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伤寒百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克绍,徐国仟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4195·217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61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伤寒百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伤寒论》所论的伤寒,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1
2.怎样理解《伤寒论》中的邪与正?1
3.怎样理解《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涵义?3
4.表证是否就是太阳病?3
5.“阳明?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什么意思?4
6.阳明中寒是不是太阴病?4
7.口苦咽干是否就是少阳病?5
8.霍乱是不是太阴病?5
9.合病和并病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叫作两感?6
10.189条为什么不叫三阳合病,却叫阳明中风?6
12.146条为什么不叫太少合病,而只说“伤寒六七日”?7
11.葛根芩连汤证,可不可以叫做“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7
13.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否太少合病或太少两感?8
14.48条的二阳并病,当以何方更发其汗?8
15.大青龙汤证,38条称太阳中风,39条称伤寒,是名词互用吗?9
16.大青龙证,为什么还提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10
17.39条指出“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有什么意义?10
18.27条既然说“不可发汗”,为什么还要用桂枝二越婢一汤?11
19.35条有分为两段看的,也有认为本条都是葛根芩连汤证的,哪一种说法为是?12
20.139条的“复下之”,应是“复下利”?还是“复攻下”?12
21.207条的“不吐不下”,是未经吐下?还是自觉症状?13
23.25条和26条,为什么脉象同而方剂不同?14
24.52条和57条,为什么脉象同而方剂不同?14
25.52条“脉浮而数者”,此浮数是否即浮紧的变词?15
26.50条“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脉象有尺中独迟者否?何以说是“荣气不足”?16
29.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而有的《中医基础学》却说“脉浮而迟为表寒”,哪一种说法为是?18
30.“数则为虚”,应怎样理解?18
31.结胸证本有烦躁症状,为什么133条说“烦躁者亦死”?20
32.结胸证邪盛的烦躁,和末期临死前的烦躁,还有其他鉴别法没有?20
33.如何鉴别137条是结胸,而不是胃家实?21
34.结胸证,后世有热结胸、冰结胸、血结胸等的不同分类,在《伤寒论》中如何分法?21
36.结胸、脏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2
37.结胸证也能下利吗?23
38.太阴病“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的病理如何?亦能给以病名否?24
3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下之能不能成为气痞?25
41.气痞为什么关脉浮?气痞有没有不因误下而成的?26
40.半夏泻心汤所治的心下痞硬,是寒热互结吗?26
42.气痞之兼表阳虚者,表未解者,都有恶寒证,如何区别和治疗?27
43.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和脉微欲绝,里寒外热,下利清谷,都是阴盛格阳,脉象为什么不同?27
44.“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是否还具有腹满而吐,自利益甚等症状?28
45.小便不利,大便不实,这两个症状是不是根据“太阴病”三字作出的估计?28
46.《经方实验录》:“下利日数十行,脉不沉而浮者,”不就是用桂枝汤治愈的吗?29
47.小承气汤的主脉是滑而疾吗?29
48.发热恶寒如疟状,和往来寒热有何不同?30
49.“其气上冲”,是什么样的症状?病理如何解释?30
50.太阳病下之,有表未解者,怎样才算表未解?31
51.小青龙证兼证之噎,是什么样的症状?31
52.服小青龙汤后出现渴,何以知是“寒去欲解?31
54.栀子汤证的少气,是否短气?为什么加甘草?32
53.《内经·热论》阳明受病是身热而目痛,鼻干不得卧,《伤寒论》中为什么没有这样的阳明病?应怎样治疗?32
56.郁冒和战汗,有何异同?33
57.冒家出汗自愈,但少阴病下利时时自冒者死,二者有何不同?33
55.257条,发热了,为什么说“无表里证”?33
58.249条和66条,为什么证同而方剂不同?34
59.《伤寒论》中的腹胀满,共有几种原因?34
60.“汗出谵语者”,何以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35
61.252条,病人既然“大便难、身微热”,为什么又说“无表里证”?36
62.背恶寒一证,见于附子汤证,也见于白虎加人参汤证,为什么病理不同而症状相同?36
63.太阳病误下后不同的结果,有无内在联系?36
64.衄家和亡血家,发汗后的变证不同,是什么原因?37
66.92条以脉测证,还有下利清谷等症状,是这样的吗?38
65.92条和301条,都是表兼里寒,为什么治法不同?38
67.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反发热,是“从阳部注于经”,附子汤证的骨节痛,是“从阴部注于骨”,是这样的吗?39
68.消渴是厥阴病的特点,为什么又说“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39
69.111条,阴阳俱虚竭,为什么又说“小便利者,其人可治”?40
70.30条“夜半手足当温”,332条“期之旦日夜半愈”为什么都在夜半?40
71.服桂枝汤后“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何以知是药后之汗,而不是中风之汗?40
72.桂枝汤内用芍药,是否为了剑汗?41
7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主张改“去桂”为“去芍”的,正确与否?42
74.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不去桂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吗?43
75.小柴胡汤中为什么用人参?苦不渴外有微热,为什么又去人参?43
77.无汗不可用桂枝汤吗?44
78.酒客病为什么不能用桂枝汤?44
76.服去桂加白术汤后,“其身如痹”,可能是附子量大中毒吧?44
7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为什么?45
80.92条“若不差”,如何解释!46
81.为什么《伤寒论》之去桂加白术汤,比《金匮要略》中之同一方,分量加大一倍呢?47
82.少阴病提纲,为什么没有下利、厥冷等症状?47
83.124条的蓄血证,为什么表证仍在就以抵当汤攻之?48
84.153条“阴阳气并竭,复加烧针,”亦有治法否?48
85.153条的火逆坏证,采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有把握否?48
86.“四肢烦痛”为什么叫做太阳中风,怎样治疗?49
87.205条既然是阳明病,又心下硬满,为什么不可攻之?50
88.大青龙汤是不是表里双解之剂*?50
90.张仲景不止一次的提示我们,表兼里实,当先汗后下,可是90条又不强调先汗后下,岂不自相矛盾?51
89.栀子汤的禁例是“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可是“下利后更烦”,为什么仍用栀子汤?51
91.是不是从理论上说,有可能由内之外,而从临床来说,则不易见到这样的病例?52
92.用先急后缓解释91条,更为简明易懂,你同意吗?53
93.研究和注解《伤寒论》的著作,在历代有代表性者,有哪几种?54
94.对后世有影响的《伤寒论》注家,有哪几家?56
95.朱肱的《南阳活人书》的特点是什么?56
96.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的特点是什么?57
97.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有什么特点?58
98.张志聪的《伤寒论宗印》有什么特点?59
99.柯琴的《伤寒来苏集》有什么特点?60
100.尤怡的《伤寒贯珠集》有什么特点?60
101.徐大棒的《伤寒类方》有什么特点?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