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医学实验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医学实验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1154273.jpg)
- 汪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26316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1268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13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医学实验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各种电镜方法及光、电镜免疫双标、三标方法1
第一节 电镜标本的制作方法1
一、透射电镜超薄切片制作方法1
第一篇 形态学方法1
二、冷冻蚀刻标本制作法4
三、扫描电镜标本的制作5
第二节 铸型扫描技术5
二、材料选择6
三、灌注方法6
一、基本原理6
四、常用的两种灌注方法比较7
第三节 电子显微镜水平的低湿技术8
一、冷冻固定技术8
二、冷冻超薄切片技术10
三、冷冻替代与低温包埋技术15
第四节 双重和多重免疫标记16
一、基本原理16
二、标记方法18
一、光镜三标技术29
第五节 光镜三标和电镜三重显示技术29
二、电镜三重显示技术30
三、注意事项31
第二节 逆行追踪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32
第一节 辣根过氧化物酶法32
一、基本原理32
二、仪器设备32
三、试剂32
四、试验步骤32
一、原理及应用34
五、注意事项34
第二节 荧光素逆行标记法34
二、仪器设备35
三、试剂35
四、实验步骤35
四、实验步骤36
三、试剂36
二、仪器设备36
一、原理及应用36
第三节 免疫荧光法36
五、注意事项36
五、注意事项37
第四节 酶标记抗体法38
一、原理及应用38
二、仪器设备38
三、试剂38
四、实验步骤38
五、注意事项39
第五节 非标题记抗体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PAP)39
一、原理及应用39
二、仪器设备40
三、试剂40
四、实验步骤40
五、注意事项42
三、试剂43
二、仪器设备43
第六节 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ABC)43
一、原理及应用43
四、实验步骤44
五、注意事项45
第七节 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结合法46
一、原理及应用46
二、仪器设备与试剂46
二、仪器设备48
四、实验步骤48
三、试剂48
第八节 荧光素逆行标记与免疫荧光结合法48
一、原理及应用48
四、注意事项48
三、实验步骤48
五、注意事项49
第三章 形态测量学方法51
第一节 目镜测微器定量分析51
一、概述51
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51
三、二维图像的测量57
四、三维结构参数的计算58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62
一、误差分析62
二、切片组织变化对估计的影响63
三、切片厚度的影响65
四、抽样原则65
一、概述67
二、图像分析仪简介67
第三节 计算机图像分析和三维结构重建67
三、图像分析仪工作程序68
四、三维结构重建切片的制作、定位和图像输入70
第四章 原位分子杂交及应用72
第一节 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基本原则72
一、杂交前准备72
二、杂交74
三、杂交后处理76
四、杂交后显示76
第二节 原位杂交探针制备与标记77
五、对照实验和原位杂交结果的判断77
一、探针制备78
二、探针标记83
三、核苷酸探针标记84
第三节 常见原位杂交方法89
一、组织和细胞的原位分子杂交89
二、染色体原位杂交92
三、电镜原位杂交97
四、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102
一、HE染色原理105
二、染液及溶液的配制105
第五章 其它方法105
第一节 HE染色的应用和局限性105
三、梁色程序和方法106
四、染色结果106
五、HE染色的应用和局限性107
第二节 固定液的选择及要点107
一、常用固定剂的成分和作用108
二、常用固定液109
三、固定液的选择及应用要点110
一、肺泡Ⅱ型细胞112
二、胃腺上皮细胞112
三、潘氏细胞112
第三节 特殊细胞的形态学鉴定方法112
四、产肽激素细胞(APUD细胞)113
五、肾小球旁细胞113
六、脑垂体细胞113
七、松果体细胞114
八、胰岛细胞114
十一、神经元的鉴定方法115
九、嗜铬细胞115
十、肥大细胞115
十二、神经胶质细胞116
第四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的注意事项、对照设计及结果判断117
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的注意事项117
二、对照设计119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判断121
一、培养室仪器、器械及器皿125
第一节 培养室仪器设备及试剂125
第六章 普通细胞培养方法125
第二篇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125
二、培养试剂126
第二节 原代分离细胞培养129
一、原理和应用129
二、实验步骤129
三、注意事项131
第三节 细胞克隆化132
一、原理和应用132
二、实验步骤133
三、注意事项134
第四节 组织块培养135
一、原理和应用135
二、实验步骤135
三、注意事项137
第五节 器官培养137
一、原理和应用137
二、实验步骤137
三、注意事项139
一、体内细胞培养(动物体内细胞接种)140
第六章 体内细胞培养及细胞培养新技术140
二、细胞培养新技术141
第七节 细胞培养中饲(滋)养细胞的制备及成纤维细胞的去除142
一、 饲(滋)养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制备142
二、 细胞培养中多余成纤维细胞的去除142
二、污染的种类及表现143
三、污染的预防及消除143
一、污染的概念143
第八节 细胞培养污染的控制143
四、支原体污染的对策144
第九节 培养细胞的观察146
一、细胞培养常规检查(活细胞直接观察)146
二、细胞生物学检测147
第十节 培养细胞的冻存、复苏与运输153
一、细胞冻存153
二、复苏方法154
三、细胞运输154
三、培养方法155
二、实验动物及动物年龄的选择155
第七章 特殊细胞培养方法及其应用155
一、概述155
第一节 神经细胞培养方法155
四、培养神经细胞的观察和鉴定156
五、注意事项157
第二节 肝细胞、库普弗和贮脂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58
一、原理与应用158
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58
三、注意事项162
第三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63
一、血管SMC的培养方法163
