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中国革命史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梁余,张天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中国革命史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8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8
一 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及其在清代中期的衰落8
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8
清代中期的衰落10
二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崛起及其对亚洲国家的侵略14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崛起14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的侵略17
第二节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1
一 两次鸦片战争21
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林则徐的禁烟斗争21
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及结局2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7
二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8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和胜利发展28
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各项政策3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教训34
第三节 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运动37
一 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兴办37
洋务运动37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40
二 中日甲午战争42
甲午战争的爆发和清政府的失败42
《马关条约》及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44
变法维新运动及其政治主张45
三 百日维新及封建旧势力的政变45
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教训48
第四节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与义和团运动52
一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52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52
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53
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资本输出54
二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反对八国联军的侵略斗争57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57
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英勇斗争59
《辛丑条约》及中国半殖民地的完全形成62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及经验教训64
本章小结65
第二章 辛亥革命67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67
一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67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67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68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68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69
人民反抗斗争迅猛发展69
二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69
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70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71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73
三 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75
同盟会的成立75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76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79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82
一 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潮82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82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破产84
保路运动的兴起和发展85
二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86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地的响应86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89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90
三 袁世凯篡夺政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92
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窃取全国政权92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96
第三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98
一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和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98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98
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102
中华革命党的建立103
袁世凯撕毁《约法》解散国会104
二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举国一致的反袁斗争104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05
袁世凯复辟称帝和反袁斗争的高涨107
三 皖系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109
北洋军阀的分化及其黑暗统治109
“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111
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112
本章小结114
一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16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116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16
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116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117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19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20
二 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21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21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21
改造社会的探索125
三 改造社会的探索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2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26
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128
四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29
中国共产党的筹建129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30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32
一 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政局134
帝国主帝国主义“协同”侵略中国134
第二节 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兴起134
军阀混战和政治争斗135
民族工业停滞和农村经济凋敝137
二 第一次国共和作的建立138
孙中山联俄、联共思想的确立138
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线线的方针139
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40
黄埔军校的创建141
革命运动的恢复和发展142
三 大革命的兴起142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44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145
革命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146
第三节 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149
一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大革命的高潮149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149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50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153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157
二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勾结 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157
蒋介石加紧反革命活动158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59
三 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 大革命的失败161
武汉政府日趋反动161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62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的失败163
本章小结164
国民党新军阀的暂时统一166
一 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66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166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166
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内外政策168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出现172
新军阀混战和人民的深重灾难173
二 共产党继续坚持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75
八七会议和全国各地的武装起义17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79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182
中国工农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85
三 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188
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反蒋斗争188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的政治主张和反蒋斗争190
第二节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红军长征的胜利194
一 “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4
日本帝国主义的全球战略及侵华政策194
“九·一八”事变195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6
二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及其挫折198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198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和中间势力的变化200
爱国军民的抗战和抗日民主运动的挫折202
三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204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204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长征的开始205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207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210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和国内和平的实现211
一 华北事变和民族危机的加深211
华北事变211
民族危机的加深213
二 “一二·九”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213
“一二·九”运动213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215
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217
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218
三 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218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221
本章小结224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226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226
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26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26
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28
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230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及其失利232
二 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232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局限性235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236
三 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开辟237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237
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238
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241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43
第二节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243
一 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和国民党营垒的分裂243
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244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245
蒋介石集团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245
二 国民党反共投降逆流和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247
国民党反共摩擦的加剧247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47
共产党制定抗日民统一战线线的策略方针251
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主要战场252
国民党发动反共的皖南事变255
三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256
第三节 中国人民克服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258
一 太平海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国内形势258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58
中国战区的设立259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260
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263
二 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对改斗争263
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斗争266
相持阶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军队入缅作战269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273
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军民开始局部反攻273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转折273
解放区战场开始局部反攻275
国民党统治的严重危机278
二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278
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279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281
三 抗日战争的胜利282
抗战胜利前夕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282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284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286
本章小结287
战后国际斗争格局的重大变化289
一 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289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89
第六章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289
各党派对建国的政治主张291
二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294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294
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297
三 国民党的内战部署和共产党巩固解放区的措施300
国民党全面破坏政协决议300
蒋介石的内战部署301
共产党巩固和发展解放区的措施302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新高潮304
一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304
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严峻形势304
共产党打败蒋军的政治、军事方针305
蒋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307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308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310
国民党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311
二 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311
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312
国统区严重的政治危机313
三 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壮大314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314
各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和新政协运动316
一 战略决战的胜利319
中共中央关于战略决战的重大决策319
第三节 国民党政权的覆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19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320
二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324
国民党和谈判阴谋的破产324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325
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27
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基本政策32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3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33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331
本章小结332
第七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334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制度在全范围内的建立334
一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334
建国初期的形势334
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335
二 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336
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336
镇压反革命运动337
抗美援朝战争338
三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341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341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345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开展346
四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47
国民经济的恢复347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经验348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351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3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建立35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354
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全面展开356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56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58
“三大改造”胜利的基本经验和意义361
三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364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64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65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368
本章小结369
结束语 中国革命历史的基本总结371
一 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72
二 中国革命发展胜利的根本保证,是要有代表新生产方式的工人阶级以及共产党的正确领导374
三 以人民民主代替资产阶级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376
四 人民只有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使革命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前进379
五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精神支柱383
六 中国革命胜利的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以及世界人民的紧密联系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