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族学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耀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 ISBN:7810011804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45页
- 主题词:民族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族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单元 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18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18
第一节 劳动创造了人18
第二节 人类的远祖27
第三节 直立人--真人的出现32
第四节 智人37
第二章 人类的种族44
第一节 种族的分类44
第二节 种族的成因51
第三节 种族和民族55
第一节 语言的产生60
第三章 语言与民族60
第二节 语言和民族69
第三节 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71
第四节 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74
第四章 经济文化类型80
第一节 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80
第二节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82
第三节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85
第四节 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90
第二单元 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99
第五章 民族学的源流99
第一节 民族的概念9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108
第三节 西方民族学流派119
第四节 苏维埃民族学派124
第六章 民族学的研究方法129
第一节 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29
第二节 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135
第三节 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140
第四节 民族学实地调查法146
第五节 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151
第七章 中国民族学的任务157
第一节 中国民族学目前的主要任务157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162
第一节 人类社会形态学说177
第三单元 民族社会形态177
第八章 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177
第二节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186
第九章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196
第一节 处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196
第二节 原始社会形态201
第三节 奴隶社会形态221
第四节 封建社会形态230
第十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239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239
第二节 亚细亚生话方式概念的科学性247
第三节 农村公社与奴隶制、农奴制252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性259
第十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259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公社残余形态262
第三节 凉山彝族奴隶制267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领主制272
第五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276
第六节 中国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284
第四单元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291
第十二章 婚姻家庭制度291
第一节 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92
第二节 群婚及其家庭形式296
第三节 对偶制婚姻家庭316
第四节 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326
第一节 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的关系348
第十三章 亲属制度348
第二节 亲属、亲系、亲等351
第三节 亲属制度的分类359
第五单元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371
第十四章 民族学研究文化的方法和意义371
第一节 文化与生活371
第二节 文化与文明375
第三节 民族学研究文化的方法和意义377
第十五章 物质文化380
第一节 劳动工具380
第二节 住所384
第三节 饮食和炊事389
第四节 服饰396
第五节 交通工具402
第十六章 精神文化408
第一节 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409
第二节 教育、道德和法律414
第三节 风俗习惯423
第四节 宗教信仰432
第五节 口头文学与艺术442
第六单元 民族学与我国现代化461
第十七章 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461
第一节 什么是生态问题463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的主要生态类型及其状况467
第三节 保护生态平衡 促进民族繁荣481
第一节 经济是民族现代化的基础487
第十八章 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问题487
第二节 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491
第十九章 少数民族的人口问题502
第一节 研究民族人口的意义502
第二节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概述503
第三节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状况与特点505
第四节 影响民族人口变动的因素508
第五节 人口发展与民族繁荣514
第二十章 民族地区的教育与科学问题519
第一节 教育、科学对实现民族现代化的作用519
第二节 全面认识我国民族教育、科学的历史与现状523
第三节 发展教育、科学,促进民族繁荣530
编后记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