二、原代培养的SMC形态及其鉴别165
第四节 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65
一、培养方法166
二、鉴定167
三、注意事项167
一、LAK细胞的制备168
第五节 特殊免疫细胞的培养168
二、TIL细胞的制备169
三、胸腺上皮细胞培养171
第六节 脂肪细胞培养172
一、组织细胞来源172
二、分离纯化与鉴别173
三、培养方法173
四、生物学性状观察173
第七节 中国地鼠卵巢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培养174
一、卵巢细胞的培养174
二、巨噬细胞的培养174
第八节 肿瘤细胞培养175
第九节 组织培养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的应用177
一、B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的有关细胞178
二、小鼠NS-1骨髓瘤细胞与免疫脾细胞的融合179
三、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181
四、杂交瘤细胞的冷冻保存与复苏182
一、概述183
第十节 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83
二、乳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84
三、成年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85
第十一节 无血清培养细胞的应用186
一、无血清培养基的组成186
二、在原代培养细胞中的应用188
三、注意事项188
第十二节 细胞培养在细胞转化及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189
一、细胞转化研究189
二、细胞培养在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192
第十三节 肝炎病毒细胞模型194
一、甲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195
二、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196
第八章 信号传递与细胞通讯199
第一节 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检测199
一、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SLDT)199
二、显微注射染料示踪技术201
三、代射合作检测法203
一、概述205
二、受体溶脱205
第二节 细胞膜受体的分离与纯化205
三、受体纯化207
四、受体分离纯化实例210
第三节 第二信使系统211
一、磷脂酶A211
二、蛋白激酶C活性测定215
三、环核苷酸216
五、一氧化氮及合成酶的测定218
四、三磷酸肌醇的检测218
六、二酰甘油的测定226
七、细胞内pH值的测定228
第九章 电生理学方法在细胞通讯研究中的应用231
第一节 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232
一、可兴奋细胞的制备232
二、常用微电极的制备234
三、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收缩力的同步记录236
四、蟾蜍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记录238
五、培养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记录239
六、新生大白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的收缩活动和动作电位的记录240
七、微电泳注射方法241
八、海马脑片的细胞外及细胞内记录242
第二节 双微电极电压钳技术244
一、双微电极电压钳原理244
二、仪器与设备245
三、标本的制备245
四、电极的制作245
六、实验步骤246
五、电压钳制条件与步骤246
第三节 膜片钳技术249
一、膜片钳技术的原理249
二、膜片钳的几种记录形式250
三、微电极的制备251
四、实验系统的连接252
五、心肌细胞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252
六、穿孔膜片钳技术--一种新的全细胞记录方法256
七、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薄片膜片钳记录258
第四节 各种诱发电位的检测260
一、视觉诱发电位261
二、听觉诱发电位274
三、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277
第五节 神经细胞钙离子检测方法284
一、引言284
二、总钙的测定284
三、游离钙的测定287
四、膜结合钙的测定--铽(Tb3+)荧光法296
五、细胞内Ca2+的定位研究296
一、窦房结电图298
第六节 其它方法298
二、体表记录希氏束电图301
三、多管玻璃微电极离子电泳技术303
四、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306
五、钾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制备及神经元细胞内钾测定309
第三篇 亚细胞结构及功能检测方法315
第十章 细胞膜的制备与功能检测方法315
第一节 细胞膜的制备315
一、红细胞膜的制备315
二、肝组织细胞膜的分离及鉴定318
三、突融小体和突触膜的制备320
第二节 细胞膜功能的测定322
一、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检测322
二、红细胞膜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的测定327
三、红细胞膜翻转泡(IOVs)摄钙的功能327
四、生物质膜ATP酶(ATPase)活性的测定328
五、脑突触小体神经递质摄取功能的检测329
六、生物膜膜脂流动性的测定331
七、生物膜电位的测定--Tpp+富集法333
一、概述335
二、基本设备及仪器335
第十一章 线粒体的制备和应用335
第一节 线粒体的制备335
三、试剂及缓冲液336
四、制备过程336
第二节 线粒体功能特征的检测341
一、概述341
二、ATP合成的测定341
三、ATP分解(ATP酶)的测定342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的呼吸链344
五、线粒体代谢物转运的测定方法345
第三节 线粒体功能检测的应用348
一、测定的线粒体功能低下的处理原则348
二、受试物作用的潜在部位--线粒体349
第十二章 微粒体的制备及微粒体酶系的测定351
第一节 微粒体的制备351
一、超速离心方法351
二、非超速离心法制备微粒体352
三、肝外组织微粒体成分的制备352
第二节 Cyt.P-450的多样性和MFOs的纯化与重组353
第三节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活性的测定354
一、Cyt.P-450和b5含量的测定354
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测定355
三、测定乙基吗啡N-脱甲基酶的活性356
四、苯胺4-羟化酶的测定358
五、7-乙氧基香豆素-0-脱乙基酶活性的测定358
七、谷胱甘肽的转移酶(GST)360
