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对联艺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对联艺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1157219.jpg)
- 苍舒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01559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29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对联艺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一、对联学研究的意义和对象1
二、必须建立对联学8
三、对联的艺术欣赏11
第一章 对联的来龙去脉15
第一节 对联的起源15
第二节 对联的别称24
第三节 宋元前对联的发展概况33
一、联语34
二、对句39
第四节 明清到一九六六年前的发展概况45
第五节 现状与展望51
第六节 对联发展的客观条件53
一、与汉字的结合53
二、与书法的结合58
三、与民间风俗习惯的结合58
四、与生活和生活场所的广泛结合63
五、与名胜、古迹、景点、祠庙的结合67
六、与谐趣、戏谑及或隐或显的斗争手段的结合69
七、与行业的结合72
八、与小说的结合73
九、与纪念、宣传、广告的结合76
十、与国际交往的结合78
十一、有意的倡导与示范79
十二、对联创作的指导书、联语及对联故事等著作,对于对联的普及和发展也起着有力的推广和促进作用81
第二章 对联的形式、语言和社会功能83
第一节 对联的形式83
一、语言要有个性89
(一)对联本身要有语言个性。要体现出撰联人的思想感情,对待人、地、事、物的观点、态度乃至脾气和性格特点89
第二节 对联的语言89
(二)对联的语言要体现撰联者或受联对象(包括人、地、事、物)的个性特点,做到“联传其神”、“联传其形”95
(三)对联的语言,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即所谓“文透时风”97
二、语言要生动,力求雅俗共赏101
三、语言要有新意108
四、语言要富机趣111
第三节 对联的社会功能115
一、起到歌颂功德、点缀升平的作用116
二、起到讽刺、抨击和揭露的作用117
四、起到譬解、劝慰、启示和警儆的作用118
三、起到交际、交流、增进了解、促进情谊的作用118
六、起到反映民间风情、留下地方或时代一些特点的作用119
五、起到解说、提要和补充的作用119
七、为各阶层起到表达意愿的作用120
八、起到烘染气氛、增强色彩的作用120
九、起到遣怀、抒发各种感情的作用121
十、起到逗趣、测试的作用122
十一、起到磨砺才智、提高修养的作用123
十二、起到丰富和充实文学艺术宝库的作用123
附:对联的分类125
第一节 对联的意境128
第三章 对联的情与境128
第二节 对联的风格137
一、民族风格138
(一)封建文化及礼教思想的反映139
(二)多种崇奉的反映143
(三)对时和节的重视,而且喜用联语,因而成为中华民族风俗习惯的一大特点148
1.春联149
2.元旦联150
5.踏青、扫墓节联151
3.元宵联151
4.花朝节联151
6.端午节联152
7.七夕联152
8.中元联153
9.中秋联153
10.重阳联154
11.冬至节联155
(四)对人的关怀,常用对联表示某种感情156
(一)不能再用于现代的对联157
二、时代风格157
(二)看得出时代风尚的对联158
1.行业联158
2.哀挽联160
3.格言联161
三、地方风格162
(一)状物联162
(二)方言、地名、地方习俗与特产入联,表现了地方的特有风貌163
(三)风俗习惯164
(四)写当地有关人和事的联语,表现当地特色165
四、个人风格165
五、表现风格170
(一)简约170
(二)繁丰173
(三)刚健176
(四)柔婉179
(五)平直180
(六)绚丽182
(七)谨严184
(八)疏放188
(九)冷峻189
(十)热烈191
六、文体风格192
(一)议论192
(二)抒情195
(三)记叙197
第四章 对联的创作200
第一节 对联的格律206
一、早期的格律207
(一)二十九种对210
1.的名对(又名正名对、切对)210
2.隔句对(后人反它叫做“肩对格”)210
3.双拟对211
4.联绵对211
5.互成对211
6.异类对212
7.赋体对212
10.回文对214
8.双声对214
9.叠韵对214
11.意对215
12.平对215
13.奇对215
14.同对(同类对)216
15.字对216
16.声对216
19.交络对(也名“磋对”,因有参差成对之象,故又名“参差对”)217
18.邻近对217
17.侧对(利用字的偏旁成对,或称“字侧对”)217
20.当句对(又称自对)218
21.含境对218
22.背体对219
23.偏对219
24.双虚实对220
25.假对220
27.双声侧对221
26.切侧对221
