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的发展方向 犹存的社会主义大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的发展方向 犹存的社会主义大国](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1106117.jpg)
- (日)中江要介著;天津编译中心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ISBN:7801055535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的发展方向 犹存的社会主义大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出版说明1
序章 在动荡的世界中,中国向何处去?1
致中国读者3
第一章 隐蔽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下面的期望8
国际社会潮流促使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8
联合国驱逐台湾后,西方阵营疏于采取行动12
只有田中角荣敏锐地嗅到了时代气息14
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在台湾商谈了什么?16
中国人的恢宏度量挽救了日中关系19
第二章 睡狮中国的远大雄心22
“天安门事件”使民主化破产的谬论22
根据孙中山的顺应“世界之潮流”的思想而展开解放斗争的新生中国25
中国终于决定和苏联分手的原因28
中国励行“自力更生”政策的局限性30
周恩来推动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真正目的32
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背后的中国外交战略34
取得世人瞩目成果的改革、开放路线36
2049年中国成为世界“中等发展国家”。38
中国的经济改革比东欧提早十几年39
“中华思想”将使中国在亚洲崛起41
第三章 中国的强大将迫使日本孤立43
被“天安门事”件所掩盖的戈尔巴乔夫访华的重大意义43
布什在制裁中国及人权外交中暴露出来的真实意图45
方励之夫妇出逃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阴谋47
中国为何如此警惕美国的一极霸权49
中美迅速接近所具有的基础52
为集中精力进行经济改革而推行的积极外交54
中国为何特别执著于印度支那55
开始建立亚洲新秩序行动的中国57
两位政治家对日本的富于启迪性的警告59
华侨网络包围日本60
第四章 公元2049年中国将改变面貌62
“一国两制”不相予盾的中国62
归还后的香港会不会只剩下一个空壳?64
国共两党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是中国的人智慧66
将会出现“两块招牌”一个中国的局面68
走向市场经济已不可逆转69
中国的领导者们没有抛弃民主化71
中国大众政治意识“淡漠”73
少数民族问题会引起纠纷吗?74
12亿人口和广阔的国土将成为最大的滞碍75
资产阶级污染不过是一时性的“麻疹”78
第五章 横亘在日中两国隙间深而且大的“小异”80
抗日战争纪念馆说明了什么?80
不能忘记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84
无可奈何的低下的行政效率85
姿容相似而实际迥异的风俗习惯87
忘记中国的目的就没有日中友好89
无视中国的妥协方案一味盯着国内的日本外交91
“独生子女”政策是摆脱困境的紧急措施92
第六章 日本被讥笑为丧失主权的国家92
群体人权高于个人人权的观念94
应时刻铭记战败国日本的界限96
日本这样的国家已完全丧失国权观念98
中国事先知道“审定教科书”的内容100
借来的民主主义不能称为独立国家102
世界为何不把实情告知日本104
必须向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进一言107
第七章 日中关系之“天”塌下来的时候109
《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名存实亡之日109
高新技术方面的合作能是擎天柱吗?111
应谢之罪,永远难以回避113
可能谋取霸权主义的强加于人的机制115
认识经济圈构想中潜在的棘手问题117
面对现实,谋求日本的正确政治作用119
提倡建立新国际机构是对国际贡献的高明之计121
没有信念的政治家是政治荒芜的象征123
新闻传播媒介并不报道真实情况125
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促进日中经济合作127
经济支援的重点应放在东北地区129
没有周到的人际关系就没有真正的友好130
一切问题重在日本人的思想境界132
开辟日中两国关系紧密化的大道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1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和平友好条约139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142
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雅尔塔协定)144
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146
20世纪中日关系大事149
后记272
译者后记274