六、苯并(a)芘9-羟化酶活性的测定360
第四节 诱导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动物模型361
第五节 溶酶体和过氧化氢酶体的制备和应用362
一、基本原理362
二、仪器与试剂362
三、制备技术362
四、制备物的性质鉴定366
五、制备物的应用367
一、概述369
第一节 肾和小肠质膜的分离制备369
第十三章 肾和小肠质膜的制备及应用369
二、肾质膜的分离和制备370
三、从小肠分离刷状缘膜囊泡372
四、制备物的蛋白测定及样品的贮存372
第二节 制备物的性质鉴定372
一、酶活性的测定372
二、微孔滤过技术375
四、质膜制备技术的应用376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及应用378
一、细胞凋亡的表现特点378
第十四章 细胞损伤的检测378
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方法379
三、细胞凋亡中DNA小片段检测380
四、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381
五、应用383
第二节 遗传损伤的双核微核检测法385
第一节 生物材料的前处理及蛋白质抽提387
二、细胞的破碎方法387
一、材料的选择387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387
第四篇 蛋白质与细胞因子的功能检测387
四、抽提388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初步纯化389
一、蛋白质的分级沉淀389
二、蛋白质的透析和浓缩391
第三节 蛋白质的进一步纯化393
一、吸附层析法393
二、离子交换层析法394
三、凝胶过滤397
四、亲和层析400
五、蛋白质的结晶402
第四节 纯化步骤的安排403
一、提纯过程中生物活性测定403
二、顺序安排404
三、提纯过程中注意的问题404
第五节 样品纯度鉴定405
一、蛋白质的纯化407
二、蛋白质的分子量407
第一节 序列测定前的准备407
第十六章 蛋白质的序列测定407
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408
四、蛋白质的末端氨基酸测定408
第三节 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408
一、超速离心法408
二、凝胶过滤法409
三、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410
第三节 氨基酸组成分析413
一、蛋白质的水解413
三、特殊氨基酸及基因的测定414
二、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414
四、氨基酸组成分析的误差校正415
第四节 蛋白质末端氨基酸分析415
一、N-末端氨基酸的测定416
二、C-末端氨基酸测定416
三、封闭N-末端氨基酸的测定417
第五节 蛋白质的部分裂解及肽片段的分离417
一、肽链的分离417
二、肽链的部分裂解418
三、肽片段的分离419
第六节 肽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测定420
一、手工测定序列方法420
二、蛋白质顺序测定仪421
三、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法422
第七节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推定422
第十七章 蛋白质(酶)的功能检测方法424
第一节 酶功能检查方法424
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424
二、鸟氨酸锐羧毒(ODC)活性的测定427
三、单胺氧化酶活性测定428
四、儿茶酚胺合成酶测定430
五、谷氨酸脱羧酶活力测定434
六、谷氨酰胺酶活性测定435
七、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测定435
八、溶酶体酶测定437
九、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活性测定(COMT)439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生物活性物质测定440
一、心钠素放免测定440
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测定442
三、内皮素测定443
四、血浆醛固酮水平测定444
第十八章 血浆脂蛋白分离、测试方法446
第一节 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亚类分离446
一、从血浆中分离总HDL446
二、HDL2和HDL3的分离与测定447
三、HDL亚类的分离448
四、HDL亚类的分析和特征鉴定452
五、LDL亚群的分离技术457
一、脂蛋白的动力学研究探讨458
第二节 脂蛋白的体内代谢测试方法458
二、体内代谢测定方法459
三、分析方法465
第三节 脂蛋白-受体相互作用467
一、细胞培养467
二、受体结合分析(采用完整的细胞)470
三、脂蛋白受体分析473
四、人肝素化血浆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测定475
一、细胞因子检测原则478
二、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检测478
第一节 概论478
第十九章 细胞因子的检测478
三、细胞因子的免疫学检测479
四、细胞因子的分子杂交检测479
第二节 白细胞介素的检测480
一、白细胞介素1(IL-1)的检测480
二、白细胞介素2(IL-2)的检测482
三、白细胞介素3(IL-3)的检测485
四、白细胞介素4(IL-4)的检测486
五、白细胞介素5(IL-5)的检测488
六、白细胞介素6(IL-6)的检测489
七、白细胞介素7(IL-7)的检测490
八、白细胞介素8(IL-8)的检测492
九、白细胞介素9(IL-9)的检测493
十、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检测494
十一、白细胞介素11(IL-11)的检测495
十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检测496
十三、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检测497
第三节 其他细胞因子的检测498
一、干扰素(IFN)的检测498
二、集落刺激因子(CSF)的检测500
三、干细胞因子(SCF)的检测502
四、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检测505
五、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检测505
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检测506
一、碱性小量制备质粒DNA509
第一节 质粒DNA的制备509
第二十章 核酸的提取509
第五篇 分子生物学方法509
二、柱法快速小量制备质粒DNA510
三、碱变性--PEG法大量制备质粒DNA511
第二节 λ噬菌体DNA的提取与纯化512
一、λ噬菌体的效价测定512
二、噬菌体的制备513
三、λ噬菌体DNA的制备及纯化514
第三节 真核细胞DNA的制备516
一、组织或培养细胞DNA的制备516
