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简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
  • 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2209·33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哲学史(地点: 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简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1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3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9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15

语言障碍19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21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21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22

“上农”24

“反者道之动”25

自然的理想化26

家族制度27

入世和出世28

小国的艺术和诗歌29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30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33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35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39

司马谈和六家39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41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44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48

孔子和六经48

孔子作为教育家50

仁、义52

正名52

忠、恕53

知命55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57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59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61

墨家的社会背景62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65

兼爱66

天志和明鬼68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70

国家的起源71

早期道家和隐者74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74

杨朱的基本观念75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76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78

道家的发展79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83

人性善84

儒墨的根本分歧86

政治哲学89

神秘主义93

名家和“辩者”97

第八章 名家97

惠施的相对论101

公孙龙的共相论105

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110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112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112

道,无名113

自然的不变规律117

处世的方法119

政治学说123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126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126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127

政治、社会哲学128

情和理130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133

有限的观点134

更高的观点136

更高层次的知识137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140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142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143

关于“辩”的讨论145

澄清兼爱说147

辩护兼爱说150

对其他各家的批评151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156

六种术数156

《洪范》所讲的五行158

《月令》161

邹衍162

一套历史哲学163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165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171

人的地位172

人性的学说173

道德的起源174

礼、乐的学说176

逻辑理论179

论其他几家的谬误182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184

法家的社会背景184

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187

法家的历史哲学188

治国之道190

法家和道家193

法家和儒家195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197

事物的原理198

万物生成的“道”200

万物变化的“道”202

中和204

庸常206

明诚208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210

秦统一前的政治状况210

中国的统一212

《大学》214

《荀子》的折中趋势216

《庄子》的折中趋势217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219

〔注〕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220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224

阴阳家和儒家的混合224

宇宙发生论的学说226

人性学说228

社会伦理学说230

政治哲学231

历史哲学232

对《春秋》的解释234

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235

统一思想238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238

孔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241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242

扬雄和王充244

道家和佛家245

政治社会背景247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253

名家兴趣的复兴253

重新解释孔子254

向秀和郭象256

“道”是“无”257

万物的“独化”258

制度和道德260

“有为”和“无为”261

知识和模仿262

“齐物”264

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265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268

“风流”和浪漫精神268

《列子》的《杨朱》篇270

任从冲动而生活272

情的因素275

性的因素277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279

佛教的传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279

佛学的一般概念281

二谛义284

僧肇的哲学286

道生的哲学288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295

禅宗传述的宗系295

第一义不可说297

修行的方法299

顿悟302

无得之得303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306

韩愈和李翱307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309

精神修养的方法311

邵雍的宇宙发生论313

事物的演化规律316

张载的宇宙发生论319

寻求快乐322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323

程颢的“仁”的观念324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326

程颐的“理”的观念328

处理情感的方法330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337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337

理339

太极341

气342

心、性345

政治哲学347

精神修养的方法349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352

陆九渊的“心”的概念352

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354

“明德”356

良知357

“正事”(格物)359

用敬361

对佛家的批评363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人365

对于新儒家的反动365

孔教运动369

西方思想的传人373

西方哲学的传人377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381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381

战时的哲学著作383

哲学的性质387

人生的境界389

形上学的方法论3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