28.叠韵侧对222
29.总不对对222
(二)七种言句例223
二、后出的格律与对联的基本要求225
(一)同类相对227
1.文言中的字类划分227
2.现代汉语中词类的划分233
(二)字数要相等234
(三)顿、逗必须同步236
1.虚实要相当241
(四)词语要相当241
2.分量要相当245
3.构成方式要相当247
(五)感情色彩要相称257
(六)对联中的领(统摄)字264
三、专用联格--嵌字格273
(一)顺嵌275
(二)逆嵌275
(三)混嵌275
1.鹤顶格276
2.燕颔格277
3.鸢肩格277
4.蜂腰格277
5.鹤膝格278
6.凫胫格278
7.雁足格278
8.魁斗格(别)279
9.蝉联格(别)279
10.辘轳格(别)279
12.双钩格(别)280
11.鼎峙格(别)280
14.晦明格281
13.云泥格(别)281
15.押尾格(别)284
16.重台格(别)284
17.折枝格(别)284
18.寄生格(别)285
19.散花格(新)285
20.倒影格(新)286
一、成句法288
第二节 对联的种种对法288
(一)指示句291
(二)层递句291
(三)倒装句292
(四)节缩句293
(五)子母句293
(六)分总句294
(七)比喻句295
(八)警策句297
(九)问句298
(十)隐句299
(十一)回环句299
(十二)因果句300
(十三)假对句301
(十四)倒顺句301
(十五)呼应句302
(十六)推句302
(十七)叠句303
(十八)转折句303
(十九)省主句305
(二十)藏词句307
(二十一)离合句309
(二十二)歇后句311
(二十三)反复句312
(二十四)连锁句312
(二十五)排比句313
(二十六)错综句314
(二十七)顶真句315
(二十九)折绕句316
(二十八)感叹句316
(三十)借代句317
(三十一)映衬句318
(三十二)双关句319
(三十三)引用句321
(三十四)拈连句323
(三十五)移就句324
(三十六)通感句325
(三十七)比拟句326
(三十八)呼告句327
(三十九)增改句328
(四十)摹状句334
(四十一)示现句336
(四十二)夸张句338
(四十三)飞白句339
(四十四)婉转句340
(四十五)用典句342
二、成联法345
1.正对346
(一)模式346
2.反对347
3.串对347
4.当句对348
5.借对351
6.假对353
7.巨细对353
8.虚实对354
9.二元对355
(二)成联对法357
1.示要法358
2.示境法362
3.数示法363
4.历举法366
5.先后法368
6.数罪法368
7.比较法369
8.解释法370
9.一气法371
11.计程法372
10.一色法372
12.换位法373
13.变形法373
14.句韵法373
15.堆叠法374
三、集成法378
(一)集句法379
1.集成句379
2.集法书380
3.集名物381
(二)移借法383
(三)合成法385
第三节 声韵调的掌握与运用386
一、四声和声调的调整390
(一)四声和格律390
(二)声调的调整403
二、音的重、轻、缓、促408
(一)重音408
(二)轻音410
(三)缓音411
(四)促音412
三、象声词的运用413
四、关于双声、叠词的一些说明414
第五章 对联与修辞417
第一节 对联与修辞的关系417
一、不合格的418
(一)合格,但有缺憾419
(二)合格,缺憾较少419
二、可以合格419
(三)较好的420
(四)好的420
(五)很好的421
(六)出名的对联421
第二节 神的修辞--情、理、意的修辞430
第三节 形的修辞--音、语、句的修辞449
(一)语音修辞449
(二)词、语、句修辞450
第四节 词(字)、语、句的情趣修辞455
一、形感的利用456
(一)离合句的例子457
(二)镶嵌句的例子458
(三)因字形相近致误的458
(四)略改形体的458
(五)增字的459
(六)超越文字常规用法的459
二、音感的利用459
(一)同音同声的利用460
(四)叠音的利用461
(三)借音的461
(二)双声、叠韵的461
三、义感的利用462
第六章 对联创作的宜和忌467
第一节 宜有真情挚理实意,切忌弄虚作假及矫饰470
第二节 宜自然,切忌装腔作势472
第三节 宜言各有当,切忌不伦不类476
第四节 立意宜新,切忌陈陈相因481
第五节 宜重点突出,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487
第六节 宜贴切,切忌浮泛、离题492
第七节 宜勾人联想,切忌言毕意尽498
第八节 宜分清对句与联语,发挥各自特长,切忌不分彼此505
附录:对联忌犯的几种弊病511
一、轻重不当511
二、畸形不整512
三、左右相撞513
四、属人属物513
五、连上连下514
六、拼凑成对514
七、重复合掌516
一、联忆作用519
第七章 对联的审美心理519
二、定向作用520
三、认同作用521
四、习惯作用522
五、倾斜作用523
六、矫情作用523
七、距离作用524
八、水平作用524
后记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