三、从石蜡包埋的组织中提取DNA518
二、血液白细胞DNA的制备518
第四节 真核细胞RNA的制备519
一、异硫氰酸胍-氯化铯法制备总RNA519
二、一步快速热酚法制备总RNA520
三、寡(dT)纤维素柱法分离poly(A-)RNA522
四、磁性球珠分离poly(A+)RNA523
第二十一章 核酸的电泳与纯化525
第一节 核酸的电泳525
一、核酸凝胶电泳的原理及影响因素525
二、核酸电泳实验中常用的载样缓冲液和电泳缓冲液527
三、琼脂糖凝胶电泳528
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533
第二节 核酸片段的回收537
一、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537
二、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DNA片段540
第三节 核酸的层析技术541
一、分子筛层析541
二、离子交换层析542
三、亲和层析543
一、概述546
第四节 超速离心技术546
二、超速离心技术在核酸纯化中的应用547
第二十二章 载体和目的基因的连接与克隆552
第一节 质粒的基因克隆552
一、质粒载体及DNA插入片段的制备552
二、质粒载体与DNA插入片段的连接553
三、细菌转化与筛选554
第二节 cDNA的合成与克隆556
一、概述556
二、cDNA文库的构建558
第十二节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动物模型562
第一节 PCR原理和基本方法564
第二十三章 PCR与PCR-SSCP技术564
一、定量PCR的途径565
第二节 定量PCR565
二、定量PCR的条件566
三、定量PCR方法567
第三节 热启始PCR569
一、普通热启始PCR569
二、蜡辅助热启始PCR569
第四节 多重PCR技术574
第五节 PCR技术应用实例577
一、HLA分型577
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580
三、环境水中病原菌的检测582
第六节 PCR-SSCP技术583
第二十四章 核酸分子杂交592
第一节 核酸探针的标记592
一、放射性核素标记593
二、非放射性核素标记601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及序列分析技术604
一、斑点印迹法604
二、分离转移印迹法607
三、滤膜杂交的基本方法610
第三节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614
一、原理和应用614
二、仪器设备615
三、试剂615
四、实验步骤615
五、注意事项619
第四节 核酸序列分析技术620
一、原理和应用620
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测序法621
三、荧光标记测序法623
第二十五章 外源性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628
第一节 外源基因的诱导表达629
一、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629
二、温度诱导表达方式630
三、低磷酸盐诱导表达方式631
一、细胞的破碎632
第二节 表达蛋白质的收获632
二、包涵体的分离633
三、细胞周质蛋白的分离635
四、融合蛋白的体外切割636
一、核糖核酸酶裂解法639
第一节 未知突变的筛选方法639
第二十六章 基因诊断技术和转基因动物技术639
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641
三、PCR产物的单链构象多态性643
四、化学裂解错配碱基643
五、不对称PCP直接测序法646
第二节 已知突变的基因诊断648
一、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648
二、等位基因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杂交649
三、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651
四、连接酶介导的基因检测技术652
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法654
第三节 血红蛋白分子病基因诊断技术656
第四节 转基因动物技术660
一、概述660
二、转基因技术661
三、转基因个体的建立662
四、转基因小鼠个体的检测664
第二十七章 电子计算机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667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中的数据库668
第二节 序列同源性比较和对库同源检索670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的功能位点预测673
一、蛋白质二、三级结构预测673
二、各种靶序列信号、蛋白质家族信号及各种功能意义的结合位点或标纹序列的探测和应用674
三、其它674
第四节 实验辅助设计675
一、计算机在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中的应用675
二、PCR引物的设计677
四、蛋白抗原决定簇的预测680
第二十八章 T细胞分离及其功能检测683
第一节 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683
一、单个核细胞分离683
第六篇 免疫学方法683
二、T细胞分离685
三、T细胞亚群分离686
第二节 T细胞功能检测690
一、体外检测方法690
二、体内实验检测淋巴细胞功能700
第三节 有关胸腺细胞发育的研究方法704
一、细胞亚群分离705
二、胚胎胸腺器官培养705
三、重新聚合707
四、重建免疫缺陷小鼠708
五、新型转基因小鼠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709
一、动物的选择712
二、免疫动物712
第一节 抗血清的制备712
第二十九章 抗体的制备和检测712
三、制备血清714
四、小结715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杂交瘤技术715
一、免疫动物716
二、细胞融合717
三、杂交瘤细胞的筛选720
四、杂交瘤细胞的扩增、冻存和克隆化721
五、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723
六、小结725
第三节 抗体的纯化726
一、IgG的纯化727
二、IgM的纯化729
三、小结730
第四节 抗体抗原检测方法730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730
二、抗体类型鉴定738
三、双向免疫扩散检测特异抗体739
四、小结740
第三十章 补体检测技术742
三、操作步骤743
第一节 CH50单位测定--经典途径总补体活性的测定743
二、仪器和试剂743
一、原理与应用743
五、附录1用于补体功能检测的样品的收集和贮存744
四、注意事项744
六、附录2标准致敏羊红细胞悬液的制备745
七、附录3溶血素的滴定746
第二节 AP50单位测定--旁路途径总补体活性的测定747
一、原理与应用747
二、仪器和试剂747
三、操作步骤747
四、注意事项748
第三节 溶血试验--检测补体单一成分748
一、原理与应用748
二、仪器749
三、试剂749
四、操作步骤749
