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1114062.jpg)
- 杜石然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13031·1919
- 出版时间:1982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四千多年前)1
一 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1
二 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5
石器的制造5
火的使用8
三 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10
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10
原始耕作技术11
动物的驯养15
四 原始工艺技术16
制陶17
蚕丝的开始利用和原始纺织技术19
建筑20
交通工具22
五 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22
天文学知识的萌芽24
数学知识的萌芽25
其它科学知识的萌芽27
原始的医和药30
六 原始自然观31
本章小结34
第二章 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36
一 奴隶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36
二 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40
三 农业生产技术50
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开始形成50
耕作制度52
耕作技术53
园艺、蚕桑和畜牧55
四 手工业技术56
建筑57
纺织59
染色61
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63
酿酒65
五 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66
天文学66
数学70
六 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73
《夏小正》和物候知识73
有关气象、地形和地图的记述74
七 初期的医药学77
巫和医的分化77
药物与汤液78
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79
八 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80
天命观的形成80
阴阳、五行和八卦说81
本章小结83
第三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前221年)85
一 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85
二 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89
生铁、钢与铸铁柔化术的出现89
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93
找矿经验和采矿技术94
三 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95
《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耕细作技术95
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知识98
四 大型水利工程的开始兴建102
灌溉工程102
运河工程和堤防工程106
五 《考工记》——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总汇108
《考工记》的产生108
车辆的制造108
弓箭的制作112
钟、鼓、磬等乐器的制造112
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115
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115
数学知识116
六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117
光学知识117
力学知识和时空观121
几何学知识及其它123
七 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124
对行星和恒星观测的数量化124
天象观测的重要成果128
古四分历法128
算筹、筹算和十进位值制130
八 地学著作的出现133
《山海经》133
《禹贡》135
《管子·地员》137
九 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137
医药学的发展和名医扁鹊137
《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论139
《黄帝内经》的防治思想、病因说及解剖学知识142
十 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143
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143
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145
天与地的相对关系问题146
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148
本章小结151
第四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152
一 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152
二 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155
牛耕法与新型农具155
代田法和区种法159
《汜胜之书》160
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161
水利工程164
三 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术的成熟167
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167
冶铁新技术168
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170
四 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174
历法体系的形成174
天文仪器和天象记录176
论天三家——盖天、浑天和宣夜说178
张衡及其成就179
五 数学体系的形成182
《九章算术》的出现182
《九章算术》的内容简介183
《九章算术》的意义及其影响185
六 地图测绘技术与疆域地理志186
马王堆出土的地图186
《汉书·地理志》的编纂190
气象知识192
七 医药学体系的充实与提高195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195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196
华佗的成就198
八 造纸术与漆器工艺200
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革新200
漆器的发展与兴盛202
九 建筑、交通及纺织技术205
秦汉长城205
木结构与砖结构技术206
驰道与栈道209
水路交通与船舶技术210
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214
纺织机械217
十 学术思想和王充《论衡》219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影响219
古、今文经学派的对立及其影响221
王充及其《论衡》223
十一 中外交通和科技文化交流226
海路交通226
陆路交通227
科技文化的交流228
本章小结230
第五章 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581年)232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232
二 贾思勰和农学名著《齐民要术》235
贾思勰的农学思想236
《齐民要术》反映的北方干旱地区农业技术237
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240
三 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242
岁差和大气消光现象242
太阳、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243
若干天文常数精度的提高244
星图与浑仪、浑象245
四 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246
刘徽及其数学成就247
祖冲之及其科技成就250
五 地学的新进展254
地记的编纂254
裴秀和制图六体255
郦道元和《水经注》257
关于植物找矿的认识259
六 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259
王叔和与《脉经》260
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261
陶弘景和《神农本草经集注》262
药物炮炙263
葛洪和《肘后方》263
与迷信的斗争265
七 炼丹术和化学266
炼丹术与化学的关系266
早期的炼丹著作267
炼丹术中的化学知识268
八 制瓷、灌钢和建筑技术270
制瓷技术的成熟270
灌钢法和鼓风技术273
佛教建筑274
九 机械制造的新成就278
马钧及其成就278
运输工具280
兵器和军事技术281
十 自然观和宇宙论方面的论争283
玄学、道教、佛教的唯心主义自然观283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285
宇宙论的各学派287
本章小结288
第六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1—960年)290
一 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大帝国290
二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294
农业生产的兴盛294
南方水田整地技术295
农田水利和灌溉工具297
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298
农学著作299
三 冶金和纺织技术300
大型铸件和炼银技术301
纺织技术304
四 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308
长安城308
洛阳城310
木结构建筑和砖塔311
赵州安济桥312
五 地理学的成就和大运河的开凿315
贾耽及其贡献315
李吉甫和《元和郡县图志》316
玄奘和《大唐西域记》318
对海陆变迁和潮汐的认识319
大运河的开凿和利用320
六 算经的注释和数学的发展323
数学教育323
王孝通和《缉古算经》324
“十部算经”的注释324
二次内插法的创立325
实用算术的发展326
七 天文学和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327
定朔法的应用327
浑仪与浑象的改进329
一行及其成就330
天文常数精度的进一步提高332
八 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技术334
雕板印刷术的发明334
造纸技术342
九 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344
炼丹术的发展345
炼丹设备346
矿石药物和化学药物348
十 中医药学的进步350
医药机构与医药教育、法令350
巢元方和《诸病源候论》351
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352
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353
外科治疗355
藏医355
十一 中外交往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发展358
中外交往概况358
与朝鲜的交流359
与日本的交流359
与印度的交流361
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交流364
十二 柳宗元、刘禹锡的自然观368
柳宗元的自然观368
刘禹锡的自然观369
本章小结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