分统计资料1487
(一)综合1487
表1—1 人口数及按城乡分的人口构成1487
表1—2 社会总产值1490
表1—3 国内生产总值1492
表1—4 国民收入1494
表1—5 国民收入部门构成1496
(二)固定资产投资1498
表2—1 按经济类型分的固定资产投资1498
表2—2 按管理渠道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1500
表2—3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502
(三)农业、乡企1504
表3—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4
表3—2 主要农产品产量1505
表3—3 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1512
表3—4 主要林产品产量1513
表3—5 畜牧业生产情况1515
表3—6 水产品产量1517
表3—7 乡镇企业单位数1519
表3—8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1520
表3—9 乡镇企业总产值1521
(四)工业152
表4—1 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及构成1522
表4—2 按经济类型分的工业总产值1524
表4—3 按轻重工业分的工业总产值1526
表4—4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单位数1527
表4—5 主要工业品产量1529
(五)建筑业1535
表5—1 建筑业企业概况1535
表5—2 房屋建筑面积1537
表5—3 国有经济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1538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1539
表6—1 运输线路长度1539
表6—2 客运量1541
表6—3 旅客周转量1543
表6—4 货运量1545
表6—5 货物周转量1547
表6—6 邮电业务量1549
(七)商业、物价1551
表7—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城乡分)1551
表7—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经济类型分)1553
表7—3 各种物价总指数(上年=100)1555
表7—4 各种物价总指数(1950年=100)1557
表7—5 各种物价总指数(1978年=100)1559
(八)对外经济关系1560
表8—1 进出口贸易总额1560
表8—2 来华国际旅游情况1562
表8—3 我国利用外资概况1563
表8—4 人民币兑西方主要货币及港币汇价变动表1565
(九)财政、金融1567
表9—1 财政收支总额1567
表9—2 国家财政分部门收入1569
表9—3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1571
表9—4 全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及人均储蓄存款1573
表9—5 历年银行存款、贷款利率简表1575
表9—6 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主要项目利率表1577
(十)就业、收入、消费1578
表10—1 按城乡分的从业人员1578
表10—2 按第一、二、三产业分的从业人员人数1580
表10—3 各种经济类型职工人数1582
表10—4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1584
表10—5 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及消费1586
表10—6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588
(十一)教育、卫生1589
表11—1 各级各类学校数1589
表11—2 年末在校学生数1590
表11—3 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1591
表11—4 各级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1592
表11—5 卫生机构数1593
表11—6 卫生机构的人员数1597
表11—7 卫生机构床位数1599
(十二)劳动生产率、科研支出1601
表12—1 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1601
表12—2 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1603
表12—3 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主要财务分析指标1605
表12—4 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607
表12—5 历年财政科技拨款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609
附录二 1949年~1999年经济大事辑要1611
主要参考书目1681
后记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