第四节 辐射免疫扩散法--检测补体成分750
一、原理与应用750
二、仪器750
四、操作步骤751
五、注意事项751
三、试剂751
第五节 免疫比浊法--检测补体完善成分及活性片段752
一、原理与应用752
二、仪器752
三、试剂752
四、操作步骤752
第六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补体成分及活性片段753
一、简介753
二、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D因子754
三、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膜C5b-9及液相SC5b-9复合物756
第七节 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补体完整成分及活性片段757
一、原理与应用757
二、仪器757
三、试剂758
四、操作步骤758
第八节 EC花环试验--检测补体受体759
一、羊红细胞-C3复合物(EC3)的制备759
五、注意事项759
二、EC花环试验检测粘附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补体受体762
三、EC花环试验--检测细胞悬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补体受体763
一、原理764
二、仪器764
三、试剂764
第九节 从人血浆中分离纯化C3764
四、操作步骤765
五、注意事项766
六、赖氨酸-琼脂糖的制备和检测767
七、DEAE-Sephacel柱的制备768
八、双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补体成分769
第一节 吞噬细胞的来源与制备770
一、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制备770
二、淋巴结和脾细胞的制备770
第三十一章 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检测770
三、胸腹腔Mφ的制备771
四、肺胸Mφ的制备771
第二节 吞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基本功能检测772
一、白细胞凝集检测772
二、白细胞聚集检测--51Cr标记白细胞法772
三、白细胞化学促动性检测773
四、白细胞粘附检测773
五、白细胞移动检测774
六、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琼脂糖微滴法775
七、细菌生长抑制试验776
八、胞外释放水解酶试验777
第三节 吞噬功能的检测778
一、吞噬物的种类与处理778
二、酵母菌吞噬试验779
三、克氏锥虫吞噬试验779
四、Fc受体介导的吞噬试验779
五、体内碳粒吞噬试验780
第四节 抗肿瘤细胞毒功能检测780
一、常用的靶细胞来源与放射标记780
二、检测方法781
第五节 吞噬细胞的激活与抑制检测方法783
一、新蝶呤的检测784
二、化学发光法786
三、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反应787
四、巨噬细胞集落形成试验787
一、受体检测788
第六节 细胞表面功能检测788
三、Ia抗原检测791
二、组织因子--亲凝血活性检测793
第七节 酶系检测794
一、非特异性酯酶--偶氮偶联(Gomori)法794
二、酸性α-乙酸萘酯酶795
三、过氧化物酶795
四、酸性磷酸酶796
第三十二章 免疫标记检测技术797
第一节 酶连接免疫吸附测定797
一、材料797
二、方法798
三、注意事项798
一、荧光抗体的制备799
第二节 免疫荧光标记799
二、标本的制作804
三、免疫荧光染色方法804
四、非特异性荧光染色807
五、荧光显微镜术808
六、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809
第三节 胶体金银技术810
一、胶体金制备方法810
二、胶体银制备811
三、胶体金标记物的制备811
四、免疫金银染色方法812
第四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813
一、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814
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814
三、标准曲线的绘制817
四、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考核818
五、放射免疫分析的要求和影响因素818
六、抗原或抗体的放射性碘标记技术819
七、放射性防护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820
一、肺、脑组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的化学发光法测定823
第七篇 医学化学分析方法823
第一节 检测氧自由基实验方法823
第三十三章 脂质和生物膜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的检测823
二、羟自由基测定方法824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测定826
四、过氧化氢测定828
第二节 脂质过氧化降解产物的测定833
一、分光光度法833
二、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834
三、荧光产物法835
四、脂质过氧化物的碘量法测定836
五、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法838
第三节 不饱和脂肪酸测定法839
一、不饱和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法839
二、共轭双烯法840
一、离心分离技术原理842
第一节 离心分离技术842
第三十四章 大型分析仪器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842
二、超速离心的方法844
三、超速离心技术在生物大分子分离中的应用844
第二节 色谱分析846
一、气相色谱法846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850
四、薄层色谱法855
第三节 光谱分析860
一、荧光光谱分析仪860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865
三、红外分光光度计871
第四节 核磁共振谱仪877
一、核磁共振基本原理878
二、核磁共振谱仪879
三、NMR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880
第五节 电化学检测仪881
一、电化学分析方法分类881
二、电位分析法882
三、极谱法884
四、溶出伏安法在医学中的应用885
第一节 基本原理887
第三十五章 流式细胞术887
第三节 制备单细胞悬液技术889
一、制备方法要因细胞而异889
二、细胞结块的形成889
第二节 流式细胞常用荧光染料889
三、单层细胞培养890
四、组织890
五、一些具体细胞处理方法890
七、石蜡标本制备单细胞悬液891
六、血细胞制备方法891
八、睾丸生殖细胞制备892
九、肝细胞样品制备892
十、头和颈部肿瘤细胞制备892
十一、细胞固定892
第四节 细胞的荧光标记893
一、DNA染色方法893
二、DNA与RNA同时染色法894
四、同时分析细胞的DNA和总蛋白895
三、RMA染色方法895
第五节 流式细胞术的数据分析896
一、流式细胞术的数据文件特点896
五、同时分析细胞表面细胞内特异标志蛋白和DNA896
二、双参数数据分析897
三、三维数据分析898
四、DNA直方图分析898
第八篇 整体机能与器官功能检测方法901
第一节 全胚胎培养模型901
一、材料901
第三十六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功能检测方法901
二、方法902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903
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904
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905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907
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909
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910
六、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912
第三节 心衰模型914
第四节 胃癌的动物模型919
一、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鼠腺胃癌模型919
二、甲基胆蒽诱发鼠腺胃癌模型920
三、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前胃癌模型921
四、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诱发鼠前胃癌模型922
五、可移植性小鼠前胃鳞状细胞癌(GS-742)模型922
六、人胃癌裸鼠移植模型923
七、人胃癌裸鼠肝转移模型924
八、人胃癌免疫抑制大鼠模型924
九、乙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犬胃癌模型925
十、ENNG诱发猴胃癌模型925
第五节 糖尿病模型的制作926
一、药物性糖尿病927
二、无胰性糖尿病模型928
四、自发性糖尿病模型929
三、手术及药物联合制作糖尿病模型929
五、“BB”Wistar系大鼠930
第六节 癫痫动物模型931
一、在体癫痫模型931
二、离体癫痫模型932
三、遗传性动物模型933
第七节 肝损伤模型934
一、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的制备934
二、慢性肝功能不全模型939
第八节 器官移植模型944
一、小动物异种心脏移植模型944
二、心-肺联合移值946
三、大鼠肝移植模型947
四、大鼠肾移植模型950
五、胰腺移植模型951
六、小肠移植模型953
四、检测指标及判断标准955
三、复制步骤955
第九节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955
一、基本原理955
二、动物、药品和器械955
五、注意事项956
第十节 豚鼠的速发型过敏性哮喘模型957
一、原理及应用957
二、仪器设备957
三、试制957
四、实验步骤957
五、注意事项957
第十一节 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958
第三十七章 器管模型的建立和功能检测方法964
第一节 离体器官的灌流方法964
一、心脏灌流964
二、肺灌流方法967
第二节 微透析技术与离体组织条方法972
一、脑微透析实验方法972
二、家兔离体肺动脉、脑基底动脉环实验方法976
一、微循环观测的基本方法978
第三十八章 微循环实验方法978
第一节 微循环实验方法概论978
二、微循环基本指标的测量980
三、微循环荧光显微术984
四、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985
第二节 脏器微循环观测985
一、脑微循环观测方法985
二、脊髓微循环观测方法988
四、肺微循环观测方法989
三、心脏微循环观测方法989
五、膈微循环观测方法990
六、肝微循环观测方法990
七、肾微循环观测方法991
八、胰腺微循环观测方法992
九、脾微循环观测方法993
十、肠系膜微循环观测方法993
十一、骨髓微循环观测方法994
十二、淋巴结微循环观测方法994
十四、颊囊微循环观测方法995
十三、提睾肌微循环观测方法995
第三十九章 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研究方法998
第一节 血液粘度测定998
一、旋转式粘度计法998
二、毛细管粘度计法999
第二节 红细胞聚集性测定1000
一、红细胞聚集指数R法1000
二、血沉方程K值法1001
第三节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1002
一、粘度测量法1002
二、滤膜法1003
第四节 白细胞变形性测定1004
第五节 血小板粘附性测定1005
一、玻璃法1005
二、玻璃柱法1005
三、玻璃滤器法1006
第六节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1007
一、比浊法1007
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法1008
三、实验步骤1009
二、仪器设备1009
第七节 血流动力学测定1009
一、原理和应用1009
四、注意事项1010
第九篇 实验动物、动物手术和动物模型1013
第四十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1013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方法1013
一、免的抓取与固定1013
二、小鼠的抓取和固定1014
三、大鼠的抓取与固定1014
四、豚鼠的抓取与固定1015
五、地鼠的抓取与固定1015
六、犬的抓取与固定1015
七、鸡的抓取与固定1016
八、猴的抓取与固定1016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编号与标记方法1016
一、染色法1016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麻醉术1017
四、耳孔法1017
二、挂牌法1017
三、烙印法1017
一、全身麻醉1018
二、局部麻醉方法1020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被毛去除方法1020
第五节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1020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采血方法1025
一、大鼠和小鼠的采血方法1025
二、豚鼠的采血方法1026
三、兔的采血方法1027
四、狗的采血方法1028
第七节 实验动物各种体液的采集方法1029
一、血液1029
二、淋巴液1029
三、消化液1030
六、精液1031
七、阴道内液体1031
四、脑脊髓液1031
五、尿液1031
第八节 实验动物的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032
一、体表贴纸法1032
二、剥皮测量法1032
三、称重法1032
四、公式计算法1033
五、计算板查对法1035
第九节 实验动物的急救方法1036
二、豚鼠、兔、猫的处死方法1037
第十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1037
一、大鼠和小鼠1037
第十一节 实验动物的穿刺术1039
一、胸膜腔穿刺术1039
二、腹膜腔穿刺术1039
三、膀胱穿刺1039
四、骨髓穿刺术1039
第十二节 常用外科手术技术1041
一、实验动物气管、血管、神经的分离1042
三、实验动物常用活体观察手术1044
二、股动、静脉插管方法1044
四、常用手术器械灭菌方法1046
第四十一章 动物实验中常用指标的检查和测量方法1048
第一节 一般指标的检查和测量方法1048
一、体温的测定方法1048
二、体重的测量方法1048
三、脉搏的检查方法1048
四、呼吸频率的测定方法1048
第二节 血液常用指标的检查方法1049
一、血液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1049
二、红细胞压积容量的测定1052
三、血沉的测定1053
第三节 血液化学成分参数测定1053
三、骨髓粒细胞分裂指数1055
四、白细胞计数和分类1055
五、59Fe在脾和骨髓中的掺入试验1055
二、骨髓细胞分类1055
一、骨髓细胞计数1055
第四节 造血功能的检查方法1055
六、3H-胸腺嘧啶核苷的掺入试验1056
七、脾和胸腺重量测定1056
第五节 血压测量记录方法1056
一、直接描记方法1056
二、间接测压方法1058
第六节 正常实验动物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标1059
第一节 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1064
第四十二章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1064
第二节 动物模型的分类1065
一、按产生原因分类1065
二、按系统范围分类1067
三、按模型种类分类1067
第三节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1067
一、设计原则1067
二、注意事项1069
第四节 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1078
一、复制方法和应用1078
二、肿瘤模型的复制方法1079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1080
四、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1082
五、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1083
六、神经系统疾病模型1084
七、寄生虫病动物模型1084
第四十三章 生物医学重点研究课题中的实验动物选择与应用1086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1086
一、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1086
二、影响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因素1086
一、单克隆抗体技术与实验动物关系1087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1087
二、常用于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动物1088
三、实验动物的自发性和诱发性骨髓病1088
四、用于融合的动物骨髓细胞系1089
五、自身免疫病小鼠模型1090
第三节 实验动物在肿瘤学研究中的选择和应用1092
一、实验动物在肿瘤学研究中的作用1092
二、实验动物肿瘤模型的选择1093
三、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1095
二、实验动物对辐射效应的影响1095
第四节 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1095
一、实验动物在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1095
四、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1097
第五节 药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1098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研究中的选择与应用1098
二、心血管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1100
三、消化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1101
四、呼吸系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1102
五、泌尿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1102
第六节 口腔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1103
一、猕猴和狨猴1103
二、家兔1103
三、狗1104
四、金黄地鼠1104
五、大鼠和小鼠1104
三、斑秃1105
二、外用药筛选和紫外线照射1105
一、皮肤移植1105
第七节 皮肤病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1105
四、银屑病1106
五、寻常型天疱疮动物模型1106
六、大疱性类天疱疮动物模型1107
七、系统性红斑狼疮1108
八、硬皮病1108
十、痤疮1109
九、鱼鳞病1109
第八节 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1110
一、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1110
二、常见病毒敏感动物的选择1110
第四十四章 常用实验动物1115
第一节 小鼠1115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1115
二、主要品种和品系1116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特点1119
第二节 大鼠1119
三、饲养管理1119
四、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119
二、主要品种和品系1120
三、饲养管理1121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122
第三节 豚鼠1122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1122
三、饲养1123
四、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123
二、品种和品系1123
第四节 地鼠1124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1124
二、饲养管理1125
三、品种1125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125
第五节 兔1126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1126
二、主要品种1127
三、饲养1127
二、实验用主要品种1128
一、解剖特点1128
第六节 狗1128
四、在生物医学科学中的应用1128
三、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129
第七节 非人灵长类1130
一、解剖生理特点1130
二、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1130
第八节 小型猪1131
一、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131
第十节 无特定病原体(SPF)鸡群的建立1132
第九节 鸡1132
第十篇 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学分析、医学科研结果的计算机处理1133
第四十五章 医学科研设计1133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1133
一、研究立题1133
二、研究对象1133
三、设立适当的对照1133
四、确定研究对象的数量1134
五、确定观察指标1134
八、考虑好统计分析的方法1135
六、随机化分组1135
七、设计原始记录表1135
第二节 不同场合的研究设计1136
一、调查研究设计1136
二、临床研究设计1136
三、动物实验设计1137
第三节 研究设计的类型1137
一、完全随机化设计1137
二、配对设计1138
三、配伍组设计1139
四、交叉实验设计1141
五、析因设计1142
六、拉丁方设计1144
七、分割实验设计1146
八、系统分组实验设计1146
九、正交设计1147
十、序贯实验设计1149
三、随机化1151
二、抽样误差1151
第一节 几个基本概念1151
一、总体、样本、个体1151
第四十六章 医学统计方法1151
四、频率与概率1152
五、统计量与参数1152
第二节 统计学指标1152
一、相对数1152
二、平均数1153
三、变异指标1156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及t分布1157
第三节 t分布与t检验1157
二、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1158
三、两均数差别的统计意义检验1158
第四节 方差分析1161
一、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1161
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1161
三、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1162
四、均数间的相互比较1163
五、几个处理组与一个对照组均数的两两比较1163
九、2×2的析因设计数据的方差分析1164
八、近似F检验法1164
六、拉丁方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1164
七、方差齐性检验1164
十、多因素析因设计和随机区组的复合设计1165
十一、不等数的方差分析1166
第五节 直线回归与相关1167
一、直线回归1167
二、直线相关1169
三、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1170
第六节 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1171
第七节 协方差分析1173
一、协方差分析法的意义和应用1173
二、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进行协方差分析的步骤1173
三、简化计算协方差分析方法1175
第八节 卡方检验1176
一、四表格资料的χ2检验:1176
五、三维列联表的分析1178
四、配对计数资料的χ2检验1178
三、四表格的确切概率法1178
二、行×列(R×C)表资料的χ2检验1178
第九节 聚类分析1179
一、概述1179
二、系统聚类分析1180
三、模型聚类分析1182
第十节 排序分析1184
一、极点排序1184
二、主份量分析1185
第四十七章 医学科研结果的计算机处理1189
第一节 统计学分析1189
一、SAS的组成与基本运行方式1189
二、SAS系统的调用、基本管理及编辑命令1190
三、SAS数据步1193
四、SAS过程步与SAS程序调用1195
一、SPDOS系统介绍1206
第二节 文字处理1206
二、WPS系统介绍1207
第三节 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及绘图1209
一、绘图1210
二、数据处理1211
第四节 Fox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1212
一、FOXBASE+简介1212
三、对数据库记录的操作1214
二、建立、修改数据库1214
四、对数据库运算的操作1215
五、FOXBASE+参数设置1216
六、信息的输入与输出1216
七、FoxBASE+命令文件及控制命令1217
第四十八章 医学摄影与黑白幻片制作1221
第一节 医学摄影1221
一、显微摄影1221
六、CT片和X线片摄影1222
五、实验室摄影1222
七、超声波、脑电图、心电图等的拍摄1222
三、标本摄影1222
二、手术摄影1222
四、人体摄影1222
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术会议摄影1223
九、向杂志社投稿照片的基本要求1223
第二节 显微镜术和显微摄影术1223
一、显微镜的一般结构1224
二、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1224
三、显微镜的光学部件1226
五、游标尺和显微测微尺的使用1230
四、显微镜观察的操作的顺序1230
六、显微摄影术1231
第三节 黑白幻灯片制作1238
一、原件的拍摄1238
二、冲洗底片1239
三、制作黑白幻灯片的常用药液配方1239
四、印制拷贝幻灯片1240
五、冲洗后组装1241
六、幻灯机的使用、保养与维修1241
一、概述1242
第四十九章 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1242
第一节 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1242
二、医学科研论文的格式与内容1243
第二节 医学科研论文的发表1248
一、写作道德1248
二、期刊的分类1248
三、投稿时应用注意的事项1249
附录一:常用试剂的配制1251
一、水1251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252
五、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1253
三、溶液浓度的计算1253
四、一定百分浓度酸、碱溶液的配制1253
六、酸碱指示剂溶液的配制1254
附录二:常用缓冲溶液及其配制1255
一、缓冲溶液和缓冲作用1256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1256
三、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1256
四、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1257
五、缓冲溶